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他用献给君王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战国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他的前半生,空有大志,却不得施展。

他的后半生,满身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他就是公孙鞅!


公孙鞅:他用献给君王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魏国见弃

公元前361年的一天,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相邦公叔痤,在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他府中的中庶子公孙鞅,说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同时,又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从公叔痤卧室出来后,就在场的人谁是公孙鞅?公孙鞅从人群里走了出来,急忙向魏惠王拱手行礼。

魏惠王扫了一眼公孙鞅,不紧不慢地说,相邦病的不轻啊!一会让我用你,一会又让我杀你。到底是用你呢,还是杀你?说完大笑而去。

很明显,魏惠王打心眼里就看不上公孙鞅,更别提要重用他了!

魏惠王离开后,公孙鞅来到公叔痤病床前,公叔痤劝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满脸镇定地说到,大王既然不肯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这话说的很在理,事实也证明,公孙鞅是对的!魏惠王根本就懒得搭理他,根本就没把他当回事儿。

就这样,公孙鞅在魏国平安但又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两年时光。

但公孙鞅毕竟是公孙鞅,他怎么能甘心这样庸庸碌碌过完自己的下半生呢?

朝堂激辩

公元前359年,魏国人公孙鞅来到了秦国都城。公孙鞅胸怀大志,而此时的秦孝公嬴渠梁,正渴望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才。

公孙鞅顺理成章见到了秦孝公,并用他的才华征服了秦孝公。

秦孝公决定起用公孙鞅担当大任,进行变法图强,但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于是有了那场惊世骇俗的朝堂激辩。


公孙鞅:他用献给君王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有人质疑,如果公孙鞅是大才,为什么在魏国不被重用?劝秦孝公不可被口舌之徒蛊惑。更有老臣直言,祖宗之法,上古之礼,岂能说变就变?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上大夫之言,似陈仓烂米,不值一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理国家的方法很多,只要有利于国家,何必在于它是新法还是古法?

汤武之王,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不易礼而亡。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变者恒强,不变,必将覆灭。

大争之世,你死我活,当变则变。按时而立法,依事而制礼,唯如此,方可图强。

再次听到公孙鞅的一番话,秦孝公目光坚定地说,因循守旧,我看不到秦人的希望,即日起,公孙鞅任左庶长,举国变法!

变法强秦

在一片反对声中,公孙鞅的变法开始了!

从春秋到战国,中国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亡国灭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法势在必行。

变法伊始,公孙鞅的眼光,瞄准了数量最为庞大的庶民阶层。国家要强大,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法的第一步,就是取得他们的信任。通过立木赏金,他做到了。


公孙鞅:他用献给君王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在国君和庶民之间,隔着世袭的贵族阶层,他们是国家的蛀虫,是祸乱的根源,必须彻底铲除。

在变法中,秦国的贵族阶层受到沉重打击。这也为公孙鞅之死埋下了祸根。

继贵族之后,士人也成为新法打击的对象。理由是士人既不种田,也不能打仗,对国家无益。

秦国也不需要商人,商人不事生产,投机钻营,买空卖空,扰乱人心。

国家要富强,只需要耕和战!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农夫和战士。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耕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唯一的上升通道。

秦国由此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一家大农场,公孙鞅的目的是将秦人塑造成无坚不摧的战士。

变法第十五年,公孙鞅率领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不敢欺凌秦国。

经过公孙鞅变法,古老的秦国焕然一新。

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公孙鞅塑造了全新的秦人,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公孙鞅的荣耀也达到了顶峰。

大祸临头

公孙鞅没有意识到,危险正悄悄降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秦国的贵族阶层受变法之苦久矣!见机会来临,开始疯狂反扑,欲置公孙鞅于死地。

公子虔等人,带头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在为太子时,因触犯秦律,也曾受到公孙鞅的处罚,对他也记恨在心。于是,秦惠王下令逮捕公孙鞅。

公孙鞅一路逃到边关,想住店,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公孙鞅,见他没有带凭证,就告诉他,按照秦律,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于是不予留宿。不知道公孙鞅当时作何感想。

公孙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又拒绝他入境。

走投无路,公孙鞅被迫潜回他的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王派兵攻打,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公孙鞅:他用献给君王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公孙鞅死于秦法,而他是秦法的制定者。

秦法为国君而定,而国君是最大的法,当一个人的权势威胁到国君的时候,他难逃一死。

可以说,公孙鞅是用他献给国君的那把刀,杀死了自己。

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血人物,心肠之硬、手段之酷、结局之惨、对中国历史影响之大,都很难找到相似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