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哲学及其历史任务

真哲学及其历史任务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致敬

笔者感觉,与情怀呀的纪念列宁诞辰,更想做一点继承列宁事业的实打实的。哈哈

牛顿力学的发现是对宏观世界外在表现的认识,量子物理学的发现已经进入到微观世界的组成。人类必须全面的进军微观世界,无论是研究生物学还是化学物理学。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推出普朗克常数,又推断出了很多个物理常数,例如普朗克温度、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等等。普朗克的发现认为世界不是连续的,认为对人类来说超过普朗克常数就没有意义了。

还有古希腊学者提出的芝诺悖论{三个例子 阿基里斯(阿喀琉斯)追乌龟 飞矢不动 游行队伍}

——————————————————————————

这些问题,恩格斯的哲学著作已经做了初步的回答。

需要注意的是,逻辑不能建立在臆想思辩,必须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存在。记得笔者在2009时就体会到了。

世界是相对的,有范围有具体的,芝诺悖论及其三个例子,其实是没有分清楚相对和具体。其实用对立统一的理论就会发现,运动所产生的距离是一致的。

当然,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并不是凌驾于自然科学。需要注意的是,笔者认为对立统一更准确的说是“相对-集合统一”。一些具体的汇聚一起,这就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形态。注意,有具体才能有认识,因为具体才能认识到差别。差异。区别、区分、对比,因此才能有认识。注意,只有在微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中才能真正的发展科学的认识具体。能够真正的认识具体就能认识统一,认识宏观世界,认识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只是想统一却不想下功夫认识这些相对的具体,往往就会出现这个那个的悖论,而且是肤浅、谬论、歪理邪说、胡言乱语的根源。当然,笔者不是反对提出悖论,只要不是恶意的,即使是错误思维,也是可以的,真知真理在与错误交锋中只会更加发展。

量子与量子之间的距离,毫无疑问存在着空间,这个空间与宏观世界的空间是相同还是不同?

普朗克的理论反映出的哲学观点是明显局限性的。可以这样理解,就如古代人们发现了黄道的现象和理论,在当时的生产力中,这是伟大的进步,如果超出当时人类的水平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提出更先进的科学发现也不可能。普朗克的理论其实是人类现阶段发现的现象,也许一万年一百万年十万年一千万年一亿年后,人类,或许那个时候不叫人类了,会突破普朗克现象的认识。

人类需要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维萨留斯、列文虎克、布鲁诺、伽利略、麦哲伦的伟大贡献的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是人类十分需要的。

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都因为哲学的落后,导致他们,也是全人类,有了更多的弯路谬误。

现在,人类需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研究真哲学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学理论,更要继承革命导师的伟大担当,真正的开创性的研究真哲学,是人类面临的任务,是人类必须担当的任务。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的程度,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划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一系列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但是,恩格斯的分类仍然是成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把思维运动从社会运动中分离出来,作为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样,我们可以把多种多样的运动划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运动形式:

列宁在二十世纪初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他的基本论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同新物理学的哲学结论和概括紧密联系着的,同时他在纲领性的论文《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间关系的本质问题。

20世纪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与19到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形势相关,那时物理学上空有两朵所谓乌云,使得一些物理学家惊呼出现了物理学危机。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波兹曼理论上。近代物理学革命不仅解决了两朵乌云导致的这场危机,而且把整个物理学都置于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两大理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上。今天的物理学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类星体的能源问题,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的问题,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宇宙项问题,中微子振荡问题,质子衰变问题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人像19世纪20世纪惊呼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和量子论在科学各个领域的扩展与应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科学永无止境,没有到非常完善的成动,看来一直作为精密科学典范的物理学还是魅力未减,作为其他经验科学基础的地位短时期还不会改变。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心开始向生命科学,向信息科学等倾斜,但是物理学依然是基础,数学依然是基础,是重要的工具,这一点并没有改变。物理学的巨大魅力还在于它从理论认识中,延伸出众多的技术原理,20世纪物理学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四个主要的新技术原理,这就是核能技术,半导体技术,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激光技术和超导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还衍生出网络技术,虽然在20世纪近代物理学革命以后,在约为3/4世纪的时间内,物理学并没有发生新的基础性的革命性的重大变革,物理学的进展主要还表现为对于相对论量子论的完善及推广应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毛泽东为何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曾有三大失误2011年10月25日 07:58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很有卓见。

毛泽东评诸葛亮:神人孔明还不够聪明

中国网 中国网--网上中国  时间: 2007-09-29  发表评论>>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文章摘自《诸葛亮必败》 剑歌/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必看

毛泽东与诸葛亮谋略比较:诸葛亮智谋都过于稚嫩2011年12月11日 10:07

诸葛亮的决策机制完全是靠个人智谋,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问题。诸葛亮用兵不愿意和人商量,将士们出征前往往都是一头雾水,非要等到关键时刻打开诸葛亮赠送的锦囊才能悟出诸葛亮的真实用意。这似乎很能体现诸葛亮处处高人一筹的才智。但是却不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虽然诸葛亮有时也会接受别人的献策,但他从不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具体的用兵方案。往往是只有他认为方案不错,也根本不会让更多的人来论证,而是自己就进行决策了。

诸葛亮打仗,总是忽视实际效果,有的战役看似胜利了,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诸葛亮在进攻曹魏时,没有什么具体的绩效目标。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长年累月地出兵却总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却不进行反思,还是一味死命进攻。第一次伐魏时,诸葛亮手中重要关口街亭失守,于是不得不退回汉中,顺便把魏地三城的军民赶到蜀国,以作为北伐失利的补偿。蜀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这样无疑会加剧蜀地人民的生活负担。但诸葛亮却把掠走敌国群众作为他的绩效,说明他的绩效观是非常荒唐的。

两军交战,对于主动进攻的一方来说,只要你没能攻破对方,即便看起来你把对方打得如何狼狈,也不代表你是胜利的一方。诸葛亮可能并没有这样的绩效意识,他长途跋涉,去远征曹魏,其耗费的军力自然要远远多于以逸待劳的魏军。可是诸葛亮却乐此不疲地发动着这样没有实际效果的战争。所以,最后的胜利肯定不会属于诸葛亮。

诸葛亮的根据地主要建立在大城市,如成都、荆州等地。但诸葛亮对根据地的建设是缺乏力度的。拿荆州来说,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把荆州看作是重要的根据地。后来诸葛亮得到荆州后,并没有依据这个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实力,而是把关羽一个人留在荆州进行防守,简单地交待了关羽“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八个字。在诸葛亮的八字方针下,关羽只是消极防守,并没有在无强敌来临的时候积极扩张根据地。而当孙曹两家联手进攻荆州时,关羽却听从诸葛亮的命令去贸然出击,攻打樊城,结果樊城未得,荆州倒失。

汉中根据地是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根据地。诸葛亮也曾通过“七擒孟获”征服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加强了根据地的稳固性。但在经激烈的三国角逐中,区区这一个根据地,用来防守还勉强还以维持,要想用它来包打天下则是远远不够的。在荆州失手以后,诸葛亮没有再发展其他的根据地,只是一味依靠汉中根据地发动战争,根本无法起到联动效果和规模优势。

实际上,如果实力弱的一方只拥有一个根据地,那么最适合打的就是“诱敌深入”的战争,比如毛泽东在赣西南、闽西领导的中央根据地,就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围剿,但当红军改打阵地战的时候,根据地就被敌人攻破了。

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他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创建了多个抗日武装根据地,不仅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也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原先坚守在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立即成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也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失败,在于他只拥有一块根据地的弱小一方,试图进攻强大的敌人,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发展过新的根据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