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講堂】全球學術英國篇(一)英國的科研機構簡介

一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的形成、發展與特點與該國科技體制密切相關,政府對科技活動的支持和干預都會對該國科學技術、科學組織機構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英國篇(一)英國的科研機構簡介

早在1660年,世界著名的科學組織“倫敦皇家學會”就在英國誕生,英國女皇是學會的保護人。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學會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倫敦皇家學會”雖不是具體的科研機構,但它的成立體現了英國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視,也為以後英國許多著名科研機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過程中,英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開始重視並資助科研機構的建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英國科研組織機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大學實驗室,並且多數由優秀的科學家組織建立。如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後為劍橋大學物理學系)就在這個時期組建成立,這種模式順應了當時科技發展的需要,很好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化和專業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卡文迪許實驗室”前後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共達26人,培養了波爾、盧瑟福、布萊克特等著名科學家。

自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英國政府對科研事業的支持進一步加強,建立了一系列國家研究實驗室,開始在國家層面有組織地發展科技事業,並將工業研究提上議事日程。該時期內建立的著名科研機構有“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英國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等。

例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創建於1900年,坐落在英國倫敦特丁頓的Bushy Park,它是英國國家測量基準研究中心,也是英國最大的應用物理研究組織。它的研究方向涉及電氣科學、材料應用、力學與光學計量、數值分析與計算機科學、量子計量、輻射科學與聲學等。作為高度工業化國家的計量中心,與全國工業、政府各部門、商業機構有著廣泛的日常聯繫,對外則作為國家代表機構,與各國際組織、各國計量中心聯繫。它還對環境保護,例如噪聲、電磁輻射、大氣汙染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議。

這些國家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標誌著英國在該階段已初步完成國家對科技發展方向、發展內容的控制與誘導,使得科學技術更優先服務於國家亟需發展的方向,使得科技發展能夠更有力地服務社會,同時誕生了一個完整的現代科技管理體制。

20世紀80年代後,面對日趨激烈的世界科技競爭,英國政府以提高工業競爭力,加速科技成果轉移為目標,對科技體制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1988年,英國政府將“皇家航空研究院”改稱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並於1991年併入國防研究機構。該研究院曾研製過多種飛機、導彈、火箭,它曾與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等製造商聯合開發了世界聞名的協和超音速客機。

2001年7月,英國國防部進一步改組科研體制,決定將防務評估與研究署分成兩個部分:其中較小的部分重新命名為防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DSTL),仍然留在國防部;而較大的一塊,包括非核試驗和評估機構的大部分改名為奎奈蒂克,並於2002年成為上市的私有合夥制企業。奎奈蒂克集團公司,是一家跨國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範堡羅,產品包括防務、安保、航空、能源和環境,2014年從業人數9000人。2012年公司總銷售額21.04億美元,其中防務銷售額14.10億,防務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佔67%,在100強中位居第60位,在進入100強的10家英國公司中位居第六。英國的科研機構在21世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在政府的干預下,除核心技術研究部分仍保留在國家科研機構,其餘大部分技術逐步被轉化為產品並以公司的形式推廣至世界範圍,在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同時,精簡了科研機構規模,減輕了政府的科技支持負擔。

英國的高等教育發達,擁有多所世界領先的大學,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僅次於美國。英國大學的科研能力發揮著核心作用,使英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第二的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對世界科技做出了突出貢獻。最新ESI數據顯示,英國的高被引作者僅次於美國,科研論文被引用的平均數量也不比美國差。

由於近些年英國在工業規模上有所衰退,進入新世紀,英國大學特別重視科技成果轉化,造就了英國的科技公司也眾多,為英國為全球培養了眾多的科技精英,這也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創新源泉。

英國的科研機構的形成、發展與變革是英國政府科技發展策略的側面反映,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值得我們在科研機構改革、科技發展政策制定時加以借鑑。(責任編輯景然,榮譽主編李志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