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女不怀春?读《诗经·野有死麕》,感受最纯真的男女之爱


哪个少女不怀春?读《诗经·野有死麕》,感受最纯真的男女之爱

文|丁十二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里,歌德说: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萌动,彼此思慕,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在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诗经》中,就有一首诗歌明确描述了男女怀春之事。这首诗歌也是“怀春”一词最早的出处。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duì)脱兮!无感(hàn)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哪个少女不怀春?读《诗经·野有死麕》,感受最纯真的男女之爱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又称《国风》,包含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谣。

这首诗歌便是出自《国风》中的召(shào)南篇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姬奭(shì)统治的南方地域。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一句是“怀春”一词最早的出处,麕(jūn),同“麇”,獐子。在古代,女子未嫁称女,男子未娶称士。吉士是对男子的美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野地里有一只死獐子,用洁白茅草包裹着,有位少女动了春心,男子追着来挑逗她。“白茅”寓意着少女的纯洁,也指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爱情。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朴樕(sù)就是小树木,这一句的意思是:树林里丛生着小树木,野地里有一只死鹿。我用白茅捆扎好送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如玉”二字暗含无限美好,既是指少女容貌美丽,也指男子对少女的珍惜,更暗指他们爱情的美好可贵。清代牛运震《诗志》说,“只‘如玉’二字,便有十分珍惜。”后世诗歌“书中自有颜如玉”、“美人如玉剑如虹”等句均脱胎于此。

哪个少女不怀春?读《诗经·野有死麕》,感受最纯真的男女之爱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第三段是最露骨直接也是最含蓄的一句,而这首诗歌在历史上引起的诸多分歧也主要是对于此句的不同见解。

舒,舒缓。脱(duì)脱,这里指动作文雅舒缓。感(hàn),通“撼” ,动摇。帨(shuì):佩巾,系在女子腹前,如今日之围裙。尨(máng):多毛的狗。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男欢女爱之时,少女要求男子慢慢来不要着急忙慌,不要碰她的围裙,不要惹得狗儿叫汪汪。相较于男子的粗鲁直接,少女则显得娇羞和矜持。也暗合上文如玉一般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在“谈xing色变”的今天,看到这里,很多人开始遮遮掩掩,议论纷纷。其实不光是我们,在历史上,就连欧阳修、朱熹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因此他们认为这首诗歌是“厌恶无礼”之诗。

但是,我们了解诗歌绝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或者现在的背景出发,而应该回到诗歌创作的时候。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应是周平王东迁之后。

当时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开放,并未形成封建礼教,所以男女表达爱情是大胆、直接甚至露骨的。况且男欢女爱、谈情说爱本就是人性最纯真的流露。

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歌才如此难能可贵。

哪个少女不怀春?读《诗经·野有死麕》,感受最纯真的男女之爱

因此这绝不是朱熹等人所说的“厌恶无礼”之诗,也不是贤士“拒招隐”之词,更不是一首yin诗。

这是一段男女之间两情相悦、互生情愫的美好爱情故事。

我们绝不能以后世封建礼教束缚来歪曲和误解这首纯粹、纯真的爱情之歌。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