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很多的人都在讲白酒有那些香型,而且各种拿着香型来讲不同的故事,作为一个比较喜欢研究的人,总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特质,于是我仔细查了下白酒的香型是怎么样来的?这是一个很多做酒的人兄弟姐妹都没整明白的问题,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如果哪天茅台没了,你选择喝郎酒还是五粮液?

这是个扯蛋的问题。

提示下看官,郎酒和茅台同属赤水河边的酱香白酒,五粮液则是中国白酒四川盆地产区的浓香“霸王花”。据好事者调研,选择喝五粮液的人似乎更多。

由此可见,香型在品牌力面前还处于弱势地位。历史好像也支撑这点,曾有“泸”老大,是浓香;后有“汾”老大,是清香;再后是“五”老大,是浓香;现在是“茅”老大,是酱香。真是江山轮流坐,趣事特别多。

清香、浓香、酱香,再加上一个米香,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这就是白酒的四大基本香型,正式确立的时间是1979年,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四大”,二是“基本”,三是“评酒”。

白酒香型那些事儿就是从这几个关键词冒出来的泡泡。消费者原本是不关心这些泡泡的,他们只关心这酒好不好喝。但泡泡既然产生了,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迷人。

01 是谁搞的事?老子曰,有生于无。

白酒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喝的。喝了几百年,只有爱喝与不爱喝,好喝与不好喝,压根儿就没什么香型不香型。1952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出了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大曲、西凤酒这“四大名酒”,也没哪个专家说某某酒是啥香型。

一个好事者出场了。

1957年,一个叫于树民的人到山东景芝酒厂逛了逛,顺便尝了尝酒。这一尝,出事了,他在景芝白干中尝出了一股淡淡的近似焙炒芝麻的香味。景芝酒仍然是用粮食酿的,没用芝麻,但这味却是芝麻味。想起一个故事,说某人去餐馆点了一份“鱼香肉丝”,吃完之后,扬长而去。店家追上来,问,“你还没付钱?”那人说,“没见鱼,我怎么付钱?”

如果于树民是一个普通人,也就罢了,喜欢这酒就多喝几杯;如果不喜欢,大不了说句“真他妈奇了怪”。偏偏他不普通,他是搞酿酒技术的。

技术人的特质是较真,要问“十万个为什么”。老于这一问不要紧,一不留神就“问鼎”了一个“第一”,第一个与白酒香型“触电”的技术人。


你以为白酒香型就要诞生了吗?还早着呢!好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在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过程中就萌发了微积分思想,事实上,真正创立微积分学是一千多年之后的事。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02 蓦然灯火处石三友说,追本溯源。

老于还在白酒香型之路上继续探索,没见有人理他。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了汾酒、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茅台酒、西凤酒、董酒,史称“老八大名酒”。这届评酒会,也没人说什么香型。

没人理老于,并不代表老于在白忙活。其实,他的发现引起了一大批科技人员的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白酒有不同的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味?

思考诱发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经过深入研究,人们豁然发现,白酒味道的奥秘就藏在一个神秘的数字里,这个数字是2%。简单地说,白酒的成分中乙醇和水合计占比约98%,余下含量约2%的风味物质决定了白酒的味道。而风味物质的差异主要由不同的酿酒工艺形成。

终于,白酒香型概念问世了。

专家们按酿酒工艺的差异将白酒分为四大基本香型,归不了类的,统称“其他香型”。清香,以山西汾酒为代表;浓香,以泸州老窖为代表;酱香,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米香,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他香型,比如董酒。

有点意外,老于发现的那个芝麻味没进入香型的嫡系部队。

回到那个神秘的数字—— 2%,组成这2%的风味物质有多少种组分呢?有说几百种,有说上千种,有说两千多种,反正有点说不清。还有,这些组分跟香型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的研究表明,构成清香典型风格的主体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结合;浓香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米香是乳酸乙酯含量大于乙酸乙酯,高级醇含量也较多,共同形成主体香。


怎么没说酱香?因为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还没彻底搞明白,但普遍认为,酱香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质与低沸点的醇类组成的复合香气。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03 雾里看花花王阳明云,知行合一。

专家们既然搞出了个事,就要把这事弄出点声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中国走进新时代的春天,白酒也不例外。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在滨城大连召开。组委会规定,参评的酒样需按香型申报和评比。

“啥子香型哟?我咋没听说过。”“我家的酒是啥子香型?”“我家的酒好,直接送去评比就OK了。”这是当年参加酒考厂家的真实状态。

评比结果出炉,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被评为中国名酒,史称“新八大名酒”。

西凤和全兴落选。原来,这两家都是按清香白酒申报的。有点奇葩。烧香没找到庙门,这菩萨咋显灵。西凤酒风格介于浓香和清香之间,按游戏规则,应当申报“其他香型”。全兴大曲则是典型的浓香,咋跟清香去比拼。有点冤。

还真冤。全兴酒厂的高层领导被撤职。雾里看花没看清,一群人掉了乌纱帽。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好了,故事很多,香型还在唱歌。

1984年,第四次全国评酒会的白酒评酒会评选出十三种全国名酒。“西凤”、“全兴大曲”一雪前耻,重登名酒宝座,名酒家族再添“双沟大曲”、“黄鹤楼酒”、“郎酒”三个新丁。

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出17个国家名酒。浓香10个,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黄鹤楼酒、宋河粮液;清香2个,分别为汾酒、宝丰酒;酱香3个,茅台、郎酒、武陵酒;其他香型2个,西凤酒、董酒。浓香成为最大赢家,约占六成。最沮丧的莫过于米香,贵为基本香型,却没有一个国家名酒。

自此,中国名酒评比尘埃落定,成为一个遥远的绝响。17大名酒之后,再无名酒。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04 本是同根生罗贯中言,合久必分。

白酒香型的确立不过就是40年前的事。问题出来了,不同香型白酒之间的工艺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是在不同的地域独立地自然形成的,还是有内在的联系呢?


