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导读:现代华人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特别是欧风美雨的冲击。西洋文化汇合自“希伯来一神信仰”与“希腊爱智罗马法律精神”,精分析、崇功利、尚商战、贵科研,与中国传统大异其趣。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代表人物

有史以来,没有人能成功否认:孔子是东亚文明的典范,中华文化之光;让人见到这光的书,便是《论语》。直言曰“论”,答难曰“语”—这是《周礼·春官· 大司乐》贾逵《疏》引《说文》的讲法。“论”是直接陈述,“语”是答复询问。

《论语》的时代,是周代文制动摇而价值重估的时代,是孔子出而百家随之并兴的时代。孔子自觉的社会使命,是复礼兴仁、拨乱反正,以处理“王纲解纽”的时代问题。继起的那批思想家也有同样的使命感,如后来《文心雕龙》所描述,他们“身与时舛,志共道申”,于是开展了诸子百家时代,形成了以后二千多年的中华文化。

二千多年来,由“先秦诸子”而“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朴学”,而现代的中西交流,相荡相激。这样,溯始探源,自然不能离开作为首要重镇的孔子与《论语》。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孔子”是二千多年来世人对他起码的尊称。自称其名:“丘”,人称其字:“仲尼”。

有人私底下,甚至公然称他“孔老二”,表现了轻薄与不服气—甚至嫉妒、狂妄、不知地厚天高。

孔子,一位失败的周文维修者;一位成功的全人、全民教育创始者;一位永受尊崇的人性发现者。

孔子是人,所以不可愚昧地、别有用心地神化。

孔子是三代礼乐的承传者,中华文化的集成与教导者,所以,应当平心研孔,不该无知地丑孔、狂妄地诋孔。

孔子是人类良知的发扬者、伟大的教育家,所以,应当尊孔。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百家争鸣

中华文化有史可据的第一个灿烂时期,就是春秋战国那几百年,政治上列邦竞存,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兴于春秋,盛于战国,合起来便是周朝的下半场—东周。生于春秋后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年),所目睹耳闻的大动乱、大转型,就是“王纲解纽”。所谓“王纲”,就是王朝的纲纪:西周建政,行封建、立宗法、社会借以维持、人心因而安顿的礼乐文化。所谓“解纽”,就是这种种的纽带组织,崩坏松弛,于是社会动乱不息,人心普遍难安——怎么办?

作为开启诸子时代的第一人,孔子主张:正名辨分,安定秩序,恢复与振扬西周建政的礼乐文化。政治礼文的设计者、示范者,是孔子梦寐敬佩的姬旦—周公。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孔子所属鲁国的始祖。他伐商、东征,制礼作乐,建立和稳定西周王朝,不过,最值得想慕钦崇,还在于克制政治人物必然强烈的权力欲望,而遵守自己所参与订定于是也应当制约于其中的那套秩序规矩。

胜利则骄狂,专权则纵滥,人情大都如此。不过,人性也有高贵难得之处,就是:理智清明以自警自制,宅心仁惠以爱众安民。孔子之敬慕周公在此,《论语》之垂教后世也在此。周公所言所行,见于《尚书》中最可信的《周书》各篇。不论对周国臣民、友邦之君,抑或殷商遗族,周公都反复叮咛,谆谆告诫,总不外申说小周之能代大殷,都是天命与天意之归于有德;如果承命者也失德,照样会重蹈殷亡之覆辙。所以有国者必须勤政爱民、修身立德。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周公辅成王

这种省勉训诫,代表一种新的时代共识,就是:要保持忧患意识,要知道“天命靡常”“有德者居之”,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在周公领导之下,周朝就努力以表现人本人文的礼乐制度,代替前朝所特别看重的—甚至可以说“偏重”的—几乎无日不做的宗教献祭。

殷商敬祀,周人尚文,时代精神是不同的。

“宗法”与“封建”两种制度交织,用亲情、血缘、亲疏、利害为基础,制定辈分、等级种种关系,构成西周建政推行的礼文。一切从个人生命最先的依靠—父母兄弟—开始。《论语》首篇次章记有所谓“孝弟”是“仁之本”,次篇孔子引《尚书》记“孝友”即所以“为政”。这样,由家而国而天下,以天子为永远的、最高的地主、最大的族长,领导王朝万邦,人人各安其位,一切井然有序,加上农业生产发展,于是有周初的“成康之治”和稍后的和平安定之世。

所以,孔子虽是殷人之后,也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说:周以夏商二代为鉴戒,修正、改善、建立了种种文化礼制,于是一切都上轨道,一切都美好!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礼运·大同》

可能不美的是世事与人性。世事常变,而人性不改。人性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道德自觉的一面,更有“见富贵而争先,见掠夺而恐后”—动物的一面。以“宗法”而论:亲情有厚薄,关系有亲疏,为长上者资以服众的才德势位有高下;以“封建”而论:土地有肥瘠,疆域有大小,人民有众寡,基础本来就已难平。天时不定,地利不均,人力的欲望与智愚勤惰不齐,列国以至卿大夫(其实可说是所有人)之间随着生产的发达,贫富强弱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大到礼法制约不来,既定的秩序便不能维持,大侵小、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种种乱象就越来越多了!

《礼记·礼运》篇视为比乱世好得多的“小康”之治,也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本来也是出于自然而保障于法律、视之为当然的“私”;那个时代,又远远未想到由长期血的教训而培育成功的“民主宪政”这个迄今为止最好的想法和办法,又怎能防范、制裁、消弭由另一部分人性而来的、更强烈、更原始的贪求与争夺呢?

