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為何商鞅的思想會脫穎而出?

一個原本鼓鼓囊囊的蜂巢吊在大樹上,突然亂箭飛來,穿得千瘡百孔,蜂欲靜,而射不止,窩裡的不幹了,蜂擁而出,飛揚亂舞。

春秋時代思想大爆發,各家思潮流佈天下,野蜂只蜇人皮膚,思想卻會攪亂人心,好思想教歹人學好,壞思想把好人帶壞。

我們為有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莊子、孫子(老莊孫子)感到自豪,但也把狼子、狗崽子帶上歷史舞臺,一枚分幣有兩面,有陰就有陽,有善就必有惡。說到這裡,那個最促狹、最刻薄的人便從陰暗的角落裡走上了歷史大舞臺,雖然都不想提這人的名字,但野蜂鑽到嘴裡只好玩命地吐出來。

他叫商鞅,法家代言人,生在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早年叫衛鞅,祖上覆姓公孫,又叫公孫鞅,直到他在秦國發跡,秦孝公把武關之西的商地(今陝西商縣東南),南北長270公里,共計15城封賞給他,商地和魏國接壤,戰略地位重要,之後人們改叫他商鞅。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為何商鞅的思想會脫穎而出?

這個人年輕時離開故鄉——衛國,那裡是《詩經》的誕生地,這個蕞爾小國,從周立國分封諸侯開始,一直到戰國後期被秦國順便收了,一口氣存在了800年。商鞅不願為家鄉默默奉獻,就去找隔壁鄰居——魏國謀事,給魏大夫公孫痤當家臣,可能都姓公孫,有親戚關係。

公孫鞅小時候很崇拜李悝(kui)、吳起兩位前輩,他們分別在魏國、楚國實行變法,取得過成績。他無疑是個勤奮的人,讀了很多家的學術典籍,最對他胃口的就是法家思想和刑名學(研究法律條文條規)。可不要望文生義,以為法家思想就是重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制精神治理國家的先進思想,恰恰相反哦!

法家思想徹頭徹尾的帝王之術,教國君如何把不同政見一律扼殺,鼓勵民眾大義滅親、互相告發、踴躍檢舉,批判所有人情、人性,用嚴刑峻法把老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讓國民淪為沒文化、沒思想、接觸不到外面世界的愚民,愚民是隻有人形的牲口,容易被管理和使喚。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為何商鞅的思想會脫穎而出?

公孫痤很驚異於公孫鞅的思想,不禁暗暗稱奇,再三向魏王舉薦,說此人可大用,但魏王顯然無動於衷。公孫痤一見大王,說大王見見鞅吧,大王說再議;公孫痤二見大王,說大王見見鞅吧,大王又說再議;公孫痤三見大王,說大王見見鞅吧,大王還說再議。公孫痤就急了,說大王實在不願用鞅,就殺了鞅,以防被他國所用。大王不吱聲,不說行也不說不行。

公孫痤不得要領,悻悻而出,回家就後悔,勸商鞅連夜逃走,說自己給大王出了餿主意,讓大王宰他。商鞅問了緣由就笑了,還像老中醫那樣寬慰病人,連說無妨,無妨,既然國君不用大人之言用鞅,也不會用大人之言殺鞅,該吃吃該喝喝,不要一驚一乍的。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為何商鞅的思想會脫穎而出?

後來情況怎麼樣呢?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商鞅太平無事,卻仍無所事事,於是他就收拾行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天下之大,難道沒有鞅爺的存身之所嗎?但究竟去哪裡,要費些思量,走得遠些,比如齊楚,差旅費不夠,萬一餓死在路上呢?只好近些,哪裡呢?思忖再三,就找個弱小的國家碰碰運氣。

當時魏國在中原地區最強大,經過前期魏文侯的改革,國力日趨強盛,四面攻城略地,韓趙秦是它的三個鄰居,都曾被它收過保護費,四國中秦國最落後,也最受氣,被搶了土地,東西還被施暴者看不起,很難想象,被世界譽為虎狼之國的暴秦,曾經也有不堪的歲月。

公元前359年,商鞅決定去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