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領讀|我們都將活到100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怎麼辦?

長壽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它會顛覆我們對人生階段的理解。過往的人生我們嚴格按照受教育、工作和退休三階段的人生模式,這種模式在我們活到100歲這個背景下將不再有效,更多的人生階段將出現,人生階段交叉反覆也將成為常態。也就是說,老年並不等同於退休和等死,老年將成為全新的學習、創造、娛樂的新階段。

我們目前已經指出,很多人會更加長壽。為了支付長壽人生中的各項支出,他們的工作年限會更長。在這個更長的工作生涯中,就業形勢將發生戲劇性的變化,要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從而為更長壽的人生提供資金支持,我們需要了解這一轉變的就業背景。

這立即引出了更加長壽帶來的一個主要問題。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過一句很有哲思的話:“向前看永遠都是明智的,但高瞻遠矚總是困難的。”我們很難對未來做出預測,越是遙遠的未來,不確定性也越大。在百歲人生中,不確定性的範圍大大增加。

回顧過去的100年,今天的百歲老人已在他們的一生中閱盡千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拼殺從騎兵轉向了核武器;俄國革命和共產主義的興衰;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結束和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湧現;舊中國的沒落和後來新中國的崛起,電力、廣播電視的出現。

早期的福特T型車(Model T);第一次商業飛行;當然還有第一次載人月球飛行以及互聯網的興起。在家居方面,他們會看到自動洗衣機的出現,廣泛採用的室內管道以及吸塵器,更不用說拉鍊和胸罩的引進了!

稍稍回顧一下這些變化,我們就知道,預測100年後的百歲老人所能看到的發展,明顯是荒謬不可行的。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長壽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假設變革的步伐依舊,更加長壽的人經歷的變化將比過去的人多得多。

正如許多技術專家聲稱的那樣,變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他們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變革。實際上,對於那些更加長壽又註定要工作60年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對象、工作類型和工作方式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對未來就業形勢做出具體的預測是愚蠢的,通過汲取過去的經驗,考慮當前力量的軌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遠見卓識。

對於那些一定長壽的人來說,與未來工作有關的遠見是至關重要的。在思考未來可能出現的行業時,我們首先通過最廣的鏡頭對未來的就業形勢進行探索,然後來檢視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現象—智慧城市(smart city),最後詳細查看工作和技術以及迅速轉型的勞動力市場中可能的贏家和輸家。

新行業和新生態系統

行業改變

我們從行業格局變化問題開始。圖3.1所示為美國就業形勢在過去100年間的變化。1910年,1/3的勞動力是農民或農場工人,但現在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只佔勞動人口的1%。再加上勞工和家政服務從業者,他們在1910年佔美國就業人口的一半。

到2000年,就業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半的美國就業崗位變成了辦公室工作:專業人士、文職人員和管理人員。展望未來,隨著信息技術興起,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經濟會做出反應,就業形勢會發生更多的轉變。

在應對原始經濟供需矛盾時,一個經濟體的結構會隨時間演變發生巨大變化。一些行業會急劇萎縮。例如農業部門,農業在1869年佔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近40%,到2013年只有1%。這是由於技術上的改進,特別是機械和化肥方面的進步,使得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潛在供應量也大大提高。

但是,人口雖然增加了,他們對食品的需求與收入的增長並不成比例,所以供給大於需求造成了食品價格下降。價格下降的結果是農業生產總值大幅下跌,大量農業工人失業。

其他行業則大幅上漲。與農業相比,服務業在經濟中的份額從1929年的40%上升到2013年的65%左右。這是因為,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人們就需要更多的服務。休閒行業的發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20世紀,隨著休閒時間的增加,休閒產業發展迅速,電影院、體育俱樂部和健身中心等設施的數量大大增加。然而,與生產率大幅提高的農業部門不同,休閒行業的生產力往往不會增加—一個瑜伽教練或美髮師的生產力怎麼會大幅提高呢?

