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前言

長沙鐵路警方一個月內“撿”到了12名離家出走的孩子。各地論壇空間裡,尋找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已經不算“新聞”。甚至有的孩子多次出現在當地論壇的“尋人啟事”上,“離家出走”已經成為某些孩子

表達情緒的一種常態。

其實,當孩子對你喊出“我要離家出走”這句話的時候,家長已經在親子溝通上處於被動。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家長還不習慣把孩子講話的內容和孩子的情緒聯繫起來,分不清孩子說的究竟是事實,或者僅僅是表達情緒。家長應該學會一些與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方法,瞭解一下青少年的心理,在發生情緒對立的時候,能夠讓你區分:孩子嘴裡喊出的“離家出走”到底是情緒還是事實。如果遇見了孩子真“出走”,家長應及時應對,把“出走”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彌補親子之間情感上的裂痕。

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是提升家長教育智慧的最有效途徑!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近幾日新聞標題

孩子對你說出“離家出走”這話的時候,家長已輸三分

為什麼孩子對你說出“我要離家出走”,就表明家長已經輸了三分呢?因為在教育對話中父母是應該掌握主導權的一方,孩子卻跳出了你的話語內容,自己重設了一個情境,讓主導者變成了被動者。父母對孩子說話,那是教育,話語裡是要求的傳達,情緒的傳遞。這種交流的基調家長最希望的狀態是——孩子“聽話”。也就是說孩子接不接受你說話的內容,是談話是否有效的基礎。很多時候讓家長苦惱的是,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但是孩子就是不聽!這是很多中學生家長共有的苦惱!有時候家長說的話本身沒有錯,但是說話交流除了內容以外,還需要注意形式。家長們教育的內容是正確的!但是說話的態度呢?語氣呢?場合呢?是不是都正確呢!

這就好像某個人獲了獎給他發了一張獎狀,但是這張獎狀的紙卻是破損的沾了汙漬的。頒獎者可以認為我已經表彰你了,但是獲獎者怎麼想呢,心裡肯定是不痛快的!很多時候,家長就是因為對孩子說話不注意態度、語氣、場合,讓孩子起了牴觸情緒。

古代愛子“七不責”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呻吟語》 明 · 呂坤

譯文:眾人面前不責備,慚愧後悔不責備,夜晚睡前不責備,吃飯時不責備,正在歡慶時不責備,正在憂傷時不責備,正在患病時不責備。

孩子在慢慢長大,他們的表達能力會明顯超越幼年。表達情緒的方法也會由幼時的哭鼻子,變成長大後的自己默默消化或者爆發式表達。親子之間衝突對立產生的根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長還沒有做好孩子長大的心理準備!家長沒有關注到:孩子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使還不成熟,但是他已經渴望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命令”的感覺。家長們可以回想一下,你們和領導的交流態度是怎樣的!和同事的交流態度是怎樣的!和客戶的交流態度是怎樣的!為什麼輪到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多一動一點心思,多一點耐心呢!說的直白一點,講話三分內容七分態度。

對孩子說話,不光是說什麼的問題,更應該關注怎麼去說!先讓形式大於內容,之後才能做到內容大於形式。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現實的難點是,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沒有必要想那麼多,有什麼就說什麼。當遇上孩子“反抗”的時候,家長情緒就爆發了。爆發情緒意味著你對孩子不滿意,孩子再傻也明白你發火的含義,這時候引發的就是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互悅機制”,從反面解讀就是“互嫌機制”。家長的那麼一通火氣,有的還是幾乎每天發火,你的態度行為告訴了孩子——你不喜歡他!

心理學效應之“互悅機制”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讓得到別人的歡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觀點、行為,僅僅提出良好的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人們喜歡你。

家長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孩子的逆反,就是從你對他的批評指責增多的時候開始的呢!逆反最厲害的階段,是不是你們衝突最激烈的時候呢!

