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在印象中,股票行情大好的時候,就又到了大戶收割舊韭菜,舊韭菜收割新韭菜的時候。便有人戲稱,韭菜割不盡,春風吹又生。但是對於這種現象的思考,大家總是說韭菜是貪婪的,而交易是反人性的,這就導致受傷的總是散戶。但這著實讓我費解,人難道不就是生而貪婪的?人不貪婪,社會就不會進步。另一方面,大家也總說基本面分析沒有用,虧得多的公司反而能漲,賺的多的公司反而像條死魚不上不下。

因此,本文想通過對“受傷的散戶”和“背離的基本面”兩個現象進行剖析思考,從而思考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一、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散戶?

總有人批評中國的市場散戶化、不專業導致中國股市沒有出現長牛,美股五十年的長牛就是靠專業的機構催生出來的,但是我對這一種說法表示懷疑。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從去年中金公司的研報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股票市場從2003年伊始,機構資金所持有的市值長期穩定在70%以上,並且隨著金融改革的加速,機構資金由單一的公募向信託、保險、年金等轉變。在2008年股災的時候,機構持有的資金甚至一度到了快接近90%,這意味著對於股市來說,真正的中流砥柱並不是散戶資金,而是機構資金。

那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散戶?

按理來說,股市的漲跌散戶機構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問題或許在於散戶樂於交易,機構樂於持有。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個人投資者是以盈利為導向的,並且資金少操作靈活。相比之下,機構資金雖然盈利也是目標之一,但實質上機構資金的主要盈利來源在於管理費,資金的盤子越大,機構盈利就更甚,屬於一種旱澇保收的機制,這個資金的盤子100個億,不管股市是漲是跌,我每年都可以收取2個億的管理費,甚至還有銷售服務費、申購費、贖回費等等。此外機構資金更容易進入一級市場,發行一個封閉期幾年的基金,有管理費還有一二級市場的價差收益豈不是爽歪歪?

因此,上述的原因導致了一種現象,自由流通的市值中,散戶佔了大頭,也意味著,A股的交易量更多的是散戶倒騰出來的,達到了80%。進而,形成了受傷似乎只有散戶的假象,其實機構也受傷,但是他們受傷還能賺錢,受傷的是機構背後的這些投資者,因此機構“不敢吱聲”,而且永遠都是樂觀向上突破5000點。但是機構持有的時間跨度之大,使得他們能夠等到曙光之前,而散戶吃喝拉撒,總要補貼家用,使得散戶很有可能倒在黎明之前這個現象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A股市場散戶化的說法並不準確,只是散戶的投資短期化、投資方式單一性導致了投資收益可能並不是那麼的理想。因此總有人要T+0改革,如果真的改革了,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更有害於散戶的盈利性,美股也有一句名言,“交易影響你的財富”。

在“投資者教育”沒有完全普及或者不達標時,削減交易市場的流動性,有可能幫助投資者提高收益水平。但是另一方面,金融是需要流動性的,流動性越好,分配的功能越充分,社會資金分配效率越高,這就導致在保護投資人權益和社會效率上出現了兩難問題。

或許這就是國家逐漸放開漲跌幅限制提高金融市場反應時效,但遲遲沒有放開T+0機制的原因之一,謹慎而又審慎。此外投資者教育沒上來,國家也不敢開放太多的金融產品,原油寶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又導致了散戶投資單一性被強化,無法通過不同產品組合的方式規避一定的風險。

如果投資者教育上來了,開放了更多的金融產品,我舉個規避市場風險的例子,假設公司和行業情況我們瞭解充分的情況下,買入一隻朝陽成長產業的龍頭股,但是做空這個所在行業的指數,便會形成一種絕對收益,因為不管各行各業,行業集中度往往都是在增加的,即便市場整體下跌,也有空頭部分來對沖損失,使得投資組合所承擔的波動性更小。

二、為什麼基本面總是和股價背離?

這就要探討,基本面到底是什麼面?公司的基本面?還是國家的基本面?還是都有?

首先先定義,小資金是趨利性的,大資金是趨穩性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小資金說明家庭財富不足,需要進行資產增值,因此趨利。而大資金說明家庭財富充足,幾輩子無憂無慮,因此他們要的是資產保值。保值保到什麼程度呢,有甚者跑贏或者持平通脹便可,進而大資金更多的是成為構成社會和金融的基石,而不是交易者的身份,不會過度參與到交易當中,因此我們這裡只對小資金進行探討。

首先闡述一個事實,整個中國的基本面,也就是國家的基本面是相對不錯的,即便是近幾年GDP增長有所下滑,仍然是領漲全球的。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從全球來看,中國的GDP增速只有印度和部分非洲的國家可以媲美。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從GDP總量來看仍然保持著第二的位置,但是如果考慮國內貨幣購買力的問題,其實已經是全球第一遠超美國了。

因此國家的基本面向好,這個命題是基本正確的。那麼國家的基本面好代表著股市就一定會上漲麼?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由於投資的方向很多,我們簡化成就只有房市和股市兩個,如果國家基本面好,每年都在保持穩健的增長,但是如果房市賺錢效應好過股市,那麼資金就會從股市向房市流動,導致房價上漲而股價跌。如果房市和股市賺錢效應相同,增量的資金就會均等的分配到兩者裡,如果股市賺錢效應更好,那麼資金就親徠股市。因此,國家的基本面好不是股價上漲的充分條件。

那麼公司基本面好,會是股價上漲的充分條件麼?