需求不斷增加,生產力卻沒有相應地提高,服務價格因此上漲,吸引了更多的勞動力進入該行業。價格上漲,就業和產出增加,大大提高了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

這種演變是歷史常數,但正因為這是一個常數,新一代百歲老人會經歷更多的轉型和更替。未來會如何轉變?我們的工作會是什麼?

人口對就業的影響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之一。隨著人口增長,人口會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老年人口更多創造的需求效應,行業和市場價格會做出回應。

所以,比如說,專注於長壽和生物工程的醫學研究會成為重要的增長部門,服務部門將轉向醫療和服務供應。

環境和可持續問題也將對價格、資源以及不同行業的相對規模產生重大影響。我們正處於能源供應大幅度轉變的節點,如果能源繼續短缺,能源價格上漲,那麼能源創造和資源節約方面將出現重大創新。

食品供應也可能出現激進創新,特別是將基因工程和解決健康問題相結合的創新。日益加深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改變定價,水資源豐缺、供應和循環利用的商業重要性增加。

同樣,對環境可持續性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擔憂也可能導致碳稅的出現。這反過來又會導致價值的大幅度轉變,新產業、新企業和新技術的興起。因為減排,計算機採集和碳替代會成為數十億的產業。

新生態系統出現

大量的行業變革會出現,人們在掌握的技能和可能的工作地點方面更靈活。人們的工作對象也會發生重大變化。耶魯大學的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計算出,在20世紀20年代,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公司的平均壽命是67年,到2013年已經減少到了15年。

回望過去,1984年富時100指數(FTSE 100)榜上的100家英國企業中,只有30家仍在今天的指數榜上。新行業出現漲落,新公司接管成為主導力量。

所以出生在1945年的傑克在選擇應聘公司時變化不多。我們可以預測,1998年出生的簡,會看到她所在公司和部門的諸多變化,她也不可避免地會為多家不同的公司工作。

幾位評論家還預測,人們工作的公司類型會發生巨大變化。如圖3.1所示,隨著大型現代公司的興起,辦公室就業出現了大幅增長。

這些企業提供了具有系統結構的規模經濟,並展現了經濟的持久特徵。有些人將這類公司視為組織時代的恐龍,並預測他們將屈服於出現在他們周邊的小而靈活的公司。

有一些信號表明,這可能是真的。技術使得工人之間的協調變得容易,小規模公司具有大型企業難以具備的靈活性。支持這種觀點的論據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例如3D打印技術的興起,大型企業的眾多規模優勢將消失。

在撰寫本文時,我們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聯合利華和百事可樂這樣的大公司有擴大和調動能力,使他們幾乎能夠將產品交付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認為未來仍會如此。

其他公司,例如谷歌和羅氏製藥(Roche pharmaceuticals),它們有上十億美元的研究預算,並且具備吸引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開發下一代技術或藥物的能力。

然而,大公司雖然會繼續存在,但毫無疑問,它們的結構會發生改變。在未來的企業格局中,大型企業將越來越多地被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所圍繞。這些由員工更少但通常更專業的企業組成的生態系統將成為增長點。

事實上,一些最有趣的工作可能就出現在這些生態系統中。這已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因為像三星和安謀控股(ARM)這樣的公司已經建立了非常複雜的聯盟生態系統,使他們能夠與數百家企業合作,提供尖端的技術和先進的服務。

2在製藥行業,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基礎研究往往來自關注點非常狹隘的小型專業公司,這些公司有時只專門研究一個特定的領域。此類公司數量增加,並且能夠參與競爭,因為技術減少了參與此類研究的障礙。

我們期望這些小公司生態系統能夠蓬勃發展,變得更有價值。這些領導者可能是為了將其發展成未來的大公司才創立了這些小企業,也有另外的領導者是因為對要解決的挑戰充滿激情才創辦了這些企業。

