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历史最早的存钱机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代人如何存钱?

中国货币历史的发展时间非常久远,从最开始的贝壳到铜钱再到金银,整整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可以说从贝壳货币出现之时,古代社会中的经济体制,就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完善。并最终发展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古代人想购买一套房子或者一架马车,亦或是其他价格比较高的商品,就一定会随身携带很多货币。如果携带贝壳相对来说还会较轻松,但如果是金银,携带起来就会特别不方便,所以在这种契机之下,古代货币也在不断变革。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北宋时期,为了统筹国家经济,以及方便民间经济流通,诞生了古代社会中最早的纸钞即“银票”。每一张银票的价值都以当时的,白银或黄金储备量作为等价物。这样人们在购买大宗商品之时,就可以免去携带大量金银的弊端,只要怀揣几张大额银票即可。

但由于古代社会的信息传达速度比较滞后,所以除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可以更加便捷的使用纸钞之外,一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群,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货币依然是铜钱或银子。由于古代社会中金子的储备量较低,所以很少会成为流通货币。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人保存盈余银两的方法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由于阶级压迫比较明显,所以几乎除了王公贵族、地主阶级之外,都可以被笼统的称为穷人。即使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唐宋两朝,这种社会矛盾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一年到头不仅没有任何盈余,甚至还会因为租种土地而欠债。所以笔者认为他们即使有余钱相信也不会太多,底层的人只需要用布料包裹之后,直接放在自家的柜子之中,或者随身就可以解决存钱问题。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人群来说,比如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或者是拥有万亩良田的地主阶级。他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肯定要比平民多,所以就会出现如何存钱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难不倒他们。

1.专用钱箱或埋入地下

古人对金钱的渴望完全不亚于现代人,所以一旦家里有盈余的金银之后,一般都会想方设法藏起来。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打造一个专门用来装钱的箱子或柜子。箱子和柜子都会安装锁头,而钥匙会被一家之主藏于一个安全的地方。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而且很多人为了安全起见,甚至还会挖一个地窖,然后将装钱的箱子放入地窖之中,并用泥土将其掩埋。相比较于将钱直接放在家中,这种方法实际上非常安全。但是在取钱的时候往往都会心惊胆战,一方面是害怕有人跟踪然后盗取,而另一方面则是怕被抢劫。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其实说的就是这种藏钱方法。只不过是将钱埋在了院子中的大树底下。虽然主人觉得这种方法十分保险,但笔者认为一旦被人发现并全部盗走,相信藏钱的人也只能暗自垂泪了。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2.私人存钱对古代经济影响

这种所谓的存钱方法是否安全,想必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如果从古代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尚未出现专门存钱的机构之前,大量的货币都被藏于家中或埋于地下,不仅不利于货币流通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货币只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流通,才能让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循环起来。这样不仅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得到一定促进,而且还会让更多人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让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或者说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才更多。

但由于古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处于待开发或缓慢发展的阶段。当社会进步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之时,就会出现经济停滞或倒退。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没有“钱庄”或者“票号”,肯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3.古代社会中的金融机构

(1)“寺库”即古代银行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当时很多政权都是胡人建立,所以他们对佛教非常感兴趣。当时的很多朝代都曾大力兴建寺院,在这种社会大趋势的影响之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人都愿意出家为僧。

因为做僧人之后不仅有吃有穿,而且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最关键的是由于佛教拥有大量财产以及耕地,寺院中的僧众就开始做上了典当和存钱的生意。所以时人皆将寺院称为“质库”或“寺库”,这种功能到了隋唐时代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2)隋唐时期的“寺院金融”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进步,古代先民的存钱方式也越来越多。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盛行,所以曾大兴土木建设了很多寺院。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的思想中,这些寺院只是高僧们尽心修行的地方,但是隋唐两代的寺院却身兼数职。

首先寺院的基本属性就是清修之地,其实还担负着教学、福利院等多重职能。还有一点相信大家都无法猜到,那就是寺院还是当时社会中的“金融机构”。由于很多古代人受封建思想影响比较深,所以信佛的像男人性别非常多。

