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丨悬泉汉简隐传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

风物志丨悬泉汉简隐传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

上世纪80年代,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了一大批汉简。1990年至1992年,经过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23000余枚,这批汉简弥足珍贵,史料价值很高。经过考古专家的整理,发现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女外交家冯嫽锦车持节,作为汉朝正使奔赴乌孙路过悬泉置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为我们揭开了冯嫽出使西域的一些历史细节。

风物志丨悬泉汉简隐传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

关于冯嫽,悬泉汉简中说了啥?

冯嫽,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作为侍女,她随和亲公主刘解忧远嫁到乌孙国。由于冯嫽多才多智,成为刘解忧的得力助手。她在协助刘解忧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因此尊称她为冯夫人。

在悬泉汉简中,已发现记载冯嫽的汉简文书有两例。一例记载:“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鱼离置啬夫禹移县(悬)泉置,遣佐光持传马十匹,为冯夫人柱,廪穬麦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钧。今写券墨移书到,受薄(簿)入,三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

这是当时悬泉置留下的账簿,列出了时间“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事由为鱼离置为冯夫人一行提供的马匹以及饲料供应费用明细。

悬泉置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是西汉敦煌郡在丝绸之路上设置的九个驿站之一。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今瓜州、敦煌交界处,功能和职责主要是传递朝廷公文和军情急报,接待过往官员和西域使者。据汉简记载,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公里交通线上分布着渊泉置、广至置、效谷置、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龙勒置等9个驿站,每30公里一处。鱼离置正是汉朝使者由东往西到达悬泉置的前一站。

另外一例汉简记载:“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乐涫令充敢言之:诏书以骑马助传马,送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军吏远者至敦煌郡。军吏晨夜行,吏御逐马前后不相及,马罢亟,或道弃,逐索未得,谨遣骑士张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县、官、旁郡,有得此马者以与世等。敢言之。”

这件文书是酒泉郡一名叫充的乐涫县令上报查找走失马匹的情况。涉及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等重要人物。使者冯夫人正是冯嫽,而破羌将军、穿渠校尉又是谁呢?

据史料记载,甘露元年,西域大国乌孙内乱,亲匈奴的乌孙王族乌就屠杀了乌孙国王,自立为昆弥(王),这一年,汉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领兵一万五千人到达敦煌,“通渠积谷,欲以讨之。”显然破羌将军正是辛武贤,穿渠校尉正是辛武贤军中负责开渠找水的属下。

风物志丨悬泉汉简隐传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

汉匈争锋,冯嫽协助解忧西域抗击匈奴

大汉王朝大军西征,为什么又派出使者冯嫽呢?一切,都要从大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说起。

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同时,汉武帝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便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据《汉书·西域传》统计,西汉时乌孙国拥有12万户,约63万人,胜兵18万余人,而其他西域30多国总共不过32.5万人口。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汉朝用和亲的方式拉拢乌孙,让匈奴大为恐惧,于是匈奴单于同样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猎骄靡。汉匈双方都拿乌孙当棋子,而乌孙也在汉朝与匈奴两大势力之间搞平衡。结果造成乌孙内部出现亲汉与亲匈奴的两股势力,形势异常复杂。

乌孙王猎骄靡死后,刘细君依照乌孙国风俗,再度嫁给猎骄靡之孙、继任乌孙国王军须靡。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刘细君去世,汉武帝再以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冯嫽作为刘解忧的侍女,跟随刘解忧同去乌孙国。

解忧公主虽与冯嫽是主仆关系,但两人情同姐妹,冯嫽帮助解忧公主在险恶的后宫斗争中一次次化险为夷。

解忧公主积极参与政治,竭力将丈夫军须靡拉到汉朝一边。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冯嫽,则成为解忧公主最大的军师。为了让冯嫽名正言顺地参与国家大政,解忧公主以王后的身份,将她嫁给了乌孙国位高权重的右将军。

这样,解忧与冯嫽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掎角之势,不断压缩匈奴公主在乌孙的政治空间。由于冯嫽知书达礼,聪慧而富有见识,因此博得了乌孙上下一致的认可,并被尊称为冯夫人。冯嫽以乌孙为据点,以公主使者名义对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并赢得他们的信任。

汉武帝后期和昭帝时,匈奴西徙,逼近西域,加紧对西域的控制与剥削,又遣使至乌孙,要乌孙将解忧公主献出,还侵夺了乌孙土地。在冯嫽的运作下,解忧公主上书大汉朝廷,要求派兵救援。汉宣帝出兵15万骑,五路出塞,乌孙也发兵5万骑,自西东向攻击匈奴,获得大胜。汉与乌孙的关系更加密切。