這些生態系統的興起將提供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大型企業的規模和管理機會仍然存在,但增長更多的,將是更小企業單位更加集中和靈活的就業。

在想到簡可能的百歲人生時,生態系統模式的靈活性使得某些階段的自我僱用成為可能。將個人與想要購買個人技能的公司聯繫起來的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全球化,越來越便宜和先進。

這些連接平臺正在湧現,對“零工經濟”(gig economy)和“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評論越來越多。技術變革降低了信息成本,使買賣雙方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對方,通過獨立來源確定彼此的可靠性和質量也更加容易。

零工經濟是指,越來越多的人不通過全職或兼職工作獲得收入,而是通過完成多個連續買家的一系列具體任務獲得佣金。

現在可以通過Upwork(一個在線自由職業網站)等平臺銷售你的技能,或者在InnoCentive(創新中心,一家開放式、創新型研究公司)或Kaggle(一個數據建模和數據分析競賽平臺)上做出創造性貢獻,吸引頂尖的項目工作,獲得投資或獎項。

這些平臺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大型企業正日漸尋求小團隊或個人洞察力和創新能力的幫助,而小團隊則尋求相互聯繫,以建立規模和擴大影響範圍。

公司會用獎金來吸引感興趣的個人和團隊,與他們在某個具體項目上進行合作或購買,就像優步公司(Uber)買走了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的機器人團隊一樣。

跟零工經濟類似,作為商業實體的共享經濟提供了靈活的收入來源。以最高調的愛彼迎(Airbnb)為例,個人可以通過租賃閒置房間有效地獲得收入。

除了提供收入來源,我們預計這些生態系統也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協調工作、休閒和家庭。隨著人們在小型和集中的團隊中工作更加靈活,他們把熱情投入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工作和休閒之間的障礙就會被削弱。

同樣有趣的是,在工業化興起之前,生產主要是在將工作和休閒融為一體的家庭中進行。從工廠至辦公室的興起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工作和休閒更為正式的分離。在期盼的同時,我們看到新興工作生態系統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削弱這種分離,使工作和生活再次融合。

靈活城市和智慧城市興起

不只是你的工作對象會改變,你的工作地點也會改變。我們目前正在目睹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驚歎的移民浪潮,這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

2010年,全球有36億人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63億,相當於每個星期有140萬人流向城市。3生活在城市,尤其是生活在智慧城市,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這種重要性似乎會繼續增加。

為什麼人們會大量向城市遷移?畢竟,互聯網帶來的美好前景是,距離將變得不重要,人們可以生活在任何他們想要生活的地方。

事實上,距離可能變得不重要,但是“靠近”卻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向城市遷移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世界新興市場,人們從農村和農業轉向城市和工業。

但這不是人口遷移的唯一原因。在發達經濟體中,人們也正在向城市轉移,這反映了靠近創意和高技能越來越重要。

所以當一些工業城市衰退時,例如底特律,其他智慧城市也正在蓬勃發展,例如舊金山、西雅圖和波士頓,它們的人口也在增加。這些智慧城市正成為擁有想法和高技能人群的交匯點,這些人希望接近其他擁有高技能的人士。

他們知道,創新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他們希望靠近其他聰明的人來推動彼此的發展,互相挑戰。這些集群最初由大學和專科學院畢業的學生團體組成。

一旦這些高技能的群體成立,企業就會自然而然地向他們傾斜,因此更多這樣的員工會搬到這一地區,因為這裡的就業機會和工資比其他地方更高。這些集群就成了人才嚮往之地。換句話說,規模的收益越來越大,經濟學家稱之為“密集市場效應”。

倫敦是集群現象的另一個例子。到2014年,全市高技能人口規模達140萬,到2019年,估計將達到180萬。4作為首都,倫敦一直對商界和政界有著吸引力,反過來又吸引了律師和金融專業人士。

