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今天想跟大家說的是朱祁鈺,大明王朝第八任皇帝,被百姓們交口稱讚而又被文官們說其信任奸邪的明憲宗。對於憲宗皇帝,小編我認為廟號含義非常的適合他的一生:那就是創制垂法曰憲;文武可法曰憲。憲宗憲宗,文治武功全能,讓明朝中興的皇帝。

然而歷史上對他誇讚的人能將明憲宗誇上天,但是對此諷刺的人也能找到很多確實存在的汙點。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明憲宗繼位時他面臨的是一個爛攤子:

因為土木堡大敗的原因明朝軍事受到了極大地打擊,而奪門之變讓皇權更替太過頻繁,整個朝堂並不是父死子承的溫和改變,而是強行更替皇帝的劇烈改變。因此在這一系列政治變故下,明朝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十分嚴重的鬆動,並且引發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

而雪上加霜的是蒙古依舊不斷的入侵邊境,東北的女真一族也開始叛亂,因此明憲宗朱見深面臨的是一個水深火熱,看上去馬上就要亡國的局面:內憂外患,四處起義。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危難之際用能人,大病之際用猛藥。最初為太子,被廢過一次而又被立為太子,人生已經經過了過山車一般波折的朱見深如同一個獨裁的暴君一般,他否定了大量的朝臣意見,一意孤行派兵平叛,在一系列現今看來都是刀尖上跳舞,才東牆補西牆的操作之下,朱見深將兩廣的動盪平定,大藤峽的叛軍盡數被殲滅,而後轉戰荊襄的主力軍更是擊敗了數十萬的反叛部隊,然後將荊襄這一處明初水泊梁山一般的沼澤地變成了魚米之鄉。

可以說如果沒有明憲宗的治政能力,那麼荊襄這一處地區的經濟至少要倒退個一二十年。

對內用猛藥,對外一樣不手軟。

朱見深在國內形勢緩和以後,派遣大將王越成化九年遠征蒙古,打的蒙古部落數年不敢再次進入河套地區;而針對東北建州女真,便是那著名的橙花三年成化犁庭一事,因此外部動亂也因此平息,明憲宗朱見深可以說是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將明朝從即將滅國的地步轉危為安。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然而朱見深在平定叛亂,治理一方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插曲:

荊襄一處的亂民被安撫以後,朱見深派遣的大將項忠撕毀了之前的承諾轉而血腥鎮壓,強行讓百姓遷移;兩廣的韓雍鎮壓造反,朱見深許其絕對權力,軍政一把抓,可以說是地方的土皇帝,因此也導致了韓雍在強權在握的情況下迅速腐化,貪慾縱酒,大肆揮霍無度。

雖然這兩個前線大將最終被罷官,然而在罷官以前縱容他們行事,給予他們背後支持的朱見深才是幕後最大的推動者。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而萬貴妃也是後人對明憲宗不滿的一點,甚至被傳言成了朱見深有戀母情結,是一個心理變態。

朱見深的太子位曾經被廢了一次,在這個失去權勢時間段,5歲的朱見深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有大他17歲的萬貞兒對他不離不棄一直照顧著他。因此危難之中見真情,朱見深自然與萬貞兒產生了忘年戀。

在繼承皇位以後,朱見深也沒有拋棄開始年老體衰的萬貞兒,夫妻二人甚至恩愛,完全符合'患難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因此實際上此事更能體現朱見深為人之品德高尚,至少他是一個非常有良心的皇帝。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不過人無完人,明憲宗朱見深的所作所為最終目的是為了明朝的穩定,因此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前提下自然一些瑕疵也是可以接受的,平定內部叛亂,擊潰外部隱患,四面八方的所有戰爭盡數獲勝,並且一手建立了荊襄,兩廣的富裕生活,朱見深被稱作明君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這一切的前提條件便是明憲宗只活到成化13年,只要他在成化13年去世,那麼在文官口中一定會比他的兒子明孝宗還要出名,還要更符合一個明君的定義,後世對明孝宗的評價便可能會變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憲宗,孝宗皇帝。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為何小編說成化13年是一個明憲宗聲譽的分水嶺?那便是因為成化13年,明朝的西廠建立,將文官集團的態度徹底的扭轉。

明朝在建立之初是沒有東廠西廠,甚至沒有後來震懾四方的錦衣衛系統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宰相胡惟庸欺上瞞下,在事情暴露以後被朱元璋下令處死,而也因此朱元璋下決心提高錦衣衛的權利地位,將其變成了後世印象中監察天下的權力機構。

