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精神之我見

我常常在思考,武俠的靈魂所在是什麼?

是打打殺殺嗎?我想不是的,生在法治時代,我們知道打打殺殺是要坐牢的。那究竟是什麼,武俠不就是打打殺殺嗎?所謂的武林中人,誰人手中沒有幾條性命,即便是俠之大者的郭靖,手上何嘗不是沾了滿滿的鮮血。

武俠精神之我見


可我想,武俠不應該只是打打殺殺吧,若只是打打殺殺,那和末流的故事有什麼區別,況且生在21世紀這樣的文明時代,打打殺殺顯然是不符合潮流的,那麼武俠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武俠精神之我見


在金庸的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後將自己刺死的結局。喬峰血液中流淌的是契丹人的熱血,而他長在大宋,養在大宋。遼王侵入大宋,喬峰選擇挾持遼王,以保護大宋百姓免受戰亂。他的目的達到了,而他卻只能自殺謝罪。

武俠精神之我見


關於他的自殺,有許多的解讀。首先,他是契丹人的後裔,受遼王的封賞,挾持遼王,可以說他是不仁不義不忠的,故不得不死。再者,就算他活下來,他又能去哪裡呢?天下之大,並沒有他的歸宿。大遼,他去不得,讓遼王在千軍萬馬面前丟了面子,豈能說過去就過去。大宋,也不行,他是宋人眼中的契丹狗,是大宋的敵人。

武俠精神之我見


那麼就是這樣的大宋,為什麼他要護著?因為他是喬峰!這片山河是養他長他的地方,他的養父養母恩師都是這裡的人,他愛這大好山河,也愛這裡的百姓。或許這就是武俠的精神所在。

武俠精神之我見


所謂“武俠”,一在武,武是工具,二在俠,俠是行為。用“武”這樣的工具,來實現“俠”這樣的行為。都說行俠仗義,怎麼行俠仗義?首先必須得修煉,有一技傍身,練出自己的“武”來,才能去行走江湖,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俠”這個字也給練武之後的行為設定了規範,那就是你必須走的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旁門左道。

武俠精神之我見


而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對武俠精神,做出了更近一步的闡述,他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武俠精神之我見


所謂大丈夫,我們可以理解為俠者。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即便你沒有什麼機遇,沒有喬峰那樣的的武功,你也不應當被生活所打敗,你也不能屈服,你仍然要保持正道,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這樣的闡釋似乎又比“武俠”二字更加震撼人心,畢竟又有多少人在落魄的時候,能真正守住自己的底線。

文/頭條號卓哥的江湖風雲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發,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