這在歷史上是強大的集群效應。然而,倫敦除了是主要的商業中心,還是一個吸引世界各地創意人才的全球設計中心。這表明,不僅僅是信息技術行業有能力聚集聰明人和創意。

隨著創意的經濟價值增加,我們可以預測,更多的集群會出現,這些集群會出現在任何人想要互相提供創意、互相支持和建立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地方。

這些創意集群的中心往往是世界級的大學。在硅谷,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學院是創意集群的中心;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是創意集群的中心。

倫敦的創意集群中心與世界上兩所頂尖的設計學院—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和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t Martin's)有著密切聯繫。

隨著這些集群發展壯大,它們急劇增長的人才庫吸引了公司的到來。在倫敦,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100萬平方英尺(92903平方米)的谷歌校園距離聖馬丁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 Martin's)只有很短的步行路程,該校園人數至少會增長到4500人。

這對智慧城市高技能工人的就業機會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恩里科·莫雷蒂(Enrico Moretti)的說法,每一個智慧型崗位都創造了另外五個就業機會。5有些工作的技術要求很高,例如律師、會計師和顧問。

其他的是低薪職業,如園丁、手工製造者、咖啡師或瑜伽教練。按照這個速度,智慧城市將比老製造業中心更適宜創造就業機會。

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也受到一些社會現象的驅動。近幾十年來,被社會學家稱為選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的現象顯著增多。換句話說,相比過去,現在的婚姻夥伴在教育和收入方面的情況更加相似。這一效應也在推動城市的發展。

對於這些擁有高技能的伴侶來說,給兩個人找到有趣的工作比給一個人找到同樣的工作困難得多。6過去,丈夫工作,妻子做家庭主婦,小鎮是對傳統家庭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但是當兩個人都想找到完美的工作時,住在一個小城鎮就會讓生活變得艱難。大城市開始更具魅力,因為那裡機會更多。事實上,大城市對於還沒有伴侶的人來說也很有吸引力。

想象一下你要找人約會,想找到滿足你越來越長的伴侶條件清單的那個完美對象,你能在一個小鎮找到這個人嗎?也許可以,但多半不能。

如果你想和具有類似職業和收入潛力的人約會,那麼你更可能前往城市。密集市場效應也體現在約會這件事上。這是一個浪漫的想法。

我們可以期待的是,這些智慧城市會在工作場所靈活化方面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技術創新將使人能夠更加靈活地選擇工作時間和地點,人們會因此選擇在家工作或利用虛擬技術工作。

人們可以更容易地進行匹配,例如人與工作之間的匹配,或者興趣相似者之間的匹配,進入就業市場也因此更加容易。人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加輕鬆地溝通,因此更多的人會在虛擬或全球團隊中工作。這也可以使人更好地協調個人問題,人們會因此學習如何創建居民技能和觀念相似的大型社區。

“辦公室”概念可能會變得傳統,並且昂貴得可笑。事實上,聯合利華的主管在測量二氧化碳的生成地點和時間時發現,讓人們進入大型中央辦公室工作生成了巨大的碳足跡。

這個因素和其他因素會驅動更多的人在家裡、當地中心或共享社區中心工作。一方面,低成本技術,例如全息圖和虛擬會議,會為之提供支持。

在管理人員能夠更加熟練地管理虛擬員工並鼓勵員工在家裡工作後,這將成為一種常態。然而,轉移到基於家庭的虛擬工作,始終要權衡相關度。

失業的未來?

人類的歷史是技術不斷進步的歷史。儘管在1899年,美國專利局(the Office of Patents)專員查爾斯·迪尤爾(Charles Duell)已經說過,“所有可以發明的東西都已被髮明出來了”,但很明顯的是,知識仍然在進步。

如果每一代人都像前一代一樣聰明,並且繼承了前一代人的知識庫,那麼通過探索和結合不同的知識,創造新的見解,我們這個世界還能在技術上取得進步。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精闢地總結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新技術意味著舊職業的終結,也通常意味著新任務和新角色的創造。人們在這個時候很清楚,有一些工作要被丟掉,但他們還沒有意識到,有哪些工作會被創造出來。

從英國工業革命時盧德主義者(Luddites)破壞機器到約翰遜總統設立技術、自動化和經濟進步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人們一直在擔憂,自動化會導致未來的失業。

這樣的擔憂情緒在世界各地高漲。我們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顯著的技術創新,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簡能否找到工作?

