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很多的人都在講白酒有那些香型,而且各種拿著香型來講不同的故事,作為一個比較喜歡研究的人,總有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特質,於是我仔細查了下白酒的香型是怎麼樣來的?這是一個很多做酒的人兄弟姐妹都沒整明白的問題,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如果哪天茅臺沒了,你選擇喝郎酒還是五糧液?

這是個扯蛋的問題。

提示下看官,郎酒和茅臺同屬赤水河邊的醬香白酒,五糧液則是中國白酒四川盆地產區的濃香“霸王花”。據好事者調研,選擇喝五糧液的人似乎更多。

由此可見,香型在品牌力面前還處於弱勢地位。歷史好像也支撐這點,曾有“瀘”老大,是濃香;後有“汾”老大,是清香;再後是“五”老大,是濃香;現在是“茅”老大,是醬香。真是江山輪流坐,趣事特別多。

清香、濃香、醬香,再加上一個米香,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這就是白酒的四大基本香型,正式確立的時間是1979年,在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四大”,二是“基本”,三是“評酒”。

白酒香型那些事兒就是從這幾個關鍵詞冒出來的泡泡。消費者原本是不關心這些泡泡的,他們只關心這酒好不好喝。但泡泡既然產生了,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斕,它還是有那麼一點點迷人。

01 是誰搞的事?老子曰,有生於無。

白酒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用來喝的。喝了幾百年,只有愛喝與不愛喝,好喝與不好喝,壓根兒就沒什麼香型不香型。1952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出了茅臺酒、汾酒、瀘州老窖大麴、西鳳酒這“四大名酒”,也沒哪個專家說某某酒是啥香型。

一個好事者出場了。

1957年,一個叫於樹民的人到山東景芝酒廠逛了逛,順便嚐了嚐酒。這一嘗,出事了,他在景芝白乾中嚐出了一股淡淡的近似焙炒芝麻的香味。景芝酒仍然是用糧食釀的,沒用芝麻,但這味卻是芝麻味。想起一個故事,說某人去餐館點了一份“魚香肉絲”,吃完之後,揚長而去。店家追上來,問,“你還沒付錢?”那人說,“沒見魚,我怎麼付錢?”

如果於樹民是一個普通人,也就罷了,喜歡這酒就多喝幾杯;如果不喜歡,大不了說句“真他媽奇了怪”。偏偏他不普通,他是搞釀酒技術的。

技術人的特質是較真,要問“十萬個為什麼”。老於這一問不要緊,一不留神就“問鼎”了一個“第一”,第一個與白酒香型“觸電”的技術人。


你以為白酒香型就要誕生了嗎?還早著呢!好比中國古代數學家在用“割圓術”求圓周率的過程中就萌發了微積分思想,事實上,真正創立微積分學是一千多年之後的事。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02 驀然燈火處石三友說,追本溯源。

老於還在白酒香型之路上繼續探索,沒見有人理他。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評出了汾酒、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麴、茅臺酒、西鳳酒、董酒,史稱“老八大名酒”。這屆評酒會,也沒人說什麼香型。

沒人理老於,並不代表老於在白忙活。其實,他的發現引起了一大批科技人員的思考,為什麼不同的白酒有不同的味?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不同的味?

思考誘發行動,行動產生結果。經過深入研究,人們豁然發現,白酒味道的奧秘就藏在一個神秘的數字裡,這個數字是2%。簡單地說,白酒的成分中乙醇和水合計佔比約98%,餘下含量約2%的風味物質決定了白酒的味道。而風味物質的差異主要由不同的釀酒工藝形成。

終於,白酒香型概念問世了。

專家們按釀酒工藝的差異將白酒分為四大基本香型,歸不了類的,統稱“其他香型”。清香,以山西汾酒為代表;濃香,以瀘州老窖為代表;醬香,以貴州茅臺為代表;米香,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其他香型,比如董酒。

有點意外,老於發現的那個芝麻味沒進入香型的嫡系部隊。

回到那個神秘的數字—— 2%,組成這2%的風味物質有多少種組分呢?有說幾百種,有說上千種,有說兩千多種,反正有點說不清。還有,這些組分跟香型有什麼關係呢?

