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读财报识陷阱系列之六


"新型冠状肺炎"全球继续爆发,全球感染者已过300万。对经济的影响是确定的、巨大的,那些之前宣称海外业务多么耀眼的公司,可能影响更为严重。

那么,从之前神雾节能不靠谱的印度尼西亚项目,到尔康制药柬埔寨"下金蛋的项目",再从康得新模仿老外签名事件,再到天齐锂业50亿智利项目减值,我们不得不问:海外业务难道是造假代名词?

天价并购,不靠谱的券商报告,仅仅1年巨额减值50多亿元


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天齐锂业(002466)成立于2004年,是全球五大锂矿供应商之一。2020年4月29日,天齐锂业发布,上市十年来惨不忍睹的年报。2019年营收48.41亿元,同比下降22.48%;归母净利润亏损59.83亿元,同比下降371.96%;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62.19亿元,同比下降430.64%。

2020年1季度,公司经营情况继续恶化。营业总收入9.7亿,同比下降27.6%;归母净利润-5亿,同比下降549.5%。

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为何一年时间亏损近60亿元?

天齐锂业对于业绩的解释,可谓煞费苦心。行业周期调整及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不利因素,导致总体销售收入下降;公司对COVID-19不利影响估计不足(想问一句:2020年肺炎疫情关乎2019年业绩啥事呀)。当然,天齐锂业把最主要原因归结为,长期股权投资SQM项目计提减值准备约52.79亿元。

SQM项目是个啥东西?

SQM全称智利化学矿业公司(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A.),成立于1968年6月,是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智利公司,全球最大的硝酸钾和碘生产商。


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2018年,天齐锂业以总计40.66亿美元收购了SQM23.77%的股份,目前是SQM第一大股东。为这桩并购,公司新增35亿美元并购贷款,2019年仅利息费用就高达16.50亿元。

年报显示,天齐锂业公司持有的对SQM长期股权投资于2019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245.99亿元,占资产总额52.79%。

可就是这样的项目,竟然迟迟无法达产。天齐锂业自己称,因严重缺乏海外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团队等多重因素,将该项目预产期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倘若一直缺人缺经验,这个项目就一直延期么?


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回顾一下,当时外界对于这桩婚姻如何看待呢?

一方面,深交所曾就天齐锂业高价收购SQM事项发了问询函。但仍然无法阻止收购步伐。

另一方面,券商力挺这桩婚姻。2019年9月,中泰证券《天齐锂业:短期业绩承压,不改龙头价值》提到,由于锂产品价格处于底部,叠加收购带来的费用增长,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公司收购SQM志在打造全球顶级"锂辉石+盐湖+锂盐"综合供应商,加筑资源护城河,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最终,还是审计事务所直言不讳。

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信永中和在审计意见中表示,由于天齐锂业持有的SQM长期股权投资金额重大,且减值测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层所做的判断与估计等原因,对SQM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确定为关键审计事项。

天齐锂业并购1年减值50亿中泰还力挺否?海外业务是造假代名词?

这里,我们不禁要替投资者问天齐锂业:并购仅仅1年,巨额减值52.79亿元;尚有将近200亿张账面价值,是金矿还是地雷?谁来买单?

也不禁要问中泰证券:准备再出一份什么报告来为自己解围呢?还记得被瑞幸咖啡打脸的中金公司那份报告吗?不过,我们都是健忘的,之后你们继续研究。

谁说不是呢,神秘报告《天齐锂业:新一轮机会即将来临,股价有望突破新高》竟然出现。只能说:无语。

尔康制药、康得新,前赴后继,海外淘金都是"海外造假"?

2018年6月,深交所对尔康制药(300267)公开处以重罚。财务造假还得从海外项目说起。2013年11月,该公司在柬埔寨投建"药用木薯淀粉生产厂"项目。2014年、2015年、2016年,该项目效益占当年净利润分别为5.6%、46.24%、78.77%。不就是一个淀粉加工项目吗?可真变成"下金蛋的母鸡"啊。可是,后来有人挖出海关数据比对,发现尔康制药当年从柬埔寨出口到中国的木薯淀粉总量,超过中国从柬埔寨进口总量。尔康制药只能哑口无言。老板心里最清楚,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根据媒体报道统计显示,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董事长夫妇通过7次大宗交易累计减持1.03亿股,套现12.37亿元。

2019年7月5日,在对康得新(002450)立案调查5个多月后,证监会认定存在虚增利润总额119亿元。证监局相关人士在质证环节质询,在董事长的指挥下,外销业务实际上是以PET等外品(基材)冒充光学膜运到海外,免费送给别人,再由相关人员一手炮制虚假业务合同,临摹国外客户签名,黏贴打印,虚构外销业务产业链。

这是对投资者赤裸裸地掠夺。

只要一个理由,我们对海外业务就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上市公司在造假时,最常用的手法自然时虚增收入,同时虚增资产,配合熨平勾稽关系。虚增收入就需要虚增客户,虚增资产总担心现场核查。于是,海外业务的谎言,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满足造假需求。

一句话,你们会去海外尽调吗?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就直言,我们未能且预计未来短期内都不能到项目所在地实施包括实地考察、检查原始凭证原价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因此未能获得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别说审计机构很难实地考察,证监会也很难去实地考察呀。2017年1月24日,创业板发审委2017年第9次会议审议,浙江永泰隆电子IPO未通过。发审委质疑,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1-6月发行人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93.89%、91.27%、90.84%、87.73%,客户主要集中于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荷兰等国家。请保荐代表人进一步说明针对发行人海外收入的真实性采取的核查程序并发表核查意见。翻译成通俗的话,就是"你这90%以上收入都来自海外,我们也无法核查呀,你还是别IPO啦。"

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海外业务难以验证和核查,陷阱太多,远离为上。

即使是发审委、审计机构,对海外业务都往往持谨慎态度。尤其,在目前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海外业务为主导的公司即使不造假,你觉得海外业务会不会直接冲击公司业绩呢?我们一起找找海外业务为主体的公司,尤其是边远落地国家地区为主要市场的公司,看看投资价值几许?

作为投资者,我们更加无法去海外核实,但可以通过逻辑异常,发现海外业务造假的迹象。

首先,从动态变化识别。

如果海外业务占收入总的比重过高、比重突然增加等情形,还是谨慎为妙,毕竟海关都未必能一下子说清楚的事情,我们还是远离为上策。

其次,从勾稽关系识别。

看看能否从货币资金、经营性现金流等科目得到验证,因为一切的收入和利润还是要靠现金流来检验,否则,要么是假的,无中生有;要么是不稳健的,往往是"纸面金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