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夥”不簡單

這個“小夥”不簡單

(黃凱與學生在一起)

黃凱,一個標準的90後。2018年3月,參加工作才6個月的他被選派到昌寧縣柯街鎮玉地裡社區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後又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研究生畢業,名牌大學高材生,怎麼可能真正下地幹活呢?這是下來鍍金的幹部,下來待著走走過場兩年後就走了。”這是玉地裡社區黨總支書記馬軍對黃凱的第一印象。

這個“小夥”不簡單

(黃凱正在給農戶講解政策)

來玉地裡兩年多了,黃凱不僅沒有走,還融入了群眾,成為了玉地裡社區的“百事通”和“多面手”。村裡面信息閉塞,他每天給社區播放廣播;孩子們學習成績不好,就給孩子們授課補課;農戶蜂蜜不好賣,就通過網絡義務給農戶銷售蜂蜜;瞭解到農戶因家庭貧困不讓孩子繼續上學,就通過互聯網找了好心人來資助這個學生……,玉地裡社區的群眾對這些事情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親切的稱黃凱為“黃老師”。在他們眼裡,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不簡單,不但幹實事,而且暖人心。

方言“難”住“研究生”

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直接影響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戰略部署,提出“六個精準”,其中就包括“因村派人精準”。作為單位新派駐的工作隊員,他深知自己肩上擔負的重任。才剛到村,黃凱就想盡快入戶開展工作,3月份的玉地裡正好趕上村裡面甜脆豌豆上市和油桃花開,村幹部幾乎每家都在採摘甜脆豌豆,有一次接到社區副主任的電話,因為口語和語速的原因,黃凱就聽清了一句話“甜脆豌豆”,其它都沒有聽清。聽懂方言便成了當時黃凱必須學會的第一門課,他經常到群眾家中拉家常,主動與社區人員交流,以便能夠儘快聽懂方言。

這個“小夥”不簡單

(黃凱和老師一起授課講解)

除了語言之外,儘快融入村“兩委”班子是擺在黃凱面前的另一個難題。剛到玉地裡社區,不僅村民,就連村裡面的幹部,對這位新來的研究生工作隊員也是心存疑慮。但事實上,出生農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黃凱一刻也閒不住,每天早上六七點就起床跟著村裡面的幹部入戶。有一次到農戶家開展工作,剛好農戶正在搬豬飼料,黃凱就去主動幫助農戶搬豬飼料。手勤、腳勤、熱情、愛笑,是大家對黃凱的評價,不到一個月,黃凱就融入到了村裡的生活中,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下地幹活,喝“籬笆瀾”茶,唱打歌調……

編制外的“黃老師”

駐村一段時間之後,黃凱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和村民拉近距離、為民幹些實事。他深入村民小組和農戶家中座談,瞭解到社區的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教育,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課後學習的自覺性相對較差。於是他發揮自身優勢,先後3次邀請復旦大學等6所985高研究生畢業生到社區講課,與學生和家長們交流學習經驗,直接受益學生近270人,佔玉地裡社區學生總數的90%以上,引導家長和學生從思想上進一步重視教育。利用假期和週末休息時間在村委會開辦課後學習班,給三年級至初三學生輔導課後作業和講授課外知識,幫助學生們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累計授課40餘次,直接受益學生近300人。在得知社區中青年勞動力、村幹部普遍電腦技能較差後,他先後2次邀請到保山學院計算機系教授到社區給大家教授計算機知識。黃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踏踏實實幹工作,被社區人員也親切地稱為“黃老師”。

社區工作“宣傳員”

作為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抓好社區黨建,把社區宣傳出去是黃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利用社區的音響和高音喇叭等多媒體設備,每天早晨和下午給村民播放廣播,廣播內容主要以黨政要聞、農業農經、健康養生為主,讓農戶思想上跟著時代走。每週六晚上給村民播放“愛國感恩”等題材的電影,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協助村“兩委”班子通過明確專人保管、專人打掃、定期督查三舉措加強了10個村民活動室的管理和使用,並帶頭落實好“兩學一做”和“三會一課”制度,使得基層黨組織建設更規範化、制度化。

這個“小夥”不簡單

(組織玉地裡小學學生一起歡度“六一”兒童節)

秉持為民辦事服務的原則,主導註冊運營“保山選調”微信公眾號平臺。共計編髮微信文章100餘篇,撰寫原創文章近60篇。為村民推廣櫻桃、油桃、雞蛋果、蜂蜜等農特產品,直接為農戶帶來了近5萬元的收入,玉地裡社區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在慢慢變得越來越好。

農戶暖心的“養牛人”

玉地裡社區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不足,新興產業發展困難,該如何突破產業發展難題一直困擾著黃凱。他結合玉地裡實際情況,依託掛鉤單位,帶領著村社區成員到龍陵、施甸、騰衝考察產業發展,協同社區“兩委”商量決定以肉牛養殖為社區長期發展的產業,並帶領農戶成立“昌寧縣玉強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來實施養殖項目,截止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到了2批21戶152頭牛的規模,並帶動農戶自發養殖43戶127頭,預計將為農戶增進300餘萬元的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

這個“小夥”不簡單

(每個月去資助的學生)

在近一年的肉牛養殖過程中,為幫助農戶順利完成養牛項目,提高肉牛養殖率和質量,黃凱認真學習肉牛養殖中的飼草種植、青貯料製作和牛的疾病預防等知識,陪同農戶外出買牛16次,在養牛過程中農戶只要遇到問題就會立馬給黃凱打電話諮詢,黃凱也成了農戶眼中的暖心的“養牛人”。

群眾放心的“包工頭”

“家門口的入戶道路終於硬化了,下雨天出家門再也不用擔心了。”當看到家門口的道路終於一改往日的“土路”,變成平坦的水泥路,青山村小組村民劉志富難掩內心的喜悅。近年來,經過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玉地裡社區村組道路雖然已經全部硬化,但是大部分農戶家門口的入戶路卻仍是泥土路,群眾們出行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盡了苦頭。作為第一書記,黃凱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這個“小夥”不簡單

(幫助農戶捆烤煙)

今年年初,黃凱和社區“兩委”通過爭取項目支持,多方籌資,最終爭取到項目資金100餘萬元對社區入戶道路進行修建。為了保證入戶道路項目的順利實施,他與村“兩委”班子進組入戶宣傳,把項目政策講清講透,並主動擔任道路面積測量員和質量監督員,確保道路測量準確,修築質量合格。經過10多公里入戶路的修建,很多群眾都認為是黃凱來承包修建,黃凱也成為了群眾心中最放心的“包工頭”。

這個“小夥”不簡單

(帶領農戶一起修路)

幾年的脫貧攻堅,在各方的幫扶和黃凱的努力下,玉地裡社區農戶的腰桿子挺起來了,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玉地裡的山山水水、父老鄉親們一起見證著這座大鹿山下的小村莊正在發生的發展……一幅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美麗畫卷,正在此徐徐展開,成為了鄉村振興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本報記者 劉自明 通訊員 楊春嵐)

責編:劉自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