同理,當然也不是,資金的趨利性表明永遠追逐最好的東西。你敢保證你現在所買的公司基本面是最好的?整個A股,幾千只股票,即便是你公司的基本面不錯,如果不是最好的那一批,就不一定漲。此外,年報這些都是歷史數據,大家總是以財報來定義一家公司基本面如何,然而市場瞬息萬變,歷史的數據不代表未來數據,僅能是一個參考。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差,矮子裡面拔將軍,就選不是最差的那一批。

通過這一個思路推斷,基本面好是利好的一個信號,但不代表股票價格一定會漲,準確一點說不代表股票價格短期內一定會漲。

三、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出現美式長牛?

我的思路是平均帶來的“均漲效應”。

美國各州的GDP增長差異是不算太大的,並沒有太多的短板,當然也沒有像我們一樣出色的增長率。但是正是因為這一種"平均",導致了美國幾十年的長牛。

我們前面說道,國家的基本面好,但如果房市比股市好,資金就流入房市。公司的基本面好,如果有更優秀的公司,資金就流入更優秀的公司。但如果房市和股市一樣好,絕大多數的公司基本面都一樣優秀呢,你又該買什麼?

很難選擇吧,因為都賺錢,隨便你買什麼?但最終你也選擇了一隻,別人可能也選擇了另一隻,還有人買房,這就導致了一種效應叫普買普漲,房市漲、股市漲的“均漲效應”。

因此,股市長牛其實是當國家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自然產物成長期意味高速發展,高速發展的前提就是行業發展有先後,有差異,使得存量資金的再分配和增量資金分配有偏向性。成熟期意味著溫和發展,溫和發展表明行業之間發展差異小,使得資金偏向性降低。當資金偏向性降低的時候,隨著國家發展,所有的資產價格都會普漲,形成所謂的長牛。

而國家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標誌性信號有哪些?我覺得有兩個。

1)橄欖球狀的財富分佈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當中等收入人數在全國國民中佔比超過低收入人群的時候,便是橄欖球狀。

為什麼需要有這種社會結構,因為要達到理性人的決策趨於一致。因為橄欖球狀意味著大多數人有相似的學習能力,相似的消費能力,進而形成相似的思維深度,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如果社會結構不合理,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素質參差不齊,國家為了保護弱勢方可能會選擇不能充分的放開金融市場,進而導致金融的風險無法通過相關的產品進行對沖,不能對沖的風險產生波動,反過來又影響投資者持有的時間,波動越大,風險厭惡者的持有期可能就受到衝擊。

2016年的時候,人民日報刊出一篇文章《“橄欖型社會”離我們有多遠》中稱,社會結構的演變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無法一蹴而就。我們預測,到2040年,我國白領勞動者將超過藍領勞動者;2050年,白領勞動者比重將佔到全體從業者的大約60%。屆時,中國將完成橄欖型社會的建設。但根據如今2020年,新藍領和新中產的崛起,我覺得這個時間點要提早到2030-2035年之間。

2)GDP溫和的增長

溫和的增長意味著各行各業普遍的收益率都不錯,但都超過適當的通貨膨脹率。收益率都不錯使得市場存量資金的再分配和國家發展帶來的增量資金的分配沒有偏向性或者說偏向性降低。

多少是適當的通貨膨脹率?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早在1998年世界各國就開始採取定量的通脹目標,自1998年末歐央行提出具體的量化通脹目標後,通脹的走勢除了金融危機期間一直圍繞在2%的區間波動,因此2%一直延續到今。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而美國近十年一直在圍繞2%(這個不是通脹率,是扣除通脹後的實際增長率)波動,我們就參考美國GDP增長的歷史數據,當中國經過十幾年發展,在未來GDP增長逐漸降至趨於2-4%時(也就是適當通脹率一倍到兩倍的時候),就是GDP溫和增長的時期來臨。

中國的A股市場什麼時候可以迎來史詩級的長牛?

以往的歷史數據,中國的GDP增長在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趨緩了4%。按照這個趨勢,在未來十年左右,除去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中國的GDP增長率或許將迎來自己的溫和增長期,也就是在2030年前後。

那麼按照這個思路的兩個條件的時間落點,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未來十年到十五年之間,中國或許將迎來我們夢寐以求且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超級長牛",屆時中國或許也將成為全球的第一大經濟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