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重大疫情都會推動城市設計理念更新迭代,新冠疫情或將加速“韌性城市”落地

747560_w750.jpg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給現代城市帶來巨大考驗。無論是公共衛生防控壓力,還是居家隔離帶來的生活、辦公新需求,都給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提出了新課題。

“每一次重大疫情的發生都會倒逼城市設計理念的迭代,新冠疫情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迪。”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認為,未來可以通過一系列定式化的“人工智能賦能、設計驅動”的軟硬件配置,為城市注入“疫苗”,增強城市應對各種未來危機的“免疫力”。

宅家隔離引發居家設計新思考

防控疫情,居家隔離成為一種新需求。然而,我國城市住宅多以70-9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一般只帶一個衛生間,要臨時闢出供隔離者獨立使用的起居空間確有一定難度。

“這給我國住宅設計提出了新課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徐磊青說,除了能在有限的空間內為家庭設立隔離區,未來住宅設計還應考慮更多衛生功能的實現,比如從進小區到入戶的零接觸,在玄關區域增設洗手和消毒設施等。

576519_w750.jpg

徐磊青認為,每家每戶設立隔離區也許並不經濟,但可在小區公共設施內預留隔離區。這些區域可根據傳染病隔離要求來設計,平時用作棋牌室、圖書館,一旦有人員隔離需求,即可應急改變用途。而隔離區近在小區,既方便社區醫生定期隨訪、集中管理,也方便家屬傳送日用所需。

與此同時,宅家生活也讓人們感覺到目前的住宅功能過於單一,無法在娛樂、健身、工作等多個場景之間切換。眼下,國外已有科研團隊正在設計人工智能家居系統,只需幾分鐘,就能將房間分割成適應不同場景的功能區域。徐磊青認為,如何將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社區規劃、家居設計理念之中,值得建築設計者深思。

以社區為基礎提升城市“免疫力”

歷史上,每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都會推動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理念、標準和規範的更新迭代,由此推動城市的健康發展。比如,十七世紀歐洲鼠疫大暴發之後,倫敦在進行城市重建時,就用寬闊的街道和富餘的空間取代擁擠的建築和彎曲的小道——那曾是鼠疫和火災蔓延的溫床。

婁永琪認為,新冠疫情或許將推動城市規劃的範式轉型,特別是對一般意義上的“聚眾”模式的顛覆。在疫情發生之前,人們的商務、娛樂活動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商業服務綜合體,這些地方集聚了餐廳、商業、娛樂、健身等公共功能。然而,人們現在可能發現,辦公、消費、休閒的形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這是否會重構未來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如何設計出相應的空間和服務來滿足新生的需求?

“更加透明的社交,或許就是一種未來城市生活的新形態。”婁永琪說,現在進出公共場所,人們都需要出示隨申碼,這其實是讓渡一部分隱私,以確保公共安全的行為。可以想見,“在過去開放的、高流動性的、參與者身份不明確的傳統公共社交模式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將樂意接受基於社群的、可追溯的、更為安全和透明的新社交模式,不少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會應運而生”。

761711_w750.jpg

婁永琪認為,新冠疫情給城市發展提出了引導性建議。在“分佈式、小而互聯、混合功能”正在成為城市空間佈局新趨勢的背景下,社區作為城市和家庭的中間地帶,不論從防疫、生活,還是創新轉化角度,其重要性都在提升,一個個健康社區才能構成健康城市。

具體而言,今後,步行化、以自行車通勤為主的社區是否將成為一種趨勢?過去小區設計以視覺為主,未來是否會考慮融入聲音、氣味等要素,讓小區更具療愈功能?徐磊青表示,當健康成為人居環境升級的推動力,諸如宅家孤獨等問題也將受到重視,未來城市理應是一座“溫暖之城”。

軟硬件協同打造“韌性城市”

“對於城市設計者來說,要將各種不可能變成可能。”婁永琪說,人類社會越發展,城市運行系統就會變得越龐大、越複雜、越高效,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和敏感,人們對於“韌性城市”“彈性城市”的認同和渴望也愈發之深。

傳染病、地震、洪水、颶風……不同災害對城市應急災備能力的考驗各不相同。“日本由於常年遭受地震災害,其城市無論在建築設計,還是城市規劃和運行體系上,都高度適應應對地震災害之需。”婁永琪認為,韌性城市需要有頂層設計,採用平戰結合的思維,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時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比如,在這次疫情中,伊朗就把購物中心迅速改造成了方艙醫院。

767887_w750.jpg

打造韌性城市,需要軟硬件的共同配合。“5G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將使城市變得更加‘聰明’,一個個靈敏的神經元、強大的數據引擎都將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在婁永琪看來,社區作為一個“生活實驗室”和集合應用場景,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創新推手——讓技術洞察生活,倒逼創新轉化,將需求落地。他舉例說,此次疫情期間,快遞在一段時間內無法進小區,而是集中堆放在大門口,這雖是應急之舉,但也提醒設計者,目前的小區在軟硬件規劃和設計上未考慮到應急需求,不夠方便也不夠智能。

“在疫情倒逼下,一定會產生很多新需求、新商機。”婁永琪表示,這要求城市設計者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場景化的思維,把科技發明和各種安全保障措施結合人文關懷、用戶需求,共同映射到物理空間中去。

作者:許琦敏編輯:王星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