我先把结论抛出来。有诸多文献表明,“中华文脉在山东(曲阜),中华酒脉在山西(汾酒)”。


这个说法,汾酒最喜欢。易中天说,历史从来不向我们隐瞒什么。其他酒厂也别怄气,历史有历史的味道,酒讨人喜欢才是王道。好些人都不知道,山西曾经富甲天下。特别是太谷、平遥那一带,有一群人特牛逼,他们是中国金融业、银行业的开创者,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晋商在传播清香酒酿造工艺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其它香型白酒。

为了让各位看得更明白点,我先说说清、浓、酱三大基本香型的主要工艺差异。米香是个异类,先坐会儿冷板凳。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一是发酵容器。清香是地缸,浓香是泥窖,酱香是石窖。

二是酒曲温度。清香是低温,浓香是中温,酱香是高温。

三是酿酒工艺。揪住核心,清香、浓香每轮次投粮,酱香每年1或2次投粮。

白酒工艺演变最有代表性的路线是山西往西进入陕西,再南下入川入黔。

清香酿造技术由晋商带到陕西后,当地人也跟着学。清贫人家是买不起缸的。想想,要不直接地上挖个窖,在内壁糊上黏土防止渗水(现在称为窖泥),然后将粮糟直接放进窖里发酵。但是,问题来了。泥窖发酵,产的酒清香不纯。泥窖用得越久,酒味越不“纯”。于是每年“毁窖”一次。这就是西凤酒工艺。我先前说过,“凤香”是清香和浓香之间的过渡。

晋商南下入川。四川乃天府之国,富庶之地,有缸。

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几百年前的一个清晨。这是一个酒坛开封的良辰吉日。地缸深埋在地底下,酒已成熟,只待取出酒糟,放在甑里一蒸,芬芳清洌的白酒就流出来了。酒坊的老师傅满心欢喜的揭开泥封的陶坛。他的脸色却由晴转阴。地缸破碎了,酒糟和泥巴紧紧粘在一起,分不清你我。这连泥带糟中的酒经过蒸馏,缓缓流了回来。老师傅接了一勺,闻了闻,一种更加浓郁的香气;尝了尝,一种更有力量的味道。“泥”与“糟”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白酒。

浓香就这么诞生了。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四川再往南,就是黔北。彼时的赤水河那一带也属四川,在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划入贵州。黔北乃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之地,哪有什么缸啊,索性就地取材,在河边河滩有土的地方,用石头垒起窖池四壁,就是常说的“石壁泥底”。“酱香”诞生了。

说完发酵容器,接着说酒曲温度。请各位看看中国地图,你稍微用点心就能看出个道道。从山西、四川、贵州,纬度从高到低,温度越来越高。古人控制温度的能力是有限的,就随了自然,低温曲、中温曲、高温曲由此产生。不同温度条件下,就会富集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造就不同的白酒香味成分。


再说说酿酒工艺。清香传到四川,四川粮产丰富,可以保证每个发酵轮次有粮食供给。贵州就难了,从外地沿赤水河运粮(主要是高梁)过去。一年运一次粮是最经济的选择,可贵州高温高湿,粮食不易保存,怎么办,干脆一次(后改为两次)将粮食投进石窖里发酵,一轮次发酵淀粉利用是不彻底的,蒸馏取酒后再加酒曲,再入窖发酵。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下来,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就是典型的酱香工艺。

有点意思。

至于米香型,盛于南方。古代,南方乃蛮荒之地,与中原文化交流较少,酿酒技术也没啥进步,长期保留从远古传下来的以米为原料的醪糟酒工艺,后来,借鉴了蒸馏技术,发展成为“米香型”。


总结一句,清香是鼻祖,浓香是美丽的意外,酱香是不得已,米香是原始的飞跃。


原来白酒香型出现距离我们才不过70年


05 敢问向何方司马迁叹,天下熙攘。

糖酒交易会的特色是开幕即高潮,高潮之后,旋即谢幕。白酒香型走的算是正途,开幕之后才开始吵吵闹闹。白酒工艺技术的蓬勃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吵闹声的此起彼伏。

曾记得,2001年,“中国白酒香型研讨高峰会”在四川射洪召开,这是迄今为止以白酒香型为主题召开的唯一一次行业盛会。沱牌(舍得)提出了“一香为主,多香(味)结合”的思想。


自此,香型融合成为一种潮流。白酒在四大基本香型基础上,衍生出了八种香型,主要为以西凤酒为代表的凤香型、以董酒为代表的药香型、以酒鬼酒为代表的馥郁香型、以四特酒为代表的特香型、以衡水老白干为代表的老白干香型、以玉冰烧为代表的豉香型、以景芝为代表的芝麻香型以及白云边为代表的兼香型。

所谓“衍生”,就是以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香型,在工艺的糅合下,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工艺。借用生物学词汇就是“杂交”或“进化”。

比如,兼香是浓酱杂交,凤香是浓清杂交,老白干香是清香进化,豉香是米香进化。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再说说于树民先生发现那个芝麻味,虽然没修得“基本香型”的正果,终归还是结了个果,被认定为“芝麻香型”。算是给老于了了个心愿,给了个安慰。

白酒香型的故事完了吗?没有。又有酒企推出新的香型,比如,沉香、陶香。连所谓的“基本香型”也分化了,比如浓香绵柔流派、淡雅流派、幽雅流派。

回到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是来自白酒香型灵魂的拷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