解忧公主与冯嫽在抗击、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推进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起了巨大的作用。

解忧公主有三子二女,长子元贵靡为乌孙王储,次子为莎车王,三子为乌孙左大将,长女为龟兹王夫人,小女为乌孙若呼翎侯夫人。

数次万里奔波,终将乌孙纳入汉朝版图

冯嫽随解忧公主远嫁西域是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记载,冯夫人路过悬泉置的时间是在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也就是说,冯嫽在甘露二年二月下旬至四月中旬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敦煌郡出发抵达长安,又从长安出发返至酒泉郡,然后再前往乌孙。

此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而作为侍女的冯嫽,也差不多这个年纪。双鬓如雪的老妇人为何要万里奔波在长安与乌孙之间呢?

原来,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解忧的丈夫乌孙国王军须靡病死,乌孙贵族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解忧之子元贵靡未能继承王位,前国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之子泥靡夺得王位。泥靡又以解忧为妻,与解忧不和,又暴恶失众。解忧与汉使刺伤泥靡,泥靡逃走。军须靡的匈奴夫人之子乌就屠杀了泥靡,自立为狂王,率众据北山一带,“扬言母家匈奴兵来”(《汉书·乌孙传》),威胁解忧和元贵靡等,以及乌孙老百姓。

汉宣帝得知此事后,立即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带兵一万五千人至敦煌,准备进讨乌孙。这时,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派人告诉冯夫人设法解决。冯夫人的丈夫乌孙右大将与狂王乌就屠关系不错,她利用这一关系,劝乌就屠不要投降匈奴,她说:“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本想借助匈奴的力量攻下乌孙国,但看到强大的汉军后很惶恐,表示愿意归汉,但希望能得到“小昆弥(小王)”的封号。

汉宣帝为了解乌孙的政局,急忙召冯嫽回长安。冯嫽万里奔波,在长安觐见宣帝之后,又奉诏以正使身份,乘坐四匹马拉的锦车,带着汉宣帝的诏书,再回乌孙,她以皇帝的名义将乌就屠召唤到长罗侯常惠的驻地赤谷城,将汉朝外孙元贵靡立为大昆弥(国王),乌就屠被立为小昆弥。冯嫽依靠自己的辩才和沉着,成功化解了汉朝与乌孙交往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巩固了汉与乌孙和亲的成果。乌孙内乱得以平息,辛武贤的汉军也不再出塞。

对这一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有记载:“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

此次册封,是汉与乌孙关系史上的大事,标志着乌孙已由原先的盟国变成了汉朝的属国。而西域,彻底成为汉朝领地。

或许连冯嫽自己都没有想过,十年之后,她还会再次肩负中央王朝使节重任,再次建功西域。

政治解决乌就屠内乱之后的第十年,解忧公主见乌孙大势已定,而且自己也已年过七十。于是她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向汉宣帝上书,希望能在生前回国,归葬在汉朝土地上。汉宣帝考虑到她大半生身居异域,为国操劳,有功于汉室,就派人把刘解忧和冯嫽一起接回长安,并以公主之礼照顾刘解忧的饮食起居。对冯嫽也以厚禄优礼相待。同来的还有解忧的三个孙儿孙女。

然而他们回到长安不久,汉朝外孙、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病死了。她的孙子星靡继承了王位,然而星靡性格比较软弱,加上缺乏治国的才干,导致乌孙国内的政局又起波澜。大汉王朝在西域的经营又一次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局面。

身在长安的冯嫽听说后内心十分不安,她上书给汉元帝,请求出使乌孙安抚星靡。

这时朝廷和西域都护都认为乌孙的形势严峻,于是汉元帝派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派士卒百人护送。冯嫽以古稀之年再次回到乌孙,凭借着自己在西域的威望和智慧,帮着星靡去游说各方,西域都护韩宣又请汉朝廷赐乌孙大吏、大禄、大监等金印紫绶,鼓励他们尊辅大昆弥星靡。在冯嫽的奔走努力下,乌孙国的局势稳定下来,汉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得以继续保持。

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才干和远见的冯嫽,以女子身份屡次作为皇帝的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建功异域,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史,绝无仅有。历史上有名的典故“锦车使”就是因冯嫽而来,唐代虞世南在《拟饮马长城窟》一诗中云:“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蔡东藩称赞她:“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冯嫽与解忧公主被后世并称为大汉西域双星。

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