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文|丁十二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裡,歌德說:哪個少男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萌動,彼此思慕,本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在我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詩經》中,就有一首詩歌明確描述了男女懷春之事。這首詩歌也是“懷春”一詞最早的出處。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d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源頭。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又稱《國風》,包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歌謠。

這首詩歌便是出自《國風》中的召(shào)南篇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姬奭(shì)統治的南方地域。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一句是“懷春”一詞最早的出處,麕(jūn),同“麇”,獐子。在古代,女子未嫁稱女,男子未娶稱士。吉士是對男子的美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野地裡有一隻死獐子,用潔白茅草包裹著,有位少女動了春心,男子追著來挑逗她。“白茅”寓意著少女的純潔,也指少男少女之間純潔的愛情。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樸樕(sù)就是小樹木,這一句的意思是:樹林裡叢生著小樹木,野地裡有一隻死鹿。我用白茅捆紮好送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

“如玉”二字暗含無限美好,既是指少女容貌美麗,也指男子對少女的珍惜,更暗指他們愛情的美好可貴。清代牛運震《詩志》說,“只‘如玉’二字,便有十分珍惜。”後世詩歌“書中自有顏如玉”、“美人如玉劍如虹”等句均脫胎於此。

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第三段是最露骨直接也是最含蓄的一句,而這首詩歌在歷史上引起的諸多分歧也主要是對於此句的不同見解。

舒,舒緩。脫(duì)脫,這裡指動作文雅舒緩。感(hàn),通“撼” ,動搖。帨(shuì):佩巾,系在女子腹前,如今日之圍裙。尨(máng):多毛的狗。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男歡女愛之時,少女要求男子慢慢來不要著急忙慌,不要碰她的圍裙,不要惹得狗兒叫汪汪。相較於男子的粗魯直接,少女則顯得嬌羞和矜持。也暗合上文如玉一般純潔無瑕的少女形象。

在“談xing色變”的今天,看到這裡,很多人開始遮遮掩掩,議論紛紛。其實不光是我們,在歷史上,就連歐陽修、朱熹這樣的文學大家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因此他們認為這首詩歌是“厭惡無禮”之詩。

但是,我們瞭解詩歌絕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或者現在的背景出發,而應該回到詩歌創作的時候。

據《舊唐書·禮儀志》記載,這首詩歌的創作時間應是周平王東遷之後。

當時民風淳樸,社會風氣開放,並未形成封建禮教,所以男女表達愛情是大膽、直接甚至露骨的。況且男歡女愛、談情說愛本就是人性最純真的流露。

也正因如此,這首詩歌才如此難能可貴。

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因此這絕不是朱熹等人所說的“厭惡無禮”之詩,也不是賢士“拒招隱”之詞,更不是一首yin詩。

這是一段男女之間兩情相悅、互生情愫的美好愛情故事。

我們絕不能以後世封建禮教束縛來歪曲和誤解這首純粹、純真的愛情之歌。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