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文章報國的近代報界宗師張季鸞

秉承文章報國的近代報界宗師張季鸞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是後人對於近代報界宗師張季鸞的評價!

張季鸞,中國新聞家,政論家。曾任孫中山秘書,起草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生於1888年卒於1941年。陝西榆林人,出生地山東鄒平,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其主要成就為發出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

生平簡介:張季鸞1888年3月20日生於山東鄒平,1901年父親死後,他隨母親扶柩返回榆林。1908年留學畢業回國,一度在於右任主辦的上海《民立報》任記者。辛亥革命後,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負責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並且發出了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後因文章言論開罪當局被捕。出獄後,在上海先後任《大共和日報》編譯和《民信日報》總編輯。1916年任上海《新聞報》駐北京記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地的《中華新報》總編輯。1926年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

可以說在張季鸞主持大公報筆政後,是他一生事業最輝煌的時期。張季鸞始終堅持對時局進行儘可能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論,在辦報實踐中始終堅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唯有大公報的報道文章對於紅軍不稱“共匪”,在提到“剿匪”時也用引號。

張季鸞先生在《本社同人的聲明》中說:所謂“文人論政”,就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就是蘊含深重的倫理擔當,即“對於國家社會負有積極的扶助匡導之責任”。“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以鈍拙之筆,寫尖銳之文”,這是張季鸞對自己社評技巧的概括,也是其為文的基本宗旨。

史料記載民國時《大公報》《京報》《申報》《星島日報》等報刊都有各自的抱負和使命,他們反映民意,以監督政府為天職。因為不屈服強權,常遭當權者忌恨,一些報人因言獲罪,被投入監獄甚至喪命。張季鸞也多次陷入牢獄,有一次入獄三個多月,出獄後在《稚言》月刊發表《鐵窗百日記》。

其文不傳而傳,季鸞雖死不死!一代報界宗師張季鸞去世後,中華民國史上為一報人舉行“創記錄”的隆重追悼活動。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對他同樣都做出極高的評價。毛澤東稱其為:“團結抗戰,功在國家”;周總理則親題:“文學巨擘,報界宗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