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唐伯虎,才不是你想的那麼風流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子畏,號六如。中年以後取了很多字號,如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等。還以學圃堂、夢墨亭等為室名。

現實中的唐伯虎,才不是你想的那麼風流

祝允明曾說過唐寅一人的穎利超過十個人,《明史》中評價也用了“性穎利”來比擬,可見其心性與秉賦。唐寅雖天分悟性極高,但非常珍惜光陰並注意觀察生活,常常讀書遲至深夜,他說“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他希望自己成大名的心情很迫切,這樣生活才會更有著落些。在《惜花春起早》一詩中他寫道“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他夜裡還在讀書,清晨又起床用功了。唐寅雖然勤奮,但生活很困窘,他寫詩說“謀寫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真的筍竹都不值錢,何談紙上的筍竹?看來唐寅的境況很不好。但他還是憑自己的畫技文才作稻粱謀,他另一首詩有句雲“起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最後一句成為名句,徐渭、鄭板橋常引此抒懷題畫,何香凝也曾以此句言志。此外,唐寅還是一個豁達的人,在其人生的最後幾年築建“桃花塢”,每每與友朋暢飲至醉眼朦朧,最後因酒傷身,54歲便謝世,生前他寫了一首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此詩看似曠達,其實更多的是無奈,讀之使人扼腕淚下,令人為他的早逝心酸不已。

唐寅書法傳世並不多,我們只有通過傳世畫作的題跋作研究,吳門書派的後起王世貞評其書法有“伯虎書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的評論,六百年來論者均沿襲此說,我想可能是審美觀念的不同,抑或王世貞因惡趙而貶唐,因明代早期的書法基本承襲了宋元的衣缽。“三宋”、“二沈”整體的審美情趣以遒媚方整為主導的,雖然他們也習章草,在氣格整體上並未突破趙吳興之繩規,自“吳門書派”出,徹底打破了明初以來延緩百年沉寂的以趙吳興為規範的這一僵局,王世貞作為藝術論家從歷史的高度對唐寅書法作此評價不無道理,因唐寅書法並沒有像祝京兆等追求以奔放自由的個性風格為主導,“吳門書派”已拒斥趙體之“媚”字,從“吳門書派”先導吳寬、沈周用“宋四家”蘇東坡、黃山谷來強其骨,足可證之。

現實中的唐伯虎,才不是你想的那麼風流

從唐寅早歲一類的書法作品來看,似乎有王世貞所言的影子,但又不盡然。倘據王氏所評來論唐之書肯定失之偏頗。誠然,唐寅沒有像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諸家那樣師法廣博,終成吳門書派領軍,而與文徵仲同庚而先逝36年的唐寅,終以“畫筆兼詩筆”留下了許多書畫佳構亦足以說明一切。從其傳世墨跡(主要是題跋)的梳理即可把握其書學脈絡所在,如上海博物館所藏《款鶴圖》為其23歲所作(1492年),楷書“吳趨唐寅奉為款鶴先生寫意”,結體端嚴、一絲不苟,明顯為師法唐楷顏真卿一路,可知唐寅早年是習唐楷以適應科舉考試。明代徐充在題上海博物館所藏唐寅《行書七律詩卷》跋中有“初學懷仁,婉有風致”,可證其對二王一脈的師法。到了33歲(1502年)唐寅所書《黃茅小景卷跋》已明顯具有李北海用筆瘦硬、方圓兼備的法則了,而在41歲(1510年)所書《寒林春色冊頁》已對李北海書意駕輕就熟,法度已稍變為己法,所書代表作《落花詩卷》,已糅合了王羲之、李北海、趙吳興甚至文徵明,結字、用筆活脫脫已獨具自家面目和風采。唐寅的結字在小字上主要是取法趙孟頫,與當時吳門書派諸子風格拉開距離,這在今天看來自有其高明處,此種雅逸的風格題畫很為合拍,其實唐寅的大字並非依趙字而結體佈局,在高手林立的吳門書家群中,唐寅的書法立於其中仍是卓爾不凡,獨具一格。

現實中的唐伯虎,才不是你想的那麼風流

以典型的唐寅傳世《龍頭詩》軸來品評,此軸為唐伯虎中晚期所書,為庋藏富甲江南“過雲樓”故物,其後人捐贈於蘇州博物館。軸通高146.5釐米,寬36.2釐米,紙本,因取字軸頭三字,稱為“龍頭詩”。全詩為“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萬點落花都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香燈不起維摩病,櫻筍消除穀雨春。鏡裡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場人。漫興一律,晉昌唐寅書。”詩文豪放不羈,沉鬱蒼涼,牢騷之情溢於言表,詩書完美的結合,此軸堪稱雙璧。江兆申先生在《唐寅的研究》中援引鄭因百先生對唐寅詩的評論:“唐寅詩早年曾在蕭統所輯的《昭明文選》上下了不少功夫……別緻而不在唐宋藩籬之內……。”此軸行書宗法趙孟頫,並摻以李北海筆意,轉折處迥異其題畫款字,其小字捺多用點來表示,而此軸捺劃拖沓以方折上揚為主,如“文”、“今”、“起”等字更誇張近似東坡,結字偏長而跌宕腴潤,於流暢中暗藏厚重勁挺,比趙吳興之“嫵媚”更多了些寓圓於方的用筆,從而使整幅氣韻婉轉而婀娜寬博,不愧為千古風流才子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