然而錦衣衛權勢過大,雖然朱元璋意識到這點以後有所控制,但是作為一個擁有監視權的部門,錦衣衛也是正常人,也會貪財好色,也有慾望與弱點,因此被文官集團慢慢腐化滲透,打了朱棣時期皇帝的眼睛再次被矇蔽。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哪怕明朝沒有錦衣衛,也會有棉衣衛,花衣衛,因為錦衣衛的職責是必要的,錦衣衛的人可以換,但是保持皇帝耳目清明這件事必須有人去做,否則低下的百官若是聯合,皇權將會被架空,並且皇帝沒有任何準備,也不會有多少反抗能力。

因此在錦衣衛開始被腐化的前提下,明成祖朱棣建立了東廠,建立了這個後世被文官稱作人間地獄的部門,其目的就是分擔一部分錦衣衛的權利,用太監這個沒有子嗣問題更聽皇帝話語的存在去監視錦衣衛,去監視文官,可以說是保證皇帝耳目清明的第二道防線。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到了明憲宗時期發生了一件事,這促成了朱見深下決心建立西廠:

成化十二年,京城內有人散佈謠言,宣揚鬼怪亂神之事,搞得人心惶惶,甚至還有人與太監勾結起來潛入宮中,雖然不知道其目的是偷東西還是做其他事情,而且被發現以後抓起來斬首了。但是這些事都是爆發到一定規模才被朱見深得知,因此也引起了他的注意:自己的耳目開始不明瞭,大臣們開始將民間發生的問題進行隱瞞,而錦衣衛與東廠居然不將此事及時上報,看樣子應該也參與了隱瞞信息的事情。

此時剛剛天下太平,經歷了十餘年殫心竭慮生活的朱見深對於這種事情可是萬分的敏感,並且這也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問題,畢竟歷朝歷代失去耳目被架空的例子數之不盡。因此他開始任用十二歲的汪直悄悄的去打聽各種問題。因此實際上西廠的建立,便是因為錦衣衛與東廠已經開始忘卻了他們的責任,而對兩個部門動手勢必會導致動盪,因此派遣心腹另立一個情報部門便是不錯的選擇。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西廠建立以後因為是朝陽部門,因此大刀闊斧的行動之下做了特別多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三楊內閣之一楊榮曾孫楊曄一事:

起因在當時來看非常簡單,只是楊曄侵犯田產橫行霸道,鬧出了幾個人命案子,對於這種程度的事情只要皇帝不知道,那麼地方上面花一些金銀便可以擺平。然而這件事被汪直知曉,嚴格審訊之下牽連出一大片官員,朱見深看見汪直的審訊以後將楊曄處死,但是沒有牽連其他人,可以說是相當網開一面的觸發了。

然而在文官眼裡這邊是朱見深對文官利益的挑戰,汪直只是明憲宗作為探路的一隻手,因此展開了對汪直連綿不絕的彈劾,其目的就是限制明憲宗的權利,給他一個教訓。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文官們想的沒錯,雖然朱見深一直護著汪直,但是汪直也確實是朱見深用來施行他想法的有力手下,就如同後世明熹宗的走狗魏忠賢一般,用的便是隻能投靠皇帝的太監來對抗文官集團,若沒有這種手下,那麼無法親自下場的皇帝將無法整頓吏治。

在汪直不斷的與文官敵對,不停的打勝仗為明憲宗提高威望,不停的從文官手中奪取權利獻給皇帝的過程中,利益被侵犯的文官集團對於明憲宗朱見深的評價也就從中興之主慢慢變成了沉迷慾望被矇蔽的昏庸之君。

二度廢立,褒貶不一,他被稱作明君也被罵成昏君

明憲宗一共在位三十九年,在其這近乎四十年的頭二十年朱見深先是治理叛亂,轉而治理民生,再變成治理吏治,最後才有了明朝中興的局面。然而在後二十年,朱見深開始沉迷佛道,就如同後世沉迷煉丹的嘉靖一般。他不思進取,開始重用給自己煉丹獻藥的小人,大興土木不為民生而是為了建設佛堂。

小編感覺這完全是能夠接受的事實:權利的慾望讓人沉迷,但是再強烈的慾望也會有倦怠的一天。乾坤獨斷銳意進取了近乎20年,朱見深的鬥志再強烈也已經被消磨殆盡,如同明太祖朱元璋這樣連續工作三十年不停息的存在,整個華夏曆史也不足一掌之數。

因此朱見深晚年走向平庸,放縱小人作亂,被文官詬病也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雖然史書對其記載譭譽參半,然而實際上來看,朱見深不失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