親子之間的衝突,如果發展到孩子對你說出“我要離家出走”,說明這時候孩子從內心裡已經把你和他的關係升級到了【對立衝突】的局面。這一時刻,對家長意味著不再把握親子關係的主動性,家長已經在孩子心目中跌下神壇,親子之間從此進入了“互相嫌棄”的對立狀態。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孩子嘴裡說“離家出走”,其實他想讓你聽到的是——

讓一部分家長寬慰的是,“離家出走”這幾個字的殺傷力其實並不大,真正有殺傷力的是“我討厭這個家”;“我討厭你們”;“我不想在這個家多呆一分鐘”;“你們為什麼要生我”等等。因為“離家出走”這幾個字根本就不是孩子的語言風格,只是模仿而來。但是“我討厭這個家”;“我討厭你們”;“我不想在這個家多呆一分鐘”;“你們為什麼要生我”,這樣的話卻是孩子的語氣,屬於真心話,是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

那“我要離家出走”這幾個字,既然不是孩子自己的心裡話,他為什麼要說出口呢!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因為孩子本來想說的是“我很生氣,我對爸爸媽媽對我的態度很不滿意!”可是孩子知道,這句話說出來沒有殺傷力啊!用有的學生的話來評價父母,是這麼說的:爸媽每年批評我兩天,白天和黑天!而且能做到罵的每一句都不帶重樣的!衝突都是對等的。你都拿出核武器了,我也該亮出原子彈了!到哪裡去找“原子彈”呢?

新聞裡有,而且是應有盡有的“核武器庫”。大人們千萬別忘記了,【模仿】是孩子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孩子們小時候學寫字是模仿,學寫作是模仿,學語言還是模仿。除了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模仿”來獲得,生活經驗和情緒表達,同樣可以通過“模仿”來獲得。80後、90後很少有離家出走,因為那時候媒體沒有現在發達,那是〖無“典型”少“榜樣”〗的時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尤其是自媒體本身就喜歡追求刺激的消息,“離家出走”的故事從引起話題,到現在的過度消費,已經是人盡皆知了。孩子們早就學會了這一儲備手段。所以說現在

從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再到學校,都在嚴格控制學生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就是為了防止——負面內容對孩子行為習慣引導產生偏差。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控制好手機,或者使用技術手段,控制孩子接觸的媒體內容,是當下家長們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此外,家長還要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夥伴,有時候一個“壞夥伴”的影響力是會大過老師和家長的合力的。有一些“離家出走”其實是“結伴出走”,這些夥伴裡是有一個領頭羊的。有遠見的家長,一定會在孩子入學之初,通過老師對孩子的交友情況進行了解。家長髮現了行為有偏差的孩子會及時跟老師溝通,大家產生教育合力,把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變成好的榜樣,讓正能量圍繞每一個陽光少年。


“離家出走”也有〖真出走〗和〖假出走〗之分

我們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站在成年人的視角來點評。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各種親子對立的新聞,還是以批評孩子居多。在新聞裡我們能看到很多孩子犯錯的細節,比如說:神獸十一點了還不起床;神獸玩了一下午手機,說“我上網課累死了,需要玩兩小時遊戲放鬆一下” ;神獸猜出了家裡電子支付密碼,刷去父母兩萬,充遊戲買裝備等等。但是,新聞裡很少看到大人們犯錯的細節。隨便猜測一下,大概寫新聞的人想想自己也會發火收拾熊孩子,所以就不寫了吧。

這就是掌握話語權的大人們,永遠體會不到的孩子的痛苦——有話沒地方說!有理沒地方講!講出來你們還不在乎!

家長們學會傾聽,是可以化解許多矛盾,並讓孩子接納自己的。可惜能做到的家長並不多。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魯迅真的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有的孩子選擇了“爆發”!但是很多孩子第一次爆發,沒有經驗!怎麼表達爆發的情緒呢?那就學新聞裡最厲害的那種“離家出走”吧!終於,這些養尊處優的神獸們就對家長們喊出了“我要離家出走”!