到了生存竞争更惨烈的战国时期,儒学自然被视为迂阔,不过有志于仁义根本者仍然诵习不绝,特别是齐鲁之间,继承曾子、子思一系的孟子,以善学孔子为任,声誉最隆,宣扬最切。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荀子:稷下学宫最有名的"校长"

后来,生于赵而卒于楚的荀子反对孟子而另倡性恶、隆礼,特尊仲弓,法家的韩非、李斯,都出其门下。不过荀子仍然宗奉孔子,年寿既长,教化亦广,其影响经秦而入汉,群经传授,渊源都可溯源于荀子。

暴秦焚书禁学,备受迫害的儒生,就在陈涉起事时,带着祭孔的礼器往归,表示拥戴他为文化与人心的正统所归。孔子八世孙孔鲋就任陈涉的博士,并且同死。刘邦破项羽,唯有鲁地因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所以弦歌不辍而坚守,到确知羽死,鲁人才归降。

汉兴,干戈未息,用叔孙通制朝仪,参与的儒生渐渐抬头,不过跟着的文景之世,重黄老虚静无为,与世休息,所以儒者未见大用。跟着是汉武亲政,尊崇儒术,风气于是大改—这时《论语》也就渐有定本了。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汉高祖祀鲁

谁编《论语》?什么时候?确实已无从考定,更不必臆度;总之是孔子某些得意门生的一传再传弟子。他们怀念师教,经过多次收集、讨论,把公认可信可传的宝贵事迹与教训记录下来,化各人心中的个别回忆为天下后世的宝典,这已经是孔子卒后好多年的事了。

《论语》的话题,主要是“天”(天道与命运)、“人”(人性与人生)、“政”(政经与伦理)、“教”(教育与学习)四类。特别是“仁”(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核心)、“礼”(人际交往规范准则)理念的阐扬,“君子”(由“有位治民者”而“有德服众者”)、“小人”(由“平凡卑微者”而“道德低下者”)的分别等等,着意最多。形式上,有孔子话语的单独记录(包括自述和评说古今人物),孔子与门人或者时贤的问答,入门弟子对先师的怀念、评述,以及彼此间的讨论。

最普及而有政教权威的是南宋朱熹《集注》本。这位理学大儒,四十八岁时,萃尽精力,集前人心得,撰《论语集注》十卷,与《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章句集注》。元仁宗时,诏复科举,出题考试即以此为准。明清沿之,七百年来成为士人必读、官民共遵,视作礼教规范。到学风甚至政风改变,自然也受到质疑、修正甚至批判了。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孔子杏坛讲学图

宋明理学重哲思而轻训诂,疏失之处,赖清人缜密的考据补之正之。晚清刘宝楠、恭冕父子先后勉力逾三十年,成《论语正义》,融会汉宋,旁采子史,集清儒之大成,补《集注》之不足,至今仍推为典范之作,不过那时国家民族以至文化危机,又甚于孔子之时了!

晚清政昏世乱,列强交侵,为了救亡图存,学风又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以至孔子都备受抨击,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间乃达巅峰。

其后“孔子学院”遍设世界,虽然重在教习语文,未涉哲理,但至少不再在文化上长城自毁。学风既随政风趋于温和而稍复正常,重刊或新著有关孔子《论语》之作,也纷纷出现。以中国大陆地区而论,得力于传统训诂而出之以简要者,如杨伯峻《译注》;博采西人近现代哲理而间出己见者,如李泽厚之《今读》、李作乾(金纲)之《鼓吹》;以至许多其他有关书刊篇章,都对学术与人心有所裨益。

几十年来,孔子与《论语》平稳地受到近乎冷漠的认识与尊重,其间尊孔知儒的少数学人始终不懈地努力教研,以承先启后。当然,主要的希望与前途,还是看整体的华人自己了!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现代华人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特别是欧风美雨的冲击。西洋文化汇合自“希伯来一神信仰”与“希腊爱智罗马法律精神”,精分析、崇功利、尚商战、贵科研,与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西人一向对《论语》以至整体东方学术,兴趣和了解都很贫弱肤浅。

晚明耶稣会士来华,思想初有交流。十七、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伏尔泰等崇理性而疏宗教,于是推介儒学,不免热情有余而了解不足,兴趣并不持久。大哲康德、黑格尔等更对儒学不知其长而只轻其短。晚清嘉庆、道光间,新教马礼逊东来,精力萃于译经传道,未遑了解儒学真相。

并且中国衰败病弱已显,跟着一败再败,挟工业革命所得的军事、经济优势,几乎就要沦中国为非洲之续,以供其宰割瓜分,连绝大多数传教士在内的西人,都充满种族偏见与文化优越感,谈不上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了解和尊重了!其间只有马礼逊后继者理雅各(J. Legge)用助手而译《四书》《五经》,膺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但终极目标仍在传教。至于非基督教国家,意识形态既异,其评估儒学《论语》、孔子等等,又自不同。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与中国政治局势一改再改,美国首当其冲而资源最足,培养人材、广搜典籍,研究《论语》以至整体汉学的成绩,较之欧陆,又渐有积薪之势了。

中国人对世界文化,固然最好不可无知;对本土传统学术思想的得失优劣,更应先有自知之明,然后他山之石,可以为助。否则随人轻重,彼云亦云,甚至是非颠倒,那就可叹可悲,而不只是可哂可笑了。

(摘自《论语》导读,作者陈耀南,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名家解读《论语》:理解古典与现代中国的嬗变,管窥中西文化之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