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哲學及其歷史任務

真哲學及其歷史任務

謹以此文向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致敬

筆者感覺,與情懷呀的紀念列寧誕辰,更想做一點繼承列寧事業的實打實的。哈哈

牛頓力學的發現是對宏觀世界外在表現的認識,量子物理學的發現已經進入到微觀世界的組成。人類必須全面的進軍微觀世界,無論是研究生物學還是化學物理學。

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推出普朗克常數,又推斷出了很多個物理常數,例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等等。普朗克的發現認為世界不是連續的,認為對人類來說超過普朗克常數就沒有意義了。

還有古希臘學者提出的芝諾悖論{三個例子 阿基里斯(阿喀琉斯)追烏龜 飛矢不動 遊行隊伍}

——————————————————————————

這些問題,恩格斯的哲學著作已經做了初步的回答。

需要注意的是,邏輯不能建立在臆想思辯,必須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存在。記得筆者在2009時就體會到了。

世界是相對的,有範圍有具體的,芝諾悖論及其三個例子,其實是沒有分清楚相對和具體。其實用對立統一的理論就會發現,運動所產生的距離是一致的。

當然,哲學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並不是凌駕於自然科學。需要注意的是,筆者認為對立統一更準確的說是“相對-集合統一”。一些具體的匯聚一起,這就是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形態。注意,有具體才能有認識,因為具體才能認識到差別。差異。區別、區分、對比,因此才能有認識。注意,只有在微觀世界認識的發展中才能真正的發展科學的認識具體。能夠真正的認識具體就能認識統一,認識宏觀世界,認識內在聯繫和外在聯繫。只是想統一卻不想下功夫認識這些相對的具體,往往就會出現這個那個的悖論,而且是膚淺、謬論、歪理邪說、胡言亂語的根源。當然,筆者不是反對提出悖論,只要不是惡意的,即使是錯誤思維,也是可以的,真知真理在與錯誤交鋒中只會更加發展。

量子與量子之間的距離,毫無疑問存在著空間,這個空間與宏觀世界的空間是相同還是不同?

普朗克的理論反映出的哲學觀點是明顯侷限性的。可以這樣理解,就如古代人們發現了黃道的現象和理論,在當時的生產力中,這是偉大的進步,如果超出當時人類的水平人類的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提出更先進的科學發現也不可能。普朗克的理論其實是人類現階段發現的現象,也許一萬年一百萬年十萬年一千萬年一億年後,人類,或許那個時候不叫人類了,會突破普朗克現象的認識。

人類需要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維薩留斯、列文虎克、布魯諾、伽利略、麥哲倫的偉大貢獻的意義需要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是人類十分需要的。

牛頓、普朗克、愛因斯坦,都因為哲學的落後,導致他們,也是全人類,有了更多的彎路謬誤。

現在,人類需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哲學,真正的研究真哲學了。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的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科學理論,更要繼承革命導師的偉大擔當,真正的開創性的研究真哲學,是人類面臨的任務,是人類必須擔當的任務。

辯證法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三個辯證法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繫,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

恩格斯 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根據當時科學發展的水平,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和複雜的程度,把宇宙中各種各樣的物質運動劃分為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以及社會的五種基本運動形式。

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一系列新興邊緣學科的出現,使人們對物質運動形式的認識更加深入了。但是,恩格斯的分類仍然是成立的,只是我們應該把思維運動從社會運動中分離出來,作為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這樣,我們可以把多種多樣的運動劃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運動形式:

列寧在二十世紀初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他的基本論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是同新物理學的哲學結論和概括緊密聯繫著的,同時他在綱領性的論文《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中還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間關係的本質問題。

20世紀的近代物理學革命與19到20世紀之交的物理學形勢相關,那時物理學上空有兩朵所謂烏雲,使得一些物理學家驚呼出現了物理學危機。第一朵烏雲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烏雲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波茲曼理論上。近代物理學革命不僅解決了兩朵烏雲導致的這場危機,而且把整個物理學都置於以量子論和相對論兩大理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之上。今天的物理學面臨著一些重要的理論與實驗問題亟待解決,比如類星體的能源問題,暗物質、暗能量和反物質的問題,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宇宙項問題,中微子振盪問題,質子衰變問題等。但是到現在為止,物理學家還沒有人像19世紀20世紀驚呼物理學的危機。相對論和量子論在科學各個領域的擴展與應用,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科學永無止境,沒有到非常完善的成動,看來一直作為精密科學典範的物理學還是魅力未減,作為其他經驗科學基礎的地位短時期還不會改變。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心開始向生命科學,向信息科學等傾斜,但是物理學依然是基礎,數學依然是基礎,是重要的工具,這一點並沒有改變。物理學的巨大魅力還在於它從理論認識中,延伸出眾多的技術原理,20世紀物理學為我們這個社會提供了四個主要的新技術原理,這就是核能技術,半導體技術,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技術,激光技術和超導技術。半導體技術和激光技術還衍生出網絡技術,雖然在20世紀近代物理學革命以後,在約為3/4世紀的時間內,物理學並沒有發生新的基礎性的革命性的重大變革,物理學的進展主要還表現為對於相對論量子論的完善及推廣應用上,但這並不意味著物理學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