後來的研究表明,構成清香典型風格的主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結合;濃香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米香是乳酸乙酯含量大於乙酸乙酯,高級醇含量也較多,共同形成主體香。


怎麼沒說醬香?因為到今天為止,科學家們還沒徹底搞明白,但普遍認為,醬香是由高沸點的酸性物質與低沸點的醇類組成的複合香氣。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03 霧裡看花花王陽明雲,知行合一。

專家們既然搞出了個事,就要把這事弄出點聲響。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中國走進新時代的春天,白酒也不例外。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在濱城大連召開。組委會規定,參評的酒樣需按香型申報和評比。

“啥子香型喲?我咋沒聽說過。”“我家的酒是啥子香型?”“我家的酒好,直接送去評比就OK了。”這是當年參加酒考廠家的真實狀態。

評比結果出爐,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麴、董酒、瀘州老窖特曲被評為中國名酒,史稱“新八大名酒”。

西鳳和全興落選。原來,這兩家都是按清香白酒申報的。有點奇葩。燒香沒找到廟門,這菩薩咋顯靈。西鳳酒風格介於濃香和清香之間,按遊戲規則,應當申報“其他香型”。全興大麴則是典型的濃香,咋跟清香去比拼。有點冤。

還真冤。全興酒廠的高層領導被撤職。霧裡看花沒看清,一群人掉了烏紗帽。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好了,故事很多,香型還在唱歌。

1984年,第四次全國評酒會的白酒評酒會評選出十三種全國名酒。“西鳳”、“全興大麴”一雪前恥,重登名酒寶座,名酒家族再添“雙溝大麴”、“黃鶴樓酒”、“郎酒”三個新丁。

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評出17個國家名酒。濃香10個,瀘州老窖、五糧液、沱牌麴酒、古井貢酒、全興大麴、劍南春、洋河大麴、雙溝大麴、黃鶴樓酒、宋河糧液;清香2個,分別為汾酒、寶豐酒;醬香3個,茅臺、郎酒、武陵酒;其他香型2個,西鳳酒、董酒。濃香成為最大贏家,約佔六成。最沮喪的莫過於米香,貴為基本香型,卻沒有一個國家名酒。

自此,中國名酒評比塵埃落定,成為一個遙遠的絕響。17大名酒之後,再無名酒。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04 本是同根生羅貫中言,合久必分。

白酒香型的確立不過就是40年前的事。問題出來了,不同香型白酒之間的工藝差異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是在不同的地域獨立地自然形成的,還是有內在的聯繫呢?


我先把結論拋出來。有諸多文獻表明,“中華文脈在山東(曲阜),中華酒脈在山西(汾酒)”。


這個說法,汾酒最喜歡。易中天說,歷史從來不向我們隱瞞什麼。其他酒廠也別慪氣,歷史有歷史的味道,酒討人喜歡才是王道。好些人都不知道,山西曾經富甲天下。特別是太谷、平遙那一帶,有一群人特牛逼,他們是中國金融業、銀行業的開創者,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晉商,電視劇《喬家大院》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晉商在傳播清香酒釀造工藝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其它香型白酒。

為了讓各位看得更明白點,我先說說清、濃、醬三大基本香型的主要工藝差異。米香是個異類,先坐會兒冷板凳。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一是發酵容器。清香是地缸,濃香是泥窖,醬香是石窖。

二是酒麴溫度。清香是低溫,濃香是中溫,醬香是高溫。

三是釀酒工藝。揪住核心,清香、濃香每輪次投糧,醬香每年1或2次投糧。

白酒工藝演變最有代表性的路線是山西往西進入陝西,再南下入川入黔。

清香釀造技術由晉商帶到陝西后,當地人也跟著學。清貧人家是買不起缸的。想想,要不直接地上挖個窖,在內壁糊上黏土防止滲水(現在稱為窖泥),然後將糧糟直接放進窖裡發酵。但是,問題來了。泥窖發酵,產的酒清香不純。泥窖用得越久,酒味越不“純”。於是每年“毀窖”一次。這就是西鳳酒工藝。我先前說過,“鳳香”是清香和濃香之間的過渡。