大多數孩子第一次喊出來的時候,他想表達的只是憤怒,並不是真的要離家出走。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儘快平復自己的情緒,並幫助孩子平復情緒。大部分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都是〖假出走〗,只是想讓家長知道他很生氣很憤怒。在他眼裡,爸爸媽媽都成了與自己對立的一方。

如果家長自己沒有控制住情緒,繼續爆發。那接下來〖假出走〗就有可能變成〖真出走〗了。

心理學效應之“情緒判斷優先”

在處理孩子,特別是與初中生之間的衝突時,應等雙方的情緒穩定下來,或引導其用正確的方法發洩完之後再行解決,否則容易弄巧成拙,甚至導致師生、親子的正面衝突。因為一般情況下情緒是優先於理性思維,應當先讓情緒說話。

不管是“假出走”還是“真出走”最後折騰的都是家長。這裡講述一個真實的親子衝突事件,主角是一對父子。初二時,一天男孩跟父親頂嘴,說出了“我要離家出走”,他爸也是暴脾氣,就說“要走,你馬上給我走”!男孩立刻就跑出了家門,而且一個星期沒回家。這當爹的脾氣不是一般的火爆,看兒子一週沒回家火氣更大了,居然把家裡防盜門都換了,意思是要不回來,永遠別回來了。大家肯定很好奇,這男孩跑哪去了?這男孩第二天就趁他爸上班跑回家裡拿了書包和平時存的零花錢正常到校上課了。晚上住哪裡呢?這男孩成績還不錯,第一天晚上跑一個好朋友家,對人家家長說“叔叔、阿姨,我家人出差,今天我有空來幫好朋友講一下數學題。”這家長也是高興壞了,好吃好喝招待,晚上還留他下來住。這一招“上門輔導”用了四五位同學家持續了兩個星期,

然後他爹受不了了,認輸了,跑來學校找老師調解。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控制好情緒,要知道,不是所有離家出走的孩子都是這麼幸運的,尤其是女孩子!


“離家出走”恐怖在哪裡?

“離家出走”是孩子們從媒體信息裡知道的,但是媒體信息是會升級的。現在的媒體新聞裡,有關親子衝突的新聞,“離家出走”這類都被過度消費了,已經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力了。那麼現在最火爆的消息,最吸引人眼球的新聞是什麼呢?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其實有的孩子已經學會了,有的由假變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有一段是江昊天從教學樓跳樓的情節。之後,學校給全部教室窗戶都加裝了防護網,防止江天昊跳樓事件重演。這並不是藝術的誇張,在現實中,為了防止學生跳樓,很多學校不光在窗子上加裝了防護欄,就連走廊都沒放過。學校也是弱勢群體,控制不了負面消息對學生的刺激,只能用防護網來保護學生安全了。有的老師為了保護好曾經揚言“要跳樓”的孩子,每天一睜眼就開始擔心,到晚上更是提心吊膽,不少老師當了幾年班主任以後就得了神經衰弱。老師這樣的遭遇在基層學校裡已經是很普遍的事實了。本是社會的病卻要為難神經科的醫生來開處方,為難老師來吃藥治病。這也是現在很多基層學校,班主任特別難找的原因之一。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大多數孩子,尤其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並沒有什麼獨立生存能力。如果是一時受刺激離家出走,大多是去熟悉的地方,比如:同學家,自家地下車庫某個熟悉的角落,或者是他曾經去過的某個地方,這些地方的共同特點是,能給他帶來安全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離家出走的孩子都能夠安全返回,尤其是男孩子。女孩子如果有離家出走的情況的話,面對的風險因素是遠高於男孩的。所以說養男孩操勞,養女孩操心。

“離家出走”的孩子最終會回家,但是這時候傷害才真正出現。出走過的孩子,大多數學習的精神意志已經垮掉,他的眼裡已經有了一個不完整的“社會的模樣”,這個“片面的社會”對他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不用辛苦學習,不用完成作業,沒有人約束。這就好像吸過毒的人,再去戒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有的孩子經歷過第一次真正的離家出走之後,會反覆出走,開始時只是為了和父母鬥氣,後來就變成想出走就出走,散漫習氣就上身了!

所以說出走之後更應該是關注的重點。家長只有更多的陪伴,更多的傾聽,更多的引導才能彌補曾經割裂的傷痕。


青春期孩子從哪學會了〖離家出走〗,家長莫讓假出走變真出走

〖一多醬〗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夠靜心聆聽孩子們說話,花費一些時間瞭解孩子的世界,把對工作的耐心和態度分一點到和孩子的交流上,不用多久家長們就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