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這樣寫道,"書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滲於書,而書無不神。故曰: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亦必善書。自來書畫兼擅者,有若米襄陽,有若倪雲林,有若趙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書其畫類能運用一心,貫串道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周星蓮這段話表達的是,書法和繪畫具有相同的技術法則,字與畫皆是"寫"出來的。用書法的筆法入畫,則畫作就有耐人品味的美妙;用繪畫的畫法去處理書法,則書法作品就充滿精氣神。所以說,善於書法的人一定善於作畫,善於作畫的人也一定善於書寫。自古至今書畫都擅長的人,比如有米芾、倪瓚、趙孟頫、沈周、文徵明、董其昌,他們的書法和繪畫都能靈活運用,相互滲透融會貫通,使書、畫結合為一體。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趙孟頫行書

品味周星蓮所例舉的六位大家,聯繫他們的藝術特色,"書畫同工"大致可以概括體現在三個方面,用墨,用筆,和畫面構圖。

在用墨上

米襄陽,在畫史上和其子米友仁有"大米、小米"之稱,其用墨別具一格頗有風致。米芾的山水畫創作,源於對江南山水煙雨有深刻的體驗,他提出在繪畫中"信筆之作","信筆"亦小米之"墨戲"。這種創作方法要求創作者繪畫中儘量不受拘束的自然落筆,是一種寫意畫法。米氏雲山,創作重在用墨,以潑墨法來繪畫,輔以積墨和破墨,以墨來氤氳營造煙雲朦朧。"信筆"、"墨戲"意在表示一種刻意的輕鬆自然,並非是隨意,反而他們的繪畫見筆見墨,有骨有肉,自成一派,精妙絕倫。

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有一段話,兼評米芾,"畫無筆跡,非謂其墨淡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乎執筆沉著痛快。人能知善書執筆之法,則知名畫無筆跡之說。故古人如孫太古(知微),今人如米元章,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書,書畫其實一事爾。"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米氏雲山”

"米氏雲山",接著說米芾的書法,其在書法作品中的用墨和繪畫一樣精到,讓人無限品味。比如他晚年所書《吳江舟中詩卷》,運用的是水墨畫的筆墨原理,利用墨的乾溼濃淡,在排篇佈局上造成濃淡均衡有節奏感,給人以瀟灑暢快之感。米芾自謂"刷字","刷"字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寫字時平鋪的筆毫和運筆的速度,在這件書法作品中很容易的看到他乾淨利落,明快爽暢地"刷字",由行筆快慢而形成的燥潤豐富了作品的細節。在字的結體上熟而巧,筆畫線質緊繃有彈性如弓弦,字體大小上錯落有致,運筆上連貫停頓富有韻律,有綿延不斷的氣勢,穩健而潑辣。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吳江舟中詩卷》局部

在用筆上

趙松雪,文人儒士的典型代表,他在書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提倡"復古",筆墨意趣上,從繪畫到書法都透露著他對晉唐古人的傾慕推崇,認為"畫無古意,雖工無益",對南宋以來的繪畫多有貶謫。他所主張的"書畫一體",認為繪畫要借鑑書法的用筆來豐富繪畫形式,他將畫竹稱之為"寫竹",在繪畫過程中的書法運用也表現創作者的文化功力,繪畫與書法行筆規律的結合使描繪對象更加生動有意味,得到更美妙韻致的藝術效果。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秀石疏林圖》

在他的《秀石疏林圖》中,提款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是對畫面的描述,也是他"書畫一體"主張的體現。畫中以飛白法畫石頭,巧妙地表現出石塊的紋理結構,變化而有層次的濃淡墨色表現出虛實關係,石塊看起來倔強頑固。再以篆法畫樹幹,遒勁有力,形神皆備。筆精墨妙,書法用筆技巧和繪畫的巧妙結合,生出些玩味的意趣,在欣賞中不斷品味出妙處,意味深遠耐人尋味。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秀石疏林圖》局部

