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學習之道》


薦書《學習之道》


文學巨匠魯迅說:“學習專看文學書,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

這是一本有關跨領域學習的書,卻又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跨領域學習的書。更準確地說,這是一本以心理層面鍛鍊為中心,以保持健康心態和純熟技巧為基礎,使人在競爭激烈領域追求卓越的通關秘籍。

本書作者喬希·維茨金是美國象棋天才,13歲就獲得象棋大師頭銜,20歲開發‘象棋大師’程序,並開始學習太極,最終獲得太極推手世界冠軍。果殼網和分答創始人姬十三讀過《學習之道》後,說這本書讓他對閱讀和了解世界有了新認知。

這本書是喬希·維茨金的第二部作品,在美國被奉為學習經典,廣受推崇。書中他回首20年個人成就:9歲起8度榮獲全美象棋冠軍,改行太極推手後連續21次全美冠軍而最終獲得世界冠軍;並揭示了從平凡到大師的學習之道,正如他所言:“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

最開始讀這本書,我衝著作者的閃亮經歷想了解跨領域學習秘密,讀完後才發現,自己對跨領域有了新的認識。

我原以為,跨領域取得成功的人,與生俱來擁有超越常人的天賦。然而,作者卻告訴我,這是“整體理論”的學習模式,即認為智力和技能水平固定且無法演變;與之相反,“漸進理論”則認為新手通過努力,循序漸進,也能成為大師。雖然象棋和太極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作者只是踐行了“漸進理論”這一套心法,便在兩個領域都獲得成功。

在理解這點後,我拋卻了對作者的崇拜,只想瞭解“漸進理論”的實踐方法。畢竟,我和很多人一樣,想成為斜槓青年,更好地應對這個多變的時代。而事實上,能精通一項技能,對多數人來說,都很難做到。而現在有人向你證明,不僅能在一個領域走向卓越,還能跨領域成為大師,我怎能錯過這樣的機會?

讀這本書時,我一直想弄明白: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作者是如何堅持長期充滿活力的學習?

讀完後我發現,堅持長期有活力的學習,就必須正確面對失敗或挑戰,這是很大的一個障礙,但也是學習之道的核心所在。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失敗能讓我們成功,我們為什麼仍然害怕失敗呢?

關鍵在於看待失敗的視角,書中有一個孩子,是學校最佳棋手,拒絕與校外選手比賽,害怕打破完美形象,而把自己封閉起來。整體理論學習者,永遠將失敗視作危險,而不是成長機遇。

那麼如何面對失敗呢?

答案是“以退為進”,即允許自己一次又一次失敗,直到掌握新習慣。在推手課上,作者遇到體重200磅且愛挑釁的伊萬,每天被甩得鼻青臉腫,跛著回家。幾個月後,他逐漸習慣攻擊,恐懼感也消失了,他放鬆下來觀察對手弱點,終於有一天,他避開伊萬的攻擊,並順勢將其掀翻。

讀書訓練營期間,班委們都會認真點評作業。剛開始看到好評時,我滿心喜悅;而看到修改意見時,表面雖‘多謝指教’內心卻有些許失落。後來參考優秀作業時,我發現進步迅速的同儕,都能根據建議及時改進,突然間,我發現自己就像那個不願和校外選手下棋的孩子,不允許自己失敗,就不能掌握新技能。

從那以後,我才真正明白,作業重點不在於評優而在於反饋,而失敗能準確反映差距和弱項,害怕失敗是多麼地得不償失。我開始坦誠面對不足,並希望看到更多扎心點評。

學會接受失敗只是起步,那麼還需要什麼才能走向卓越呢?作者從”劃小圈”、“利用逆境”、“釋放壓力”、“激發最佳狀態”等多個方面逐一介紹通往卓越的方法,每一方面都根據作者對象棋和太極核心本質的理解,結合親身經歷詳細剖析,使人能精準感受練習過程中身體和心理過程。

其中,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劃小圈”,即把大塊內容分解至各個細節,挖掘技能實質,有效壓縮技能外在表現而又緊緊圍繞其內在實質,一段時間後,廣度縮小而力量增強。初學太極時,作者會每天數小時一遍又一遍重複練習一個招式動作,直到感覺融入身體。所謂大師並沒有什麼秘訣,只是對基本技能有更深的理解,正如訓練營中反覆強調的理念“能積微者速成。”

踐行書中各個方法,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擁抱失敗和挑戰,練習逐漸融入日常,而內心更加平靜,這也意味著你已踏上通往卓越之路。

喬布斯曾說:“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將會改變一切的細節上。變得卓越並不艱難——從現在開始儘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你會發現生活將給你驚人的回報。” 走向卓越,或許真的不難,只是很多人沒有正確姿勢,這也就決定了卓越只屬於少數人。

讀這本書,隨便翻看雖能感受作者成就帶來的熱血澎湃,但不如跟隨方法實踐,創造自己的傳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