這是一個值得深刻討論的問題,讀一下參與者得出的結論是有益的。

硅谷企業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在他發人深省的分析中表示:“對就業的整體威脅是,隨著創造性破壞的展開,受到衝擊的主要是傳統領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例如零售和商品準備,但創造會生成根本不需要僱用那麼多人的新企業和新行業。”

10用麻省理工學院埃裡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兩位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計算機和其他先進數字技術正逐漸取代腦力勞動……就像蒸汽機及其後繼者代替人工勞動一樣。”

棋盤的下一半

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傑弗裡·摩爾(Geoffrey E. Moore)推測,半導體的處理能力大致會每兩年翻一番,這個預測到目前為止都非常準確。由於這個指數級增長,“第二機器時代”的支持者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棋盤的後一半”。

這個提法與一個寓言中的印度國王有關。玩膩了現有一切消遣的國王向他的子民提出了一個挑戰—找到一種更好玩的娛樂方式。當有人提出了一種早期的象棋時,國王非常高興地為發明者提供他想要的任何東西。

發明者要求國王給他大米:第一個方格上有1粒糧食,第二個方格上有2粒,第三個方格上有4粒,第四個方格上有8粒,以此類推。換句話說,與計算能力每兩年翻一番一樣,每移動一格,米粒的數量就翻了一番。

在寓言中,國王很快意識到,他沒有足夠的米粒來迎接挑戰,在填滿第30個棋盤格之前,也就是後一半棋盤開始之前,他的米粒就會被耗盡。

為了滿足發明者的要求,國王必須提供大約18.5×1021粒大米,其體積比珠穆朗瑪峰還要大。棋盤第一格有1粒大米,第33格的大米數量是43億粒。

傑弗裡·摩爾的定律顯然與之相似。早在1981年,比爾·蓋茨就表示,640KB(千字節)的電腦內存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夠用的;30年以後,電腦不僅有強大的處理能力,而且未來兩年的增長會遠遠大於過去增長的總和。

從第32格到第35格,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增加值是前32個棋盤格處理能力總和的4倍。換句話說,如果摩爾定律繼續生效(後續會進一步討論),計算能力將在未來8年翻四番,並超過嵌入無人駕駛汽車中的技術水平。

工作中空化

這一非凡現象將有怎樣的影響?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討論不可避免地帶有科幻味道,而且似乎會使人迅速想到《終結者》(Terminator)般的場景,或像《銀翼殺手》(Bladerunner)那樣,使人產生對意識本質形而上學的思考。

在考慮這些辯論時,我們要做到有所依據,首先要考慮科技已經對勞動力市場造成了什麼影響。從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麼多的評論家擔心人們會在未來失業的原因。

圖3.2顯示了一種被稱為工作中空的現象。雖然這是美國的數據,但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也與之相似。數據顯示的是低技能職業到高技能職業的就業百分比變化。

從1979年起,技術工人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就業率均有所增加,但中等技工就業率則有所下降。勞動力市場已經中空,提供的就業機會多為高技能和低技能崗位,而不是中等技能水平的工作崗位。

要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我們要把工作視為一系列任務。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維·奧托(David Autor)及其合著者的辦法是構建2×2職業分類法:工作所需的認知程度或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定義工作為常規或非常規的任務情況。

12奧托所說的“常規”並不是指容易或無聊,而是指可以用一套精確的說明描述任務的執行方法。銀行櫃員做的就是常規的認知任務,裝配線上的分揀員是執行常規操作任務的一個例子。

