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在当下的成都

有一种时尚叫“友善公益”

如今,成都人总是用自己的善举

展示着整个城市的温度

但是你知道吗

成都从古至今

都是一个有着浓厚公益氛围的城市

在百年前就有了

全国最大的慈善机构

“慈惠堂”

成都·慈惠堂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成都有着非常多的慈善团体

而其中最大最著名的一个则是

创办于1735年的慈善机构

位于成都慈惠堂街的慈惠堂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尹昌龄

慈惠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就是1923年由成都著名文士

“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出任总理

管理慈惠堂的时候

他克勤克俭,尽心尽力于慈善事业

终生未置产业

不坐轿,不领取一文薪金

连住宅都是租别人的私房

对于尹昌龄的清廉

当时的《华西日报》这样评述

“慈惠堂有良田八千余亩,而先生无之。

慈惠堂有街房数百间,而先生无之。

慈惠堂之财产,为先生手创。

而先生仅寄居无地板之房,以终余年”。

报道说,尹昌龄死后

家无余财办理丧事

只得由慈惠堂孤寡老人出资

成都十二桥烈士王干青

与尹昌龄共事多年

同样深有感触

曾作《吊尹仲老》诗曰

“家无半亩居,人得广厦庇。

余身二十年,存活亿亿万计。”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今天的慈惠堂街口,仍然立着尹昌龄先生的纪念碑

今日我们仍然追忆尹昌龄

不仅因为其清廉的作风

还有他在百年前关于慈善

超前的思想和举措

初步接手慈惠堂的他

将纯消费机构变为了生产机构

尽可能让每个残疾人都成为生产者

在天涯石北街开办民生工厂

让残疾人们自己生产各种日常用品

在培根路开办培根工厂

让残疾者参加劳作

并且最终使得培根火柴行销全国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成都慈惠堂培根火柴厂商标(成都市档案馆藏)

由于慈惠堂采取赈济和生产的相结合

加上社会的捐赠

曾经有拥有田地近万亩,房屋200多间

每年可以赈济大量灾民

单是抗日战争中收容的孤寡残疾

就高达8000多人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孩子们在慈惠堂学手艺

慈惠堂还为成都的文化事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培养了一批被称为“堂派”的扬琴人才

慈惠堂在尹昌龄接手之前

就已经开办了瞽(gǔ)童教养所

教盲童们学习算命技巧

以此赚取一定费用

但尹昌龄认为这种方法不是上策

颇有远见目光的他

决定设立瞽童教养所音乐科

请来了当时著名的扬琴演奏家

沈子啸等作为盲童们的老师

让盲童们以瞽者为师学习扬琴演唱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时的著名文士

刘师亮还为此事写道

“墨丝眼镜亮光光,结伴而行慈惠堂。

角色齐全生旦丑,不施粉墨就登场。

轻敲檀板追潘郎,慢抚扬琴拷红娘。

何方优伶满城串,取下眼镜是瞽盲。”

友善公益的成都,古时就已经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瞽童教养所常务会决策书(成都市档案馆藏)

史料上记载

成都慈善堂扬琴班

先后培养了近200名学生

这一举措

对成都扬琴的继承与发展

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成都档案说

从古至今,成都人都拥有着待人热情,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现在,成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友善之城”“爱心之城”。无论是“爱心零钱盒”的街头测试,还是火遍全国的“猜拳定赔偿”交通事故处理方式,友善的成都人一次又一次温暖了社会,用鲜活的故事为公益事业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