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近來古裝劇《清平樂》席捲熒屏,引發眾多網友熱議,其中最值得說道的,就是那些語文課本里的歷史文人們。他們作為語文教材裡的常駐嘉賓,曾讓無數學子為之淚目,論圈粉打CALL,不知道大家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中的哪一位?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這首被《清平樂》帶火的宋詞,直接帶著我們重回婉約宋詞繁盛的時代,深切感受宋詞之美。而它的作者晏殊也因此走到了公眾視野裡,被我們所熟知。

晏殊此人極其優秀,雖然出身平民,但耐不住他天賦異稟,14歲參加殿試就得到宋真宗讚賞,賜同進士出身,之後更是歷任要職,一度官居宰相。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任職期間,他發展教育,並且在慶曆年間和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從此之後,從京師到郡縣,都有了官學,這便是歷史記載的“慶曆興學”。

位極人臣的晏殊除了在政治上非常卓越,還在西夏國侵擾國家邊境時,積極出謀劃策,最終成功平息了西夏國的進犯。不過這些並不是我們認識晏殊的重點,因為晏殊最被世人知曉的,是他在詩詞上的成就。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都出自他之手。晏殊風格含蓄婉麗,並以詞著於文壇,加上其身份,又有宰相詞人的美譽。

說完晏殊,我們再來說說他非常認可的范仲淹。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劇中的范仲淹,瀟灑豁達,即便被貶桐廬郡,可望著眼前美景,頓時心境大好,赤腳跑進河裡,“瀟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歷史上的范仲淹,典型的耿直男孩,因為他總是在朝廷上仗義執言,所以三度被貶,不過范仲淹並沒有因被貶而氣餒,他這樣打趣自己,“仲淹前後三光矣”。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慶曆三年,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為王安石變法奠定基礎,可惜新政最終還是失敗,而范仲淹自請出京,在1052年扶疾上任的途中去世,成為了歷史的遺憾。

不過范仲淹雖死,卻留給了後世最經典的《岳陽樓記》,那句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抒發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還深遠影響了後世文人大夫,以至於後世文人皆視其為偶像,稱他是“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若說范仲淹屬於賢能才俊,那歐陽修就是出了名的伯樂。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儘管在科舉考試中不盡人意,但歐陽修似乎並不在意,他熱衷於發現人才,並且收益頗豐。唐宋八大家裡,蘇軾、蘇轍、蘇洵、曾鞏、王安石五位都出自他門下,在歐陽修的提拔下,他們得以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名揚天下。

《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或許也正因歐陽修慧眼識珠,所以落了個千古伯樂的美名。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除了發掘人才,歐陽修才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開創了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無論是詩詞還是文賦,他都成就頗深。詩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都傳誦千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蘇軾徐徐走來時,我們會發現,他是個文學全才,與此同時,也是我們背誦全文的常客。年少趕考時,蘇軾便被歐陽修讚譽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有了歐陽修的欣賞,蘇軾頓時名聲大噪。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登上歷史舞臺後,蘇軾更是將其文學造詣發揮到了極致。詩歌方面,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宋詞方面,他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方面,又與歐陽修“歐蘇”;書法上,他是“宋四家”之一;繪畫方面,他也不落人後,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同時蘇軾還有個和我們多數人一樣的共同愛好,那就是吃,他不僅熱衷於吃,而且還發明瞭東坡肉、東坡魚等經典菜餚,走到哪,吃到哪,美食點評就寫到哪,可謂是地氣十足。這樣的一位歷史名人,自然受到後世追捧,人人喜愛。


《清平樂》:圈粉打CALL,你最認可宋朝文人天團的哪一位?


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開放繁榮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很多文人大家。這些文人大家盡情與那個時代碰撞著自己的思想,併產生自己的觀點,總結出自己的作品,留給後人揣摩研習,如今雖然已過千年之久,但我們仍然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他們的思想,感受那個時代的風氣。

讀書時的背誦全文,不再是心理陰影,而是我們與他們的初相遇,如今《清平樂》熱播,更是勾起了我們腦海中關於他們的記憶,重新讓我們認識宋朝,認識宋朝學風和文化。

本文由揮墨歷史創作,喜歡請關注。

本號已簽約“維權騎士”,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您尊重原創,遵守道德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