被技術大量替代的是那些涉及常規任務的工作。由於常規任務可以通過一組特定的指令進行描述,因此可以將這些指令編入計算機和機器人程序,交給計算機和機器人去執行。

看看大部分的亞馬遜倉庫就知道了,機器人將存貨從貨架搬給亞馬遜包裝工,同時向中央系統即時發送哪些產品被訂購了的數據流。這個過程在不斷進行,不需要人為的干預或決策。機器學習和傳感器精度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可能。

勞動力市場中空化出現的原因是:許多隻需要中等技能的工作都是常規認知工作或常規操作工作。基本上,技術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替代人力完成這些工作。

但這不是故事的唯一部分。要理解人們對技術如何塑造未來就業格局的爭論,我們有必要考慮同時發生的其他事情。

技術在代替人類去做中等技能水平工作的同時,也起著和高技能人員相輔相成的作用。軟件和計算機是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員佔據的行業,所以當它們取代中等技術崗位時,也提高了高技能人員的生產力,高技能人員的收入也隨之提高。

隨著這些高技能人員收入增加,他們對低技能者生產的服務需求也提高了。這些替代、補充和需求效應的淨效應是勞動力市場的中空化。

這裡描述的是前一半棋盤,我們現在開始進入後一半棋盤,計算能力在後一半棋盤增長顯著,人們因而擔心中空化的範圍會越來越大。

目前,簡單常規任務的執行已被技術替代,對計算能力發展的限制減少了工作機會的流失。開車屬於常規任務,只不過它的指令列表很長而且很複雜。

隨著與低成本計算能力大幅增長相關創新的出現,現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成了可能。當無人駕駛汽車成真時,物流業大量工作崗位會受到威脅。

診斷醫療狀況同樣是一項常規任務,它的執行需要知識和模式識別技能的支撐。目前,計算機還未能執行此項任務。然而,在後一半棋盤,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

由IBM(國際商務機器公司)研發的著名超級計算機沃森(Watson)正在進行腫瘤診斷。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勞動力市場在加速中空化。

技術創新不再是高技能勞動力的補充,而是開始取而代之。最近一項經濟研究的證據表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這些研究發現,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長期增長在2000年開始逆轉。

13在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牛津大學學者卡爾·弗雷(Carl Frey)和邁克爾·奧斯本(Michael Osborne)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美國總共有47%(6000萬個)的工作崗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未來的工作

這些問題都很複雜,但是期待長壽的人必須早早下注,選擇一條他們要走的路。我們對他們有什麼建議?未來的工作將是什麼樣?

人的獨特技能

從技術角度來看,未來工作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取代人力勞動的限制。在撰寫本文時,人們廣泛認同某些技能和能力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而且它們(目前)不能被人工智能或機器人複製或替代。戴維·奧托和他的合著者指出了人的兩種獨特技能。

其中一種是與解決複雜問題相關的技能,此類技能依賴於專業知識、歸納推理或溝通能力。蘋果公司的iPhone(蘋果手機)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iPhone和iPad(蘋果平板電腦)的主要製造者是位於中國深圳的富士康,其製造成本約為售價的5%—7%,蘋果公司每臺手機的利潤都在30%—60%。

此外,富士康每名員工創造的價值在2000美元左右,而在蘋果公司,每名員工創造的價值超過了64萬美元。價值創造在於創新,而不在於製造。第二種獨特技能與人際交往和情景適應有關,這往往更多地和人工角色有關。

第一種技能的核心是波拉尼悖論(Polyani's Paradox),它指的是化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拉尼(Michael Polyani)發表的一個評論,即:“我們知道的,比我們可言說的更多。”

換句話說,人類知識的一大部分都是隱藏的,因此不能以指令的形式寫下來,所以無法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複製。