毛澤東為何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曾有三大失誤2011年10月25日 07:58

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歷來史家大都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讚譽有加,但毛澤東的評價卻獨樹一幟,很有卓見。

毛澤東評諸葛亮:神人孔明還不夠聰明

中國網 中國網--網上中國  時間: 2007-09-29  發表評論>>

在分析諸葛亮的失敗原因時,毛澤東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毛澤東卻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毛澤東所說“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這“三分兵力”依次展開,前兩次分兵都失敗得很慘,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所以,毛澤東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借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使得諸葛亮幾乎成了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而實際上,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應該非周瑜莫屬。

翻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04頁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大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在這段話中,毛澤東把赤壁之戰定義為“吳魏赤壁之戰”,說明他並不認為劉備、諸葛亮對赤壁之戰有多大貢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結果被曹魏大將張頜所破,導致街亭這一重要關口失陷敵軍之手。諸葛亮不得不敗退漢中,演出一幕“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歷代評書、戲劇在表現“失街亭”事件時,都把重點放在馬謖如何違背調度,以及諸葛亮如何執法嚴明之上。毛澤東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初戰亮宜親自臨陣。”在毛澤東看來,街亭能否固守,關係到整個戰役的成敗,如此重大的任務怎能交給一個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的人去執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應該不斷派軍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諸葛亮本人也應該前去親自指揮,與敵軍展開大決戰。

文章摘自《諸葛亮必敗》 劍歌/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

必看

毛澤東與諸葛亮謀略比較:諸葛亮智謀都過於稚嫩2011年12月11日 10:07

諸葛亮的決策機制完全是靠個人智謀,這就無可避免地會發生很多問題。諸葛亮用兵不願意和人商量,將士們出征前往往都是一頭霧水,非要等到關鍵時刻打開諸葛亮贈送的錦囊才能悟出諸葛亮的真實用意。這似乎很能體現諸葛亮處處高人一籌的才智。但是卻不利於發揮集體的力量。雖然諸葛亮有時也會接受別人的獻策,但他從不會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具體的用兵方案。往往是隻有他認為方案不錯,也根本不會讓更多的人來論證,而是自己就進行決策了。

諸葛亮打仗,總是忽視實際效果,有的戰役看似勝利了,實際上是在賠本賺吆喝。諸葛亮在進攻曹魏時,沒有什麼具體的績效目標。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長年累月地出兵卻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卻不進行反思,還是一味死命進攻。第一次伐魏時,諸葛亮手中重要關口街亭失守,於是不得不退回漢中,順便把魏地三城的軍民趕到蜀國,以作為北伐失利的補償。蜀國本來就人多地少,這樣無疑會加劇蜀地人民的生活負擔。但諸葛亮卻把掠走敵國群眾作為他的績效,說明他的績效觀是非常荒唐的。

兩軍交戰,對於主動進攻的一方來說,只要你沒能攻破對方,即便看起來你把對方打得如何狼狽,也不代表你是勝利的一方。諸葛亮可能並沒有這樣的績效意識,他長途跋涉,去遠征曹魏,其耗費的軍力自然要遠遠多於以逸待勞的魏軍。可是諸葛亮卻樂此不疲地發動著這樣沒有實際效果的戰爭。所以,最後的勝利肯定不會屬於諸葛亮。

諸葛亮的根據地主要建立在大城市,如成都、荊州等地。但諸葛亮對根據地的建設是缺乏力度的。拿荊州來說,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把荊州看作是重要的根據地。後來諸葛亮得到荊州後,並沒有依據這個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實力,而是把關羽一個人留在荊州進行防守,簡單地交待了關羽“東和孫吳,北拒曹操”八個字。在諸葛亮的八字方針下,關羽只是消極防守,並沒有在無強敵來臨的時候積極擴張根據地。而當孫曹兩家聯手進攻荊州時,關羽卻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去貿然出擊,攻打樊城,結果樊城未得,荊州倒失。

漢中根據地是諸葛亮發動北伐的根據地。諸葛亮也曾通過“七擒孟獲”征服了南方的少數民族,加強了根據地的穩固性。但在經激烈的三國角逐中,區區這一個根據地,用來防守還勉強還以維持,要想用它來包打天下則是遠遠不夠的。在荊州失手以後,諸葛亮沒有再發展其他的根據地,只是一味依靠漢中根據地發動戰爭,根本無法起到聯動效果和規模優勢。

實際上,如果實力弱的一方只擁有一個根據地,那麼最適合打的就是“誘敵深入”的戰爭,比如毛澤東在贛西南、閩西領導的中央根據地,就粉碎了敵人的四次大圍剿,但當紅軍改打陣地戰的時候,根據地就被敵人攻破了。

毛澤東曾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他非常重視根據地的建設。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創建了多個抗日武裝根據地,不僅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也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當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原先堅守在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立即成為打擊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也為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的失敗,在於他只擁有一塊根據地的弱小一方,試圖進攻強大的敵人,而且他也從來沒有發展過新的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