在这种社会风俗的影响之下,隋唐时期的寺院,成为了社会中最具创收实力的地方。而寺院中的和尚则成为了古代社会中,最早一批从事典当与存钱业务的人员。当时有很多巨商富贾都将金钱存入寺院,然后从中获取一定利息。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但这些商人将钱存入寺院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保管资金。当他们将钱存入寺院之时,就会拿到寺院给他们出具的收据等一系列手续。当需要资金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着票据去取钱,当然当时的货币依然是银两或黄金。

笔者认为以寺庙经济为核心的存钱业务,其实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巨商富贾。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由于拥有的金钱数量较少所以根本无法存入“质库”,所以他们所使用的存钱方法其实依然比较原始。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民间百姓的存钱方法五花八门

除了上面介绍的“柜藏”、“箱藏”,以及埋入地下等存钱方法之外,其实古人在存钱方面,还有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小方法。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由于没有太多盈余,而且家中的钱财也多以制钱为主。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将其穿上麻绳,然后直接挂在房梁之上。

但是随着积蓄越来越多挂在房梁之上,不仅特别显眼而且还很容易引来“梁上君子”。所以为了将个人积蓄安全储藏,古代人又发明了一种专门装钱的钱罐,这其实就是大家比较了解的“扑满”,简单说就是现在社会中小孩子们玩的存钱罐。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1.“扑满”存钱

汉唐时非常流行“扑满”,它是一种陶制的全包围戴一个小孔的罐子。这个小孔正好可以塞入一枚制钱,“扑满”的外形有大有小,最大的差不多与西瓜同大,而最小的“扑满”仅有苹果大小。一般塞满之后就会被砸碎,这也是“满则扑之”的由来。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又发明了铁质装钱盒。实际上无论外形还是功能,基本上都与“扑满”大同小异。后来由于“扑满”无法满足存钱的需求了,一些富贵家庭就会直接用坛子装钱。由于坛子的容积与口径比较大,所以能容纳更多的制钱或者金银。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2.地下钱窖

宋朝时由于商品经济特别发达,所以很多商人都赚得盆满钵满。虽然当时已经出现的纸钞,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把赚来的钱藏于家中。为了安全起见甚至会在,房屋的底下挖一个地窖用于藏钱。这一点可以从考古实录中得到证实。

在很多偏远地区,人们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就会经常挖出不同朝代的制钱,最多一次甚至挖出了403斤东汉时期的五铢钱。而且这种新闻现在层出不穷,这说明古代人挖钱窖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但由于动乱或者天灾很多钱窖都被废弃了,所以现代人才能挖掘到古代的制钱。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3.存于钱庄

所谓的钱庄,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社会中的银行,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钱庄或者银号。如果再往前推算,宋朝时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比较专业的“大宋钱庄”,但是明代时的钱庄相对来说更加完善。只不过当时都是由政府组织,民间并未出现私人钱庄。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钱庄出现于清朝。公元1747年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敕各州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清代最早的钱庄开设在福建,这说明当时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出生于清朝中晚期的晋商乔致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票号的大商人。在他的经营之下乔家的生意越来越火爆,并且还在各地开设了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这两个票号还设立了很多分号,遍布于各地商埠、码头。

笔者认为中国人存钱或储蓄的理念,其实从货币诞生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随着朝代不断更迭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存钱或者储蓄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经济行为,而钱庄或票号的出现则将因为推向高潮。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结 语

古代人虽然不懂存钱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但是却通过实实在的存钱行为,真实的体现出了古代人的经济意识或理财行为。虽然古人的存钱方法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没有做到资金利用,或者按照现在的理财说法就是没有让钱生钱。因为大家都将钱藏于家中,所以才会制约货币流通并,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

这其实与古代社会的特殊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由于古代社会早起并没有所谓的钱庄或票号。所以人们只能将多余的钱藏在自己家中。而因此而产生的存钱方法,其实也反映出了古代人的存钱意识。从悬于房梁到放于扑满再到匿于钱窖,其实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韩依珊《古人的存钱罐——扑满》

胡西淳《存钱也是生意》

张学妍《我国古代的“银行”什么样?》

倪方六《中国古人如何储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