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4预测未来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4期。

在上期的解读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我们了解了三种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分别是:站在“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思考;用崭新的观点,获得不同角度的看法;一人辩证法。

最后,我们还提醒大家要对作为根据的数字保持谨慎,尤其是含百分比的数据。

在本期的解读中,我们将进行第四课的学习:应采取的行动——预测将会发生的事,决定现在。

01

我们在之前的解读中,谈到了很多关于“彻底思考”的过程,谈到了深入理解、重视根据和增加观点。但是,这样就能真正地做到“彻底思考”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彻底思考时,必须就“如果它成为现实的话,会怎么样”来讨论“未来的预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决定现在。

在前几期的解读中,我们一直在谈“根据”,也十分重视根据。思考根据,厘清他人给的信息或自己想法的依据,深入挖掘已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的想法,我们把这种方式叫作“向后看”的思考。

而我们彻底思考的事物,几乎都与现实有直接关系。既然与现实相关,只挖掘背后的根据是不行的。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未来预测”。如果说思考根据是“向后看”的思考,那么预测未来,正是把某些行动放入思考范围的“向前看”的思考。

切实地预测未来,着眼于“仅凭借根据无法看到的事物”,就是预测未来的意义。

那么,如何预测未来呢?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该“方案”如果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同时设想发展顺利,与发展不顺利时的情况。

在这一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想对思考中的提案表示“赞成”或持肯定想法,要特别谨慎思考的是“发展不顺利这一情况”。

一起读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4预测未来


因为当思考偏向同意这一方案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倾向“一定会成功”,以致很多人不会去思考“发展不顺利的情况”。反之,当你持“反对”或否定想法时,就要绞尽脑汁地思考“发展顺利的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有没有面对成功和失败这两种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

例如,你在第一步中预设到“推出竞争商品的公司以相似度太高为由,投诉我方”这一发展不顺利的情节,那么,在这一步你就一定要想一想,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有没有对策,或者说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举动会被投诉,这可能就要求你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再次,思考该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上一步中找到可采取的措施之后,就需要思考该措施能不能实现,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这一行动,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行动。

最后,思考该行动有没有现在执行的必要。

继续用上面的例子,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必要在商品上架前先行掌握,因此,这个行动就需要现在执行。

这一步看上去很容易,但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再完美的计划,若不是“绝对有必要付诸行动”,就没有意义。

02

那么,如何判断行动有没有执行的必要呢?

我们用一个例子思考一下。比如有人提议说:每周进行一次部门同事中午聚餐。如果你问:“这个聚餐方案真的有必要实施吗?”那么,赞同此方案的人很可能会回答:“毕竟现在部门内部没有任何沟通,有些工作是多余的,而且利用午餐时间的话,也不用再另外找时间。”

因此,让我们来换一个问法,把探究的重点从“有没有必要”,改变成“这一方案若不能实行,真的会有困难吗?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

当问法改变的时候,也可能会让你有更多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一起读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4预测未来


接着,思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若能看清真正的目的,就能较容易找到“其他方法”了。若是想出“其他方法”,可与原本的“方法”相互比较。思考哪个方法看起来最能实现目标,哪个最有现实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将目标锁定为一个,而不是很多个。

前面的“午餐方案”,若要说唯一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加深部门沟通”。

既然知道“真正目的”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达成该目的。如果目的是“加深部门沟通”,很显然除了“每周进行一次部门同事中午聚餐”以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建立群组”就是可行方法之一。

在考虑过有现实性的未来情况之后,再次思考“根据”。接着要检查的重点在于,前面所举出的根据是否充分。

将你所有想到的根据整理在一张纸上,形成“完全根据清单”。写出来之后,接下来再考虑“还有没有其他根据”,这时可以采用单人头脑风暴的方式:着眼于原本觉得“想当然的项目”,或是思考一下与自己感觉不同的人会拿出什么根据,都能帮助你想出“新根据”。

这一过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下一个检查的要点是有没有“隐藏的前提”。

03

什么是“隐藏的前提”呢?

我们都知道人的意见中往往包含着许多无形的东西,例如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主见、心理障碍,以及在其本人看来十分理所当然,而不需要说出来的前提等。

在这之中,最不容易发现的就是前提。因为前提对于提出意见的人来说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很难被看清。

在批判性思考中,这种前提称为“隐藏的前提”。那么,怎么样才能识破隐藏的前提呢?

首先,可以将意见拆解为“根据”与“结论”,来识破隐藏的前提。

当我们想看穿隐藏在别人或自己意见中的“隐藏前提”时,可以把意见暂时拆成“根据”部分和“结论”部分。

例如:一位专家在看到“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会提高”的数据之后,将其解释为“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

一起读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4预测未来


这位专家的意见,可以分为“结论”和“根据”两部分。其结论是: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其根据是: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也提高了。

接着在结论和根据之间加上因果关系词。刚刚的意见就可以变为:

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原因是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也提高了。

或者是: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也提高了,所以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

现在这样看,你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还是无法接受呢?

04

如果你还是无法判断,那么可以用一个句型来思考,即:只看A状况(根据),可以得出B结论吗?

放在这个案例中,就是:

只看到“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也提高了”的状况,就能得出“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的结论吗?

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听力进步,也许只是听力部分的分数增加了,阅读和写作却不一定。

根据与结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显然有“无法解释”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便是隐含的前提。

换句话说,所谓“隐藏的前提”,就是指将根据与结论之间的差距填平的“一句话”。

因此,接下来我们思考,如果想要让“听力进步的人,托业的分数也会提高”,即“听力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的逻辑说得通,需要什么样“隐藏的前提”才能令人信服?

在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专家看来,托业分数=英语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在他的意见中隐藏的“一句话”是:“托业是有效测量英语综合能力的标准”。

在找到隐藏前提之后,我们要思考的便是这个前提是否正确。

一起读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4预测未来


想要判断这个隐藏的前提“正确”或“不正确”,同样需要根据。因为,当我们说“这个前提是正确(或是不正确)的”,也就只是“意见”。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单人头脑风暴法来列出根据清单,然后逐一检验即可。

经检验,如果这些根据都是正确的、有效的,那么这位专家的意见则是说得通的,反之亦然。

将目光投向未来,去预估一件事实现的可能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判断当下应采取的行动,这是今天的课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