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他用獻給君王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戰國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的前半生,空有大志,卻不得施展。

他的後半生,滿身才華,發揮到了極致。

他就是公孫鞅!


公孫鞅:他用獻給君王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魏國見棄

公元前361年的一天,魏國都城大梁,魏國相邦公叔痤,在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他府中的中庶子公孫鞅,說公孫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同時,又對魏惠王說,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從公叔痤臥室出來後,就在場的人誰是公孫鞅?公孫鞅從人群裡走了出來,急忙向魏惠王拱手行禮。

魏惠王掃了一眼公孫鞅,不緊不慢地說,相邦病的不輕啊!一會讓我用你,一會又讓我殺你。到底是用你呢,還是殺你?說完大笑而去。

很明顯,魏惠王打心眼裡就看不上公孫鞅,更別提要重用他了!

魏惠王離開後,公孫鞅來到公叔痤病床前,公叔痤勸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滿臉鎮定地說到,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我呢?

這話說的很在理,事實也證明,公孫鞅是對的!魏惠王根本就懶得搭理他,根本就沒把他當回事兒。

就這樣,公孫鞅在魏國平安但又無所事事地度過了兩年時光。

但公孫鞅畢竟是公孫鞅,他怎麼能甘心這樣庸庸碌碌過完自己的下半生呢?

朝堂激辯

公元前359年,魏國人公孫鞅來到了秦國都城。公孫鞅胸懷大志,而此時的秦孝公嬴渠梁,正渴望一個扭轉乾坤的大才。

公孫鞅順理成章見到了秦孝公,並用他的才華征服了秦孝公。

秦孝公決定起用公孫鞅擔當大任,進行變法圖強,但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有了那場驚世駭俗的朝堂激辯。


公孫鞅:他用獻給君王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有人質疑,如果公孫鞅是大才,為什麼在魏國不被重用?勸秦孝公不可被口舌之徒蠱惑。更有老臣直言,祖宗之法,上古之禮,豈能說變就變?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上大夫之言,似陳倉爛米,不值一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理國家的方法很多,只要有利於國家,何必在於它是新法還是古法?

湯武之王,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不易禮而亡。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變者恆強,不變,必將覆滅。

大爭之世,你死我活,當變則變。按時而立法,依事而制禮,唯如此,方可圖強。

再次聽到公孫鞅的一番話,秦孝公目光堅定地說,因循守舊,我看不到秦人的希望,即日起,公孫鞅任左庶長,舉國變法!

變法強秦

在一片反對聲中,公孫鞅的變法開始了!

從春秋到戰國,中國進入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亡國滅種,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法勢在必行。

變法伊始,公孫鞅的眼光,瞄準了數量最為龐大的庶民階層。國家要強大,必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變法的第一步,就是取得他們的信任。通過立木賞金,他做到了。


公孫鞅:他用獻給君王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在國君和庶民之間,隔著世襲的貴族階層,他們是國家的蛀蟲,是禍亂的根源,必須徹底剷除。

在變法中,秦國的貴族階層受到沉重打擊。這也為公孫鞅之死埋下了禍根。

繼貴族之後,士人也成為新法打擊的對象。理由是士人既不種田,也不能打仗,對國家無益。

秦國也不需要商人,商人不事生產,投機鑽營,買空賣空,擾亂人心。

國家要富強,只需要耕和戰!人民只有兩種職業,農夫和戰士。平時種田,戰時打仗,耕戰是人民唯一的獲利途徑,唯一的上升通道。

秦國由此變成了一座大兵營、一家大農場,公孫鞅的目的是將秦人塑造成無堅不摧的戰士。

變法第十五年,公孫鞅率領秦軍大敗魏軍,魏國從此不敢欺凌秦國。

經過公孫鞅變法,古老的秦國煥然一新。

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遷都咸陽,公孫鞅塑造了全新的秦人,秦國一躍成為強國,公孫鞅的榮耀也達到了頂峰。

大禍臨頭

公孫鞅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降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秦國的貴族階層受變法之苦久矣!見機會來臨,開始瘋狂反撲,欲置公孫鞅於死地。

公子虔等人,帶頭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在為太子時,因觸犯秦律,也曾受到公孫鞅的處罰,對他也記恨在心。於是,秦惠王下令逮捕公孫鞅。

公孫鞅一路逃到邊關,想住店,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公孫鞅,見他沒有帶憑證,就告訴他,按照秦律,留宿沒有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於是不予留宿。不知道公孫鞅當時作何感想。

公孫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又拒絕他入境。

走投無路,公孫鞅被迫潛回他的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王派兵攻打,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公孫鞅:他用獻給君王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公孫鞅死於秦法,而他是秦法的制定者。

秦法為國君而定,而國君是最大的法,當一個人的權勢威脅到國君的時候,他難逃一死。

可以說,公孫鞅是用他獻給國君的那把刀,殺死了自己。

公孫鞅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鐵血人物,心腸之硬、手段之酷、結局之慘、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都很難找到相似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