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哪裡需要,他們就在哪裡——抗疫英雄·最美勞動者群像

「專題」哪裡需要,他們就在哪裡——抗疫英雄·最美勞動者群像

抗擊疫情,舉國齊心。在守望相助的光輝中,醫務工作者成為當之無愧的最美勞動者。哪裡需要,他們就在哪裡,白衣的承諾,早已寫在他們的血液裡。

英雄的城市由他們守護

4月8日,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在按下“暫停鍵”70多個日夜後,迎來“重啟”。戰“疫”期間,數萬名醫務工作者逆行而上,為武漢、為湖北貢獻了可歌可泣的守護。

近日,有著28年黨齡、16年軍齡的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坤榮獲2020年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稱號。“能代表四川、代表成醫附院支援武漢,是我的榮幸,我義不容辭”,當疫情發生後醫院徵求意願時,她毅然接受任務。疫情期間,作為四川首批援鄂醫療隊院感組組長,她帶領團隊做到了“打勝仗、零感染”。進入被臨時徵用的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後,張坤發現醫院分區、流程不符合院感防控要求,存在極大隱患。院感組和當地同仁經過一週努力,使醫院達到要求。從抵達武漢到返回四川,張坤連續奮戰57天,她說:“我們院感組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救治,但我們盡一切努力為醫護人員撐好‘保護傘’。”

4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出徵湖北的心理醫生、廣西腦科醫院心理科二病區副主任韋鑫載譽返柳,經歷65天的離別後,他和同為醫務工作者的妻子吳福珍團聚。援鄂期間,韋鑫作為廣西對口支援十堰市疾控小組隊員,在當地疫情最嚴重的茅箭區開展援鄂醫療隊員心理諮詢、輔導、治療,參與流行病學調查。他的妻子吳福珍則留在家鄉的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柳州市人民醫院,開展救治工作。初到十堰,韋鑫全力幫助一線隊員建立安全、穩定的心理空間,讓他們以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迅速投入戰鬥。同時,他還經常趕赴醫院、社區、工廠等地開展疾病感染來源調查、密切接觸者判定等工作。在柳州,吳福珍的工作也面臨重重考驗,倒班加上飲食不規律,胃痛和睡眠不足輪番來襲。為了不讓對方擔心,他們都有意隱瞞自己的情況。

出征哈爾濱 援助滿洲里

1月21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吳安華動身前往武漢。這位年近六旬、心臟裝有3個支架的專家成為湖南省首批趕赴武漢支援的醫務人員。72天裡,他為120支醫療隊做了102場培訓,巡查指導10家醫院,共計培訓醫療隊員1.5萬人,為援鄂醫療隊“零感染”作出了貢獻。回到湖南後,吳安華主動放棄休假,解除醫學隔離觀察第二天便投入到緊張的臨床工作中。4月16日中午,他接到支援哈爾濱的緊急通知,馬上準備出發。“昨晚10點剛把他接回家,還來不及坐下來好好吃頓飯。走的時候,穿的還是那雙去武漢時的舊跑鞋。”愛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4月15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接到緊急通知,連夜組建醫療隊援助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抗擊疫情,57歲的感染症科主任鮑萬國被任命為隊長,帶領11人團隊緊急馳援。由於當地準備工作非常充分,境外輸入病例基本以輕症患者為主,鮑萬國帶領團隊查房時,會跟患者拉拉家常,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毒的信心。談及“五一”假期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鮑萬國說:“家人已經習慣了,遇到重大公衛事件,一兩個月不回家很正常。我女兒也是學醫的,醫護人員沒有假期和工作日的區別,隨時需要隨時在崗。”

守好“家門”

3月下旬,山西省太原市成為赴京國際航班第一入境點之一,省人民醫院派出7名護理人員參與口鼻咽拭子標本現場採集工作。在來機場之前,這批護理人員剛剛結束醫院發熱隔離病房的工作。

一位有發熱症狀的旅客,因做過鼻整形手術,只能採集咽拭子,護士的動作輕柔、快速,但拭子在咽部後壁的反覆擦拭還是讓旅客咳嗽起來。旅客說:“不會傳染給你們吧,太對不起了,我實在忍不住。”護士畢豔欣回答:“沒事的,採樣深入一點,是為了保障標本質量,您放鬆一點,我們再來……”凌晨的停機坪寒風瑟瑟,但防護服裡的她們卻汗如雨下,歸國旅客的“謝謝,辛苦”是對她們最大的肯定。

畢豔欣自1月30日進入醫院發熱隔離病房,現在又到機場參與工作,一直沒有回家,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以及對家人的思念並沒有動搖她堅守的決心,“沒有人是鋼筋鐵骨,只是職責在召喚,我們無怨無悔。”

來源:中國人口報 記者 王洋 吳少傑 孫韌 曹夢甜 牛煜輝 實習記者 張暄 特約記者 楊琳 郝東亮 通訊員 趙昕蕾 覃明輝「專題」哪裡需要,他們就在哪裡——抗疫英雄·最美勞動者群像
「專題」哪裡需要,他們就在哪裡——抗疫英雄·最美勞動者群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