在畫面構圖上

倪雲林原本生活優渥,元末的農民起義烽火遍地,戰亂攪碎他平靜的生活,他不得不分散家產遁入太湖,漂泊的生活給他以藝術的感悟,他所作山水畫便多取材於太湖,時值他晚年,其繪畫風格變得極端疏散素淨,有著極其鮮明的個人特色,給畫壇也帶來了新風貌。他的作品取景構圖大都作三段式,近景為陂陀和疏林雜樹,繪於中下段;遠景一抹遠山施於上端;大片的留白作湖水佔據主要畫幅,是為中景。近景和遠景稍施筆墨,中景的留白頗為大膽,相對由於大多豐滿的構圖,如此取捨大異其趣,再以淡墨枯筆描繪出蕭索清涼,營造出平淡空遠的意境的,表現出內心的失意和悲涼。作為以畫自娛的倡導者,他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他的繪畫中也呈現出他抒情的主要需求。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漁莊秋霽圖》

倪雲林的代表作品性《漁莊秋霽圖》,其中中段的題字對畫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題字是在作品完成十七年後加上去的,但是比較起來這段文字的添加使畫面更加完美了。這幅畫中,標誌性的三段式構圖,以淡墨渴筆作畫,稀疏的植株挺拔蕭索,樹幹描繪妙不可言,近處小丘的質感,遠處山川的縹緲疏遠,筆墨技巧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蕭然的情景,靜幽清涼。他高明的留白,空出的大片的湖水,給人思緒也營造出無限的空曠遐想,有面對茫然汪洋的身臨其境之感。在樹林的造型上,高低近疏安排的自然有致,高出的樹枝和遠處"頂天"的山峰相呼應,如果沒有那段題款,則空出來的部分就使畫面過於空泛,近景與遠景差了一點聯繫,山樹的呼應關係也不那麼協調。提款共有兩部分:一是題詩,從中我們才知道這幅畫描寫的是秋夜的景色(畫面本身看不出來)。另外是題詞,說到此畫原是"戲寫"於王雲浦的漁莊中,如今時隔多年後重見此畫。倪瓚的小楷總體上書形扁平,取勢略向右上方揚起的感覺,但常常又富於變化恣情恣性,洋溢著濃郁的文人書風,字畫的搭配也是相得益彰。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董其昌《論書卷》局部

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都是明代的大知識分子,他們的書畫風格皆是"文人畫"一流,他們在書畫上的成就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以後的時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文人風範,藝術思想理論,為後世文人引為聖喻,奉為經典,。他們在藝術特色上各有千秋,沈周、文徵明的吳門山水,整體畫風是細緻清麗,文質彬彬,亦有灑脫雄渾,與其書法風格相契合,文徵明的小楷工整秀麗,和其山水作品一般透著文人的精工清雅;董其昌是明代末期極負盛名的書畫家,是文人畫的力推者,他在明清的影響力非常大,他著書立說吸引了大批的擁護者,他在書法和繪畫中都講求筆墨風趣,把書法滲透於畫法,具有顯著的文人畫特色。

“善書者必善畫”,周星蓮說“書畫本自同工”

文徵明書《草堂十志》局部

到明清之際,文人在藝術表現上更加強調書法入畫,寫意、大寫意畫的逐漸興盛,書法技巧在繪畫中廣泛運用,書法和繪畫聯繫得更加緊密,書法和繪畫的結合使其表現更具形式感,繪畫與書法的審美情趣也逐漸趨同。除了技法的相互滲透,宋代"文人畫"的興起,書法作為在畫上題詞的一種形式也興盛起來,書法題詞在均衡畫面構圖、增加畫意、補充說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使詩、書、畫、印為一體,成為文人作畫的一種完整形式。

周星蓮在《臨池管見》這段中所例舉的幾位"書畫皆擅者",米芾、倪瓚、趙孟頫、沈周、文徵明、董其昌,他們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藝術追求可以代表大多數文人的書畫傾向,他們在書畫上的創作都顯示著書法與畫法的相結合,"書畫本自同"不論是在用筆用墨上的相互借鑑,還是在形式上的結合,所達到的藝術效果成為文人畫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