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4預測未來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我會用6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4期。

在上期的解讀中,我們學習瞭如何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並進行深入思考。我們瞭解了三種從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方式,分別是:站在“不可忽視者”的角度來思考;用嶄新的觀點,獲得不同角度的看法;一人辯證法。

最後,我們還提醒大家要對作為根據的數字保持謹慎,尤其是含百分比的數據。

在本期的解讀中,我們將進行第四課的學習:應採取的行動——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決定現在。

01

我們在之前的解讀中,談到了很多關於“徹底思考”的過程,談到了深入理解、重視根據和增加觀點。但是,這樣就能真正地做到“徹底思考”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徹底思考時,必須就“如果它成為現實的話,會怎麼樣”來討論“未來的預測”,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去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更好地決定現在。

在前幾期的解讀中,我們一直在談“根據”,也十分重視根據。思考根據,釐清他人給的信息或自己想法的依據,深入挖掘已發生過的事和自己的想法,我們把這種方式叫作“向後看”的思考。

而我們徹底思考的事物,幾乎都與現實有直接關係。既然與現實相關,只挖掘背後的根據是不行的。

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未來預測”。如果說思考根據是“向後看”的思考,那麼預測未來,正是把某些行動放入思考範圍的“向前看”的思考。

切實地預測未來,著眼於“僅憑藉根據無法看到的事物”,就是預測未來的意義。

那麼,如何預測未來呢?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該“方案”如果成為現實,會發生什麼事?同時設想發展順利,與發展不順利時的情況。

在這一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想對思考中的提案表示“贊成”或持肯定想法,要特別謹慎思考的是“發展不順利這一情況”。

一起讀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4預測未來


因為當思考偏向同意這一方案時,大部分人會下意識地傾向“一定會成功”,以致很多人不會去思考“發展不順利的情況”。反之,當你持“反對”或否定想法時,就要絞盡腦汁地思考“發展順利的情況”。

其次,我們需要思考有沒有面對成功和失敗這兩種情況時應採取的措施。

例如,你在第一步中預設到“推出競爭商品的公司以相似度太高為由,投訴我方”這一發展不順利的情節,那麼,在這一步你就一定要想一想,如果真的遇到這種事,有沒有對策,或者說該思考一下什麼樣的舉動會被投訴,這可能就要求你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

再次,思考該行動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在上一步中找到可採取的措施之後,就需要思考該措施能不能實現,比如我們上文提到的“掌握相關法律知識”這一行動,就是一個可以實現的行動。

最後,思考該行動有沒有現在執行的必要。

繼續用上面的例子,相關的法律知識,有必要在商品上架前先行掌握,因此,這個行動就需要現在執行。

這一步看上去很容易,但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再完美的計劃,若不是“絕對有必要付諸行動”,就沒有意義。

02

那麼,如何判斷行動有沒有執行的必要呢?

我們用一個例子思考一下。比如有人提議說:每週進行一次部門同事中午聚餐。如果你問:“這個聚餐方案真的有必要實施嗎?”那麼,贊同此方案的人很可能會回答:“畢竟現在部門內部沒有任何溝通,有些工作是多餘的,而且利用午餐時間的話,也不用再另外找時間。”

因此,讓我們來換一個問法,把探究的重點從“有沒有必要”,改變成“這一方案若不能實行,真的會有困難嗎?沒有其他的方法了嗎?”

當問法改變的時候,也可能會讓你有更多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一起讀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4預測未來


接著,思考“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若能看清真正的目的,就能較容易找到“其他方法”了。若是想出“其他方法”,可與原本的“方法”相互比較。思考哪個方法看起來最能實現目標,哪個最有現實感。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將目標鎖定為一個,而不是很多個。

前面的“午餐方案”,若要說唯一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加深部門溝通”。

既然知道“真正目的”是什麼,接下來就要思考有沒有其他途徑可達成該目的。如果目的是“加深部門溝通”,很顯然除了“每週進行一次部門同事中午聚餐”以外,還有很多方法,比如,“建立群組”就是可行方法之一。

在考慮過有現實性的未來情況之後,再次思考“根據”。接著要檢查的重點在於,前面所舉出的根據是否充分。

將你所有想到的根據整理在一張紙上,形成“完全根據清單”。寫出來之後,接下來再考慮“還有沒有其他根據”,這時可以採用單人頭腦風暴的方式:著眼於原本覺得“想當然的項目”,或是思考一下與自己感覺不同的人會拿出什麼根據,都能幫助你想出“新根據”。

這一過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下一個檢查的要點是有沒有“隱藏的前提”。

03

什麼是“隱藏的前提”呢?

我們都知道人的意見中往往包含著許多無形的東西,例如隱藏在其背後的原因、主見、心理障礙,以及在其本人看來十分理所當然,而不需要說出來的前提等。

在這之中,最不容易發現的就是前提。因為前提對於提出意見的人來說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所以很難被看清。

在批判性思考中,這種前提稱為“隱藏的前提”。那麼,怎麼樣才能識破隱藏的前提呢?

首先,可以將意見拆解為“根據”與“結論”,來識破隱藏的前提。

當我們想看穿隱藏在別人或自己意見中的“隱藏前提”時,可以把意見暫時拆成“根據”部分和“結論”部分。

例如:一位專家在看到“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會提高”的數據之後,將其解釋為“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

一起讀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4預測未來


這位專家的意見,可以分為“結論”和“根據”兩部分。其結論是: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其根據是: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也提高了。

接著在結論和根據之間加上因果關係詞。剛剛的意見就可以變為:

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原因是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也提高了。

或者是: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也提高了,所以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

現在這樣看,你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還是無法接受呢?

04

如果你還是無法判斷,那麼可以用一個句型來思考,即:只看A狀況(根據),可以得出B結論嗎?

放在這個案例中,就是:

只看到“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也提高了”的狀況,就能得出“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的結論嗎?

很顯然是不能的,因為聽力進步,也許只是聽力部分的分數增加了,閱讀和寫作卻不一定。

根據與結論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其中顯然有“無法解釋”的部分。而這一部分便是隱含的前提。

換句話說,所謂“隱藏的前提”,就是指將根據與結論之間的差距填平的“一句話”。

因此,接下來我們思考,如果想要讓“聽力進步的人,託業的分數也會提高”,即“聽力提升,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提升”的邏輯說得通,需要什麼樣“隱藏的前提”才能令人信服?

在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專家看來,託業分數=英語綜合能力。也就是說,在他的意見中隱藏的“一句話”是:“託業是有效測量英語綜合能力的標準”。

在找到隱藏前提之後,我們要思考的便是這個前提是否正確。

一起讀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4預測未來


想要判斷這個隱藏的前提“正確”或“不正確”,同樣需要根據。因為,當我們說“這個前提是正確(或是不正確)的”,也就只是“意見”。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單人頭腦風暴法來列出根據清單,然後逐一檢驗即可。

經檢驗,如果這些根據都是正確的、有效的,那麼這位專家的意見則是說得通的,反之亦然。

將目光投向未來,去預估一件事實現的可能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判斷當下應採取的行動,這是今天的課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