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 原生家庭和情欲产生了什么影响?

把自己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 原生家庭和情欲产生了什么影响?

法国大革命时期,人头滚滚落地,其中的一颗就是罗兰夫人的。

罗兰夫人12岁时就为自己没有生为罗马公民而哭泣,她对英雄主义和共和思想的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命运在她39岁时为她提供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她为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和不能得到的爱情,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在临刑前,面对着自由神像,她说出了那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梁启超因此称她为“近世第一女杰”。

不同于别人是被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更像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不妨先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1754年,罗兰夫人出生在法国一个典型的第三等级家庭,这个等级的人几乎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税赋,却在国家政治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他们成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角。

罗兰夫人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的父亲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街头小册子的影响,对社会的不平等越来越难以忍受,觉得他们一家注定要过这种等级卑微的生活。

当他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招摇过市的贵族时,就更加愤恨不已,凭什么贵族坐在豪华的马车里,而他自己却走在大街上,还得给贵族们让道。

受到父亲的影响,罗兰夫人从小就痛恨君主制,她的两次经历更加深了这种痛恨。

有一次,罗兰夫人随同她的祖母去拜访一位贵族夫人。

那位贵族夫人见到她们时,懒懒地抬了一下眼皮,连站都没站起来,只是客气而冷漠地打了一个招呼。

这给自尊心很强的罗兰夫人留下了很坏的印象。

还有一次,罗兰夫人在凡尔赛宫度过了一周,看到那些高傲的王室、谄媚的权臣和卑微的仆人,对比如此鲜明的社会等级,让罗兰夫人感到非常不公正。

罗兰夫人天赋过人,从小饱读各类书籍,她偏爱那些讲述革命理论的著作,正是这些著作引导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罗兰夫人不仅头脑早熟,身体也很早熟。

她常常在半夜感到难以遏制的冲动,为了用理性的头脑战胜冲动的肉体,她有时会彻夜站在冰凉的石板地上,以此来击退炽热的情欲。

她还拒绝接近年龄相仿的男性,最终和比她大20岁的罗兰先生结婚,和他建立起一种靠精神纽带来维系的夫妻关系。

罗兰夫人37岁时,一个叫博佐的男子出现在她的沙龙。

博佐风度翩翩、风华正茂,罗兰夫人压抑多年的情欲被彻底激发了。

理性的罗兰夫人和博佐保持了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她向丈夫坦白了一切,这引起了罗兰先生的极大怨愤。

在罗兰夫妇的感情陷入危机时,他们的政治生涯也陷入了危机。

他们所在的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革了法国王室的命,之后,同为革命者的两派却厮杀了起来,最终雅各宾派血洗了吉伦特派,身为吉伦特派“无冕之王”的罗兰夫人束手就擒。

她并没有和罗兰先生一起躲藏起来,而是待在家中直到被擒。

她也放弃了越狱的机会,在一封写给博佐的信中,她说,这让她能够将自己作为牺牲奉献给丈夫,同时与所爱的人结合。多亏了刽子手们,让她的义务和她的爱情能够并行不悖。

罗兰夫人死后4天,罗兰先生自杀了。半年后,博佐也自杀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让罗兰夫人怀有一种革命理想主义,但她最终却死在昔日的革命同盟手中。

追求绝对美德的罗兰夫人,最终却无法用高尚的道德感来压制住与生俱来的强烈情欲。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兰夫人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听听路易·马德林是怎么评价这些革命者的。

他认为,这些革命者的激进思想引起了风暴,使得血流成河。他们是死在自己手里,成为自己幻想和轻率行为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