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与积分制社会形态及互联网共有经济

数字化人与积分制社会形态及互联网共有经济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也无论你是否愿意,你正在变成数据,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从婴儿一出生甚至在此之前就开始变成数据,从该婴儿第一次的检查结果到出生后的花费的第一口奶粉钱,都会变成伴随其一生的数据。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常来说的人的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外,应该再增加一个数字属性,可以想象一下出生后即在身体某个部位植入芯片的场景。无论这个场景看起来如何的邪恶,互联网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也使得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虽然数字化生存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和延伸,但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因为数字化使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超越物理时空局限,拓展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全新领域,是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的新的生存状态。数字化生存既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应用数字技术交流、共享和利用信息的生存状态。《数字化生存》一书也描绘了数字化生存下美好的社会状态,比如权利去中心化,人的价值实现和学会爱人等。

然而请等等,在美好的社会到来之前我们会不会面临数字化鸿沟?虚拟社会很多地方都是现实社会的折射,现实中的贫富差距和各种不平等的鸿沟在虚拟社会中就不存在了吗?这里就要提一提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都存在的积分制了。

无论在现实还是虚拟社会,积分制都是一种试图量化贡献量的制度,现实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是购物积分;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积分,比如我国的加入本地户籍积分,国外的移民积分;这种积分试图评价一个人对一个社会或地区过去和未来可能产生的贡献量,并给与积分高者一个进入更高发展质量社会的机会。说白了,这是一个建立在赤裸裸的地域歧视鸿沟之上的制度。这种鸿沟与生俱来,积分制只能提供一个跳板而不会提供填平鸿沟的土壤。

积分制也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刚出现时就诞生了,自BBS时代以来,有很多计算贡献量的工具,大部分已经消亡,唯有积分经久不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积分。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积分无所事事,完全像个玩具。然而,随着各种积分商城的兴起,特别是各中大型航空公司、大银行的加入,人们才深刻的意识到互联网虚拟社会中积分一直存在的逻辑是:在数字化社会形态中,人的各种行为都可能被转化为积分,进而量化其贡献量。在数字化生存的社会中,首先到来的可能是积分制社会。一个人的网上消费金额会构成积分,浏览行为能得到积分,参加活动和分享也能得到积分。

在现实社会中,一流人才可以通过积分进入一流城市、一流社会或一流国家,获取积分有其现实意义,在一个虚拟社会中获取积分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获取积分的行为,就会发现背后的精神需求其实几千年也没有变: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大同的实现。

虚拟社会中并没有一流城市、一流社会或一流国家的疆域。正因为如此,更容易激发人们追求大同的理想。再回到那个植入芯片的邪恶场景,你会发现如果之后一切的消费都会得到积分,一切良好的行为和信用都会得到积分,反之则扣减积分,那么积分就会构成一个数字化人的数字化财富,并存在着不仅具有货币功能,而且能够超越货币功能的可能。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不再以金钱而标准,而会变得多元化,并且这些元都可以进行货币化,用于数据人的交易和生存。一个人人向善,人人守信的大同社会似乎正向我们走来。这样的大同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觉得无法实现是可以理解的,而在虚拟社会中,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好像各大巨头们关起门来开个会,统一一下积分标准,实现积分通存通兑就可以了。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顺利,人的消费水平、贡献水平会有差别,各巨头也不可能随便让渡数据的管理权,正如国家间不会随便撤掉边界一样。人的自由意志与权利的争论,我之乌托邦,他之地狱的担忧等等都会成为问题。

不知道积分制社会会不会首先在科幻电影中出现呢?如果积分制数字社会出现,一定会是从一个个体积分悬殊的形态开始,正如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形态是从一个贫富悬殊的形态开始,而后追求大同一样。目前只能说,在追求大同的道路上,积分制数字社会面临的现实障碍要少得多。毕竟,人类对善行与恶行的评价标准已经趋同了。在金钱积分的比重降低而行为积分的比重上升后,人们可以接受积分悬殊,却不能容忍标准不一。

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生存社会形态的组织形式,具有现实社会中上层建筑的部分属性,这个平台可能有国别限制,但不会有种族、性别或地域间的限制。这个平台应该是透明的,扁平的,每个数字人都是其中一个节点,一个标准运行,执行一套道德规范。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平台该干什么?属于谁?

我们依稀看到了答案,但并不清楚答案,数字人社会贡献的可量化为一个良好、全新的数字化社会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否能最终走出一种互联网共有经济模式,一切都还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