晉商南下入川。四川乃天府之國,富庶之地,有缸。

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回到幾百年前的一個清晨。這是一個酒罈開封的良辰吉日。地缸深埋在地底下,酒已成熟,只待取出酒糟,放在甑裡一蒸,芬芳清洌的白酒就流出來了。酒坊的老師傅滿心歡喜的揭開泥封的陶壇。他的臉色卻由晴轉陰。地缸破碎了,酒糟和泥巴緊緊粘在一起,分不清你我。這連泥帶糟中的酒經過蒸餾,緩緩流了回來。老師傅接了一勺,聞了聞,一種更加濃郁的香氣;嚐了嚐,一種更有力量的味道。“泥”與“糟”相結合,產生了一種別具風格的白酒。

濃香就這麼誕生了。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四川再往南,就是黔北。彼時的赤水河那一帶也屬四川,在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劃入貴州。黔北乃經濟落後、土地貧瘠之地,哪有什麼缸啊,索性就地取材,在河邊河灘有土的地方,用石頭壘起窖池四壁,就是常說的“石壁泥底”。“醬香”誕生了。

說完發酵容器,接著說酒麴溫度。請各位看看中國地圖,你稍微用點心就能看出個道道。從山西、四川、貴州,緯度從高到低,溫度越來越高。古人控制溫度的能力是有限的,就隨了自然,低溫曲、中溫曲、高溫曲由此產生。不同溫度條件下,就會富集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造就不同的白酒香味成分。


再說說釀酒工藝。清香傳到四川,四川糧產豐富,可以保證每個發酵輪次有糧食供給。貴州就難了,從外地沿赤水河運糧(主要是高梁)過去。一年運一次糧是最經濟的選擇,可貴州高溫高溼,糧食不易保存,怎麼辦,乾脆一次(後改為兩次)將糧食投進石窖裡發酵,一輪次發酵澱粉利用是不徹底的,蒸餾取酒後再加酒麴,再入窖發酵。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下來,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這就是典型的醬香工藝。

有點意思。

至於米香型,盛於南方。古代,南方乃蠻荒之地,與中原文化交流較少,釀酒技術也沒啥進步,長期保留從遠古傳下來的以米為原料的醪糟酒工藝,後來,借鑑了蒸餾技術,發展成為“米香型”。


總結一句,清香是鼻祖,濃香是美麗的意外,醬香是不得已,米香是原始的飛躍。


原來白酒香型出現距離我們才不過70年


05 敢問向何方司馬遷嘆,天下熙攘。

糖酒交易會的特色是開幕即高潮,高潮之後,旋即謝幕。白酒香型走的算是正途,開幕之後才開始吵吵鬧鬧。白酒工藝技術的蓬勃發展客觀上推動了吵鬧聲的此起彼伏。

曾記得,2001年,“中國白酒香型研討高峰會”在四川射洪召開,這是迄今為止以白酒香型為主題召開的唯一一次行業盛會。沱牌(捨得)提出了“一香為主,多香(味)結合”的思想。


自此,香型融合成為一種潮流。白酒在四大基本香型基礎上,衍生出了八種香型,主要為以西鳳酒為代表的鳳香型、以董酒為代表的藥香型、以酒鬼酒為代表的馥郁香型、以四特酒為代表的特香型、以衡水老白乾為代表的老白乾香型、以玉冰燒為代表的豉香型、以景芝為代表的芝麻香型以及白雲邊為代表的兼香型。

所謂“衍生”,就是以一種、兩種或兩種以上基本香型,在工藝的糅合下,形成了自身的獨特工藝。借用生物學詞彙就是“雜交”或“進化”。

比如,兼香是濃醬雜交,鳳香是濃清雜交,老白乾香是清香進化,豉香是米香進化。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再說說於樹民先生髮現那個芝麻味,雖然沒修得“基本香型”的正果,終歸還是結了個果,被認定為“芝麻香型”。算是給老於了了個心願,給了個安慰。

白酒香型的故事完了嗎?沒有。又有酒企推出新的香型,比如,沉香、陶香。連所謂的“基本香型”也分化了,比如濃香綿柔流派、淡雅流派、幽雅流派。

回到一個亙古不變的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這是來自白酒香型靈魂的拷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