15第二種技能與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有關,它指出:“讓計算機進行智力測試或執行檢查程序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並不困難,但是讓它們有一歲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則非常困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個機器人可以輕鬆地執行復雜的分析任務,但撿杯子和爬樓梯對於它來說則困難得多。

然而一些技術專家認為,機器人很快就能趕上人類的優勢地位。雲機器人(Cloud Robotics)和深度學習的快速發展可以彌補人機性能之間的差距。

聯網機器人通過雲網絡可以獲得其他機器人學到的知識,雲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可使機器以指數級別的速度進行學習,其速度當然遠遠超過人類的學習速度。

技術試圖模仿人類通過經驗聯繫進行歸納推理的方式進行深度學習,並可能再次通過雲網絡利用其他機器人得到的經驗。

職位空缺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問題不僅僅是“取而代之”,勞動力供應也是問題之一。關鍵的人口因素會對就業格局的勞動力供應造成重大影響,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尤其如此。這些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減少和嬰兒潮一代的退休。

在許多發達國家,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導致了人口下降,適齡勞動力數量減少。這種情況在日本最為顯著。預計到2060年,日本人口將從1.27億的高點下降到8700萬。在這8700萬人中,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40%。

人口下降還伴隨著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的退休。即使他們會如我們的分析指出的那樣,推遲退休,最終的結果仍然是造成大量空缺。

例如,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預測,職位空缺的最大推手並非新工作的出現(擴張),而是人們從勞動力舞臺的退場(更換)。

該研究所預測,隨著嬰兒潮一代退休,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特別是低技能崗位將出現空缺。事實上,在未來10年,即使是需要高技能的工作,其更換需求也將超過擴張需求,特別是在需要勞動力具備先進技能的新技術領域。

所以,與其擔心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飯碗,不如對它們的及時到來感到高興,因為它們對促進衰減勞動人口的回升以及維持產出、生產率和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施困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尖端技術的發展雖然可能會很迅速,但其實施會大大滯後。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在進入日常使用階段之前,面臨著大量的監管和法律障礙。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在簡的一生中,汽車有一天很可能會變成無人駕駛,但距離這一天的到來還有很久。

一些技術專家也認為,摩爾定律將在50年後開始受到物質限制而不再可操作。實際上,摩爾定律的原理是不斷地縮小晶體管的尺寸,從而可以使一塊芯片容納更大的數字。

技術人員指出了這種做法的物理和經濟限制。目前,我們要用先進的納米技術來生產原子尺寸的晶體管,但這些納米技術工廠的運行成本很高。

當然,人們對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的恐懼已被多次證明是毫無根據的,該行業正在努力避開這些限制,但它正在逼近物理極限。

當然,即使摩爾定律即將走到盡頭,這項技術仍然可以在許多其他領域獲得指數級增長。例如,軟件迄今為止還沒有充分發掘出摩爾定律的硬件優勢,所以未來還有幾十年的進步,在等著我們去爭取。

新工作崗位

一種有力的論點是,技術取代工作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然而縱觀歷史,經濟學家指出,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從歷史得出的經驗是,技術進步會提高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從而鼓勵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去消費,因此,技術進步不會造成總體失業。

例如,雖然機器確實搶走了工廠工人的工作,但它們也創造了一大批新的工作。這些機器需要人來製造、維護和操作,就業機會正是來自這些互補性的工作。

不過,有人反駁說,這種情況僅在過去成立,它並不適用於未來,以後的互補性工作崗位相對較少。

以Facebook(臉書)在2014年2月以190億美元的驚人價格收購WhatsApp(一款用於智能手機的跨平臺加密即時通信客戶端軟件)為例:WhatsApp當時有55名員工,但該交易的價值幾乎等同於擁有14萬名員工的索尼市值。

這當然表明了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但這還涉及收入分配問題。WhatsApp本身的員工確實沒有幾個,但它擁有龐大的合作伙伴和配套生態系統,例如,產品需要互聯網才能產生價值,互聯網本身又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工作崗位。

