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候哪里的民风更开放,对爱情的追求更大胆?有何证据?

糖饼加糖


(宣太后与义渠王)

春秋战国时期,哪里的民风更开放,我觉得应该是秦国。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派兵护送他;周平王为表彰秦襄公的忠心,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周平王还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

就这样,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终于把戎狄占据的土地给夺回来了。由于秦国地处西陲,与戎狄杂居,可能是受到戎狄的影响,秦国的风俗也慢慢的戎狄化了,民风也变得很开放了。

从秦国人的婚姻伦理观念来看,秦国人的风俗确实是胡化的很严重,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人没有一点伦理观念。商鞅曾经说过:“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受戎狄的影响,父子兄弟过着共妻混居的生活,几乎没有男女之别的观念。

正因为如此,也造成了秦国人婚姻的混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秦穆公时期,晋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穆公把宗女怀嬴嫁给他为妻。后来晋太子圉逃回了晋国,怀嬴就留在了秦国。于是,秦穆公就让晋公子重耳娶了包括怀嬴在内的五个宗女。重耳是太子圉的叔叔,一开始秦国让他娶自己的侄媳,重耳是坚决不同意的,认为这违背了礼法。

(宣太后与秦惠王)

后来是他的随从劝他不要拘泥于小节,否则对自己不利,重耳才勉强答应了。正是因为秦国人的观念与中原各国不同,他们对男女之间自由结合、离异,是持有满不在乎的态度。

云梦秦简中曾提到秦人夫妻都穿一样的衣服,看来秦国的子民在生活上男女之别并不是很严格。又说“娶妻,妻不到已生子”,之所以结婚,是奉子成婚。看来,当时的秦国,婚前同居发生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秦国人还不嫌弃妻淫,是因为秦人保留了与戎、狄杂居时的遗风,婚姻中通奸、淫乱都不会受到制裁。后来是商鞅变法,强调要一夫一妻制,利用国家权力来贯彻“男女有别”的思想。变法之后,这种混乱的遗风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没有完全消失。如后来的宣太后与义渠王通奸,生了两个孩子。秦王嬴政之母与嫪毐通奸,也生了孩子。

(宣太后与义渠王就这样结合了)

秦国的女子逃婚与他人组成夫妻家庭的也很多,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女子甲去夫亡,男子乙亦阑亡,相夫妻,甲弗告情,居二岁,生子。”

这个女子抛弃自己的老公,与别的男子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了两年,还生了一个儿子。这说明,当时社会上的通奸现象非常普遍,但很少有女子因此而受到责备。

后来,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也把自己当作华夏中的成员了,最开始并不认为是华夏人的。


风雪西楼夜


现存诗歌以《诗经》相对最早,大概是郑风,卫风描写爱情多一点,骚气满满。现在大概是河南地界的。神化故事里面是黄帝,女娲的故事,有点乱。吏料中在春秋战国中还是乱,大概在现在的甘陕一带的。当然湘楚之地的男男女女们也没落下,云云雨雨的事儿没少干,当王的和开门迎客的都鬼混在一齐了。大概是现在湖南,湖北的。堂堂正正写在史书上的,最大胆地应该是现在江浙一带的,秦始皇南巡时都看不下去了,立碑铭文你们要要点脸面,不能象猪一样的乱搞。

总合各种现存资料,在春秋战国时代,无论是政治人物,英雄美人。公子淑女,村姑野汉别的地方大胆到媾和至少还有点两情相悦和那么点浪漫。独江浙地区的人们放飞到最原始的欲望,类同禽兽了。应该是江浙一带的百姓最放的开和大胆了。(司马迁大人你写《史记》里面的内容可别骗人,很拉仇恨的。江浙人也别骂我,去骂秦始皇吧,你好不好的在会稽立什么碑吗,就男男女女那么点破事儿)。


西窗听雨9


当然是越国,西施老家。越人,部分融入汉族,部分南迁,变成泰国人,傣族,泰米尔人,客家人等等,

越人浪漫开放,说睡你就睡你,

《越人歌》,全世界最早的翻译作品,最早的同性恋文学作品,越语翻译成汉语,两千多年前的歌,越人歌是客家话和泰国话,源头的越语,第一句发音大约是pulancaoxipulan,翻译成今夕何夕,很美,最近一个二手车软件广告语就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吻我!”

请注意,越人歌讲的汉族王子(祝融子孙熊丽的子孙)湖北地区鄂地的一把手,和一个船工的一见钟情故事,超美,当晚就那啥了,

越人就是这么浪漫,看上你,不管你多有钱多高贵,身份不匹配,语言不通,我就是大声唱出来我爱你!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向君兮君不知!




东北虎男323


当然是秦国了,从秦始皇母亲的私生活就可以看出来了,秦始皇的父亲能容忍吕不韦老婆私通,秦始皇又对母亲宠幸嫪毐能给一定的空间来说,秦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民族风格,秦始皇作为一个伟大的君王,岂能不明察秋毫,其母亲的所作所为怎能不知,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如果不危协到朝政,不会除掉嫪毐的,所以说秦国那里民风开放,对爱情追求比较大胆。不知说的对不对,我只是说了自己的看法。


用户4825304288843


孔子对当时的情况一言以蔽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史记·乐书》亦载:“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而初版于1911年,中国社会史第一部专著《中国风俗史》简要透彻的剖析了当时的河南风气:“淫乱无耻,以(河南)郑、卫为最,陈次之……考之诗,国风卫俗之淫乱,至于男女相约,俟于城隅。婚姻动怀,远其父母。郑俗之淫乱,至于遵大路而揽人袂,相轻薄而谓为子都,狂且狡童章,子不思我,岂无他人。东门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其秽亵已全神如绘。”


上善若水一一一


那个诸侯国都开放,那个诸侯国不淫乱


知足常乐8321234


楚国,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就连秦宣太后的母国都是楚国,这个足以说明了


竹中人


宋、卫、郑、召、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