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誌丨懸泉漢簡隱傳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

風物誌丨懸泉漢簡隱傳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

上世紀80年代,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發現了一大批漢簡。1990年至1992年,經過考古發掘,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23000餘枚,這批漢簡彌足珍貴,史料價值很高。經過考古專家的整理,發現了《資治通鑑》中記載的西漢女外交家馮嫽錦車持節,作為漢朝正使奔赴烏孫路過懸泉置的第一手實物資料,為我們揭開了馮嫽出使西域的一些歷史細節。

風物誌丨懸泉漢簡隱傳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

關於馮嫽,懸泉漢簡中說了啥?

馮嫽,西漢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作為侍女,她隨和親公主劉解憂遠嫁到烏孫國。由於馮嫽多才多智,成為劉解憂的得力助手。她在協助劉解憂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方面,作出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人民的敬服,因此尊稱她為馮夫人。

在懸泉漢簡中,已發現記載馮嫽的漢簡文書有兩例。一例記載:“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魚離置嗇夫禹移縣(懸)泉置,遣佐光持傳馬十匹,為馮夫人柱,廩穬麥小卅二石七鬥,又茭廿五石二鈞。今寫券墨移書到,受薄(簿)入,三月報,毋令繆(謬),如律令。”

這是當時懸泉置留下的賬簿,列出了時間“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事由為魚離置為馮夫人一行提供的馬匹以及飼料供應費用明細。

懸泉置全稱為“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是西漢敦煌郡在絲綢之路上設置的九個驛站之一。懸泉置遺址坐落在今瓜州、敦煌交界處,功能和職責主要是傳遞朝廷公文和軍情急報,接待過往官員和西域使者。據漢簡記載,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公里交通線上分佈著淵泉置、廣至置、效谷置、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龍勒置等9個驛站,每30公里一處。魚離置正是漢朝使者由東往西到達懸泉置的前一站。

另外一例漢簡記載:“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樂涫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軍吏遠者至敦煌郡。軍吏晨夜行,吏御逐馬前後不相及,馬罷亟,或道棄,逐索未得,謹遣騎士張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縣、官、旁郡,有得此馬者以與世等。敢言之。”

這件文書是酒泉郡一名叫充的樂涫縣令上報查找走失馬匹的情況。涉及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等重要人物。使者馮夫人正是馮嫽,而破羌將軍、穿渠校尉又是誰呢?

據史料記載,甘露元年,西域大國烏孫內亂,親匈奴的烏孫王族烏就屠殺了烏孫國王,自立為昆彌(王),這一年,漢朝派遣破羌將軍辛武賢領兵一萬五千人到達敦煌,“通渠積穀,欲以討之。”顯然破羌將軍正是辛武賢,穿渠校尉正是辛武賢軍中負責開渠找水的屬下。

風物誌丨懸泉漢簡隱傳奇,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

漢匈爭鋒,馮嫽協助解憂西域抗擊匈奴

大漢王朝大軍西征,為什麼又派出使者馮嫽呢?一切,都要從大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說起。

漢武帝時,漢朝對長期南下侵擾的匈奴接連進行大規模軍事反擊;同時,漢武帝為了結成對抗匈奴的聯盟,便與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烏孫國(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聯姻。據《漢書·西域傳》統計,西漢時烏孫國擁有12萬戶,約63萬人,勝兵18萬餘人,而其他西域30多國總共不過32.5萬人口。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將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給烏孫國王獵驕靡。漢朝用和親的方式拉攏烏孫,讓匈奴大為恐懼,於是匈奴單于同樣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獵驕靡。漢匈雙方都拿烏孫當棋子,而烏孫也在漢朝與匈奴兩大勢力之間搞平衡。結果造成烏孫內部出現親漢與親匈奴的兩股勢力,形勢異常複雜。

烏孫王獵驕靡死後,劉細君依照烏孫國風俗,再度嫁給獵驕靡之孫、繼任烏孫國王軍須靡。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劉細君去世,漢武帝再以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給軍須靡。馮嫽作為劉解憂的侍女,跟隨劉解憂同去烏孫國。

解憂公主雖與馮嫽是主僕關係,但兩人情同姐妹,馮嫽幫助解憂公主在險惡的後宮鬥爭中一次次化險為夷。

解憂公主積極參與政治,竭力將丈夫軍須靡拉到漢朝一邊。而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馮嫽,則成為解憂公主最大的軍師。為了讓馮嫽名正言順地參與國家大政,解憂公主以王后的身份,將她嫁給了烏孫國位高權重的右將軍。

這樣,解憂與馮嫽在烏孫王廷內外連成掎角之勢,不斷壓縮匈奴公主在烏孫的政治空間。由於馮嫽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因此博得了烏孫上下一致的認可,並被尊稱為馮夫人。馮嫽以烏孫為據點,以公主使者名義對各國進行友好訪問,並贏得他們的信任。

漢武帝后期和昭帝時,匈奴西徙,逼近西域,加緊對西域的控制與剝削,又遣使至烏孫,要烏孫將解憂公主獻出,還侵奪了烏孫土地。在馮嫽的運作下,解憂公主上書大漢朝廷,要求派兵救援。漢宣帝出兵15萬騎,五路出塞,烏孫也發兵5萬騎,自西東向攻擊匈奴,獲得大勝。漢與烏孫的關係更加密切。