我們真正擔憂的是“贏家通吃”的行業,一些人憑此賺了大錢,但賺大錢的人僅僅是少數。

從經濟角度看,還有一個因素在影響就業。使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工廠和辦公室往往更有成效,其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也因此下降。隨著成本降低,企業要保持競爭力,就會降低價格。

隨著價格下降,對該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上升,企業會僱用更多的員工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當然,每個產出單位需要的人會更少,但如果產出增加,這就可能不會造成失業。

那些仍然在就業的人確實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因為他們的生產力更高,而他們的收入會被用於其他行業的商品和服務。

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技術創新,是創造新工作的另一個促進因素。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將出現許多現在想象不到但又不可或缺的新產品,它們的經濟價值會得到證明。

第三方支付服務商Paypal(貝寶)的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批判性地評論道,他們承諾研製出飛行汽車,而我們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然而,這就是技術的危險之處。沒有人可以預見到Twitter(推特)的經濟價值,也沒有人可以預見到人們會在Twitter上花費那麼多的時間。

這個爭論顯然非常重要,它會對未來幾十年產生重大影響。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創新的速度急劇加快,機器將以一種人類無法與之媲美的方式展現智能。

機器將取代人力進行生產,甚至對教育的投資也不再足以確保職業安穩、收入可觀。從經濟角度來看,情況會樂觀一些:技術也將帶來補充性就業,產出增加,就業也因此增加;現在還不可知的產品會推動經濟的發展,新的行業會被創造出來。

我們對簡的建議是什麼?

簡現在是一個年輕人,期待著長壽人生的展開,我們之後將建立一些情景來敘述她可以擁有的長壽人生。我們可以從就業形勢概述中看出什麼?對這些影響的實現速度和就業的連鎖反應,人們目前沒有一致意見,但人們一致同意的是,技術正在並將繼續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徹底調整。

技術專家認為,在整個社會中,要保證高薪工作將很難。經濟學家認為,未來雖然會有很多輸家,但也會有很多贏家,他們同時強調這種獲益的分佈並不均衡。

技術專家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政府必須改變政策以增加社會保障,保護技術水平低、收入低的人群。他們還一致同意,人們過去依賴的許多傳統工作在未來會消失。

那麼,我們對簡的建議是什麼?技術發展後能夠倖存的工作有兩類:一類是人類擁有絕對優勢的工作,一類是人類具有相對優勢的工作。

擁有絕對優勢,意味著人類在該任務的執行上,比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的表現更優。回到波拉尼悖論和莫拉維克悖論,我們可以想象,人類現在在創造、共情和問題解決、自由往來和大量體力勞動方面顯然比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更具優勢。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隨著勞動力市場進一步中空化,這些工作將繼續存在。但是,沒有人可以肯定它們能存在多久。一些技術專家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對這些任務的執行表現最終會超過人類。但即使是這樣,人類仍然會在某些領域具有比較優勢,這也就是未來產生高薪崗位的領域。

未來還會出現補充人類技能的技術。在需要人類和機器互相配合的自動化領域,這種技術會繼續發展。在國際象棋領域就是如此。

一群象棋愛好者操控的中等水平的機器,能夠戰勝象棋大師和獨立工作的超級計算機。我們可以期待這個領域的迅速發展。當前人們普遍使用智能產品,將來他們也有可能帶著機器去上班—那些被仔細挑選並設計出來,最大限度增強個人獨特技能的機器。

我們已經粗略地指出了未來幾十年可能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的一些變化。但我們要回顧一下在本章開頭引用的丘吉爾的名言。

在簡的職業生涯之外的時間,這些預測幾乎沒有任何用處。這反過來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你很難做好準備。與傑克相比,簡的工作年限更長,她會經歷更多的變化,也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所以她必須更加靈活,更要意識到她要在未來重新定位和重新投資。正如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所說:“要做好應萬變的準備,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36氪領讀|我們都將活到100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