解憂公主與馮嫽在抗擊、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響,推進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起了巨大的作用。

解憂公主有三子二女,長子元貴靡為烏孫王儲,次子為莎車王,三子為烏孫左大將,長女為龜茲王夫人,小女為烏孫若呼翎侯夫人。

數次萬里奔波,終將烏孫納入漢朝版圖

馮嫽隨解憂公主遠嫁西域是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而懸泉置出土的漢簡記載,馮夫人路過懸泉置的時間是在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也就是說,馮嫽在甘露二年二月下旬至四月中旬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裡,從敦煌郡出發抵達長安,又從長安出發返至酒泉郡,然後再前往烏孫。

此時解憂公主年近七十,而作為侍女的馮嫽,也差不多這個年紀。雙鬢如雪的老婦人為何要萬里奔波在長安與烏孫之間呢?

原來,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解憂的丈夫烏孫國王軍須靡病死,烏孫貴族內部發生了爭奪王位的鬥爭。解憂之子元貴靡未能繼承王位,前國王軍須靡的匈奴夫人之子泥靡奪得王位。泥靡又以解憂為妻,與解憂不和,又暴惡失眾。解憂與漢使刺傷泥靡,泥靡逃走。軍須靡的匈奴夫人之子烏就屠殺了泥靡,自立為狂王,率眾據北山一帶,“揚言母家匈奴兵來”(《漢書·烏孫傳》),威脅解憂和元貴靡等,以及烏孫老百姓。

漢宣帝得知此事後,立即派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帶兵一萬五千人至敦煌,準備進討烏孫。這時,第一任西域都護鄭吉派人告訴馮夫人設法解決。馮夫人的丈夫烏孫右大將與狂王烏就屠關係不錯,她利用這一關係,勸烏就屠不要投降匈奴,她說:“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烏就屠本想借助匈奴的力量攻下烏孫國,但看到強大的漢軍後很惶恐,表示願意歸漢,但希望能得到“小昆彌(小王)”的封號。

漢宣帝為了解烏孫的政局,急忙召馮嫽回長安。馮嫽萬里奔波,在長安覲見宣帝之後,又奉詔以正使身份,乘坐四匹馬拉的錦車,帶著漢宣帝的詔書,再回烏孫,她以皇帝的名義將烏就屠召喚到長羅侯常惠的駐地赤谷城,將漢朝外孫元貴靡立為大昆彌(國王),烏就屠被立為小昆彌。馮嫽依靠自己的辯才和沉著,成功化解了漢朝與烏孫交往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鞏固了漢與烏孫和親的成果。烏孫內亂得以平息,辛武賢的漢軍也不再出塞。

對這一歷史事件,《資治通鑑》有記載:“馮夫人錦車持節,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皆賜印綬。”

此次冊封,是漢與烏孫關係史上的大事,標誌著烏孫已由原先的盟國變成了漢朝的屬國。而西域,徹底成為漢朝領地。

或許連馮嫽自己都沒有想過,十年之後,她還會再次肩負中央王朝使節重任,再次建功西域。

政治解決烏就屠內亂之後的第十年,解憂公主見烏孫大勢已定,而且自己也已年過七十。於是她於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向漢宣帝上書,希望能在生前回國,歸葬在漢朝土地上。漢宣帝考慮到她大半生身居異域,為國操勞,有功於漢室,就派人把劉解憂和馮嫽一起接回長安,並以公主之禮照顧劉解憂的飲食起居。對馮嫽也以厚祿優禮相待。同來的還有解憂的三個孫兒孫女。

然而他們回到長安不久,漢朝外孫、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靡病死了。她的孫子星靡繼承了王位,然而星靡性格比較軟弱,加上缺乏治國的才幹,導致烏孫國內的政局又起波瀾。大漢王朝在西域的經營又一次面臨功虧一簣的危險局面。

身在長安的馮嫽聽說後內心十分不安,她上書給漢元帝,請求出使烏孫安撫星靡。

這時朝廷和西域都護都認為烏孫的形勢嚴峻,於是漢元帝派馮嫽第三次出使烏孫,派士卒百人護送。馮嫽以古稀之年再次回到烏孫,憑藉著自己在西域的威望和智慧,幫著星靡去遊說各方,西域都護韓宣又請漢朝廷賜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等金印紫綬,鼓勵他們尊輔大昆彌星靡。在馮嫽的奔走努力下,烏孫國的局勢穩定下來,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係得以繼續保持。

有膽有識,具有非凡才乾和遠見的馮嫽,以女子身份屢次作為皇帝的正式使節,到異邦從事外交活動,建功異域, 縱觀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史,絕無僅有。歷史上有名的典故“錦車使”就是因馮嫽而來,唐代虞世南在《擬飲馬長城窟》一詩中雲:“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蔡東藩稱讚她:“錦車出塞送迎忙,專對長才屬女郎,讀史漫誇蘇武節,鬚眉巾幗並流芳。”

馮嫽與解憂公主被後世並稱為大漢西域雙星。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