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新青年不喜欢读古书?

漂石


这是一个好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文字产生到现在也经过了几千年,留下比较多典籍的是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

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生生不息,从结绳记事,不下万年,有成熟文字算起也有五千年了,古人写的浩如烟海的书籍能留存到今天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是非常宝贵的,闪烁着智慧之光的。

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战乱和自然灾害,无数的古书毁于战火和自然灾难,能够留存至今的都是经典中的精典。比如易经,诸子百家等。

这些古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从古到今,人们都在思考和解决三大关系和两大问题:

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心的关系;

生命来自于哪里?

生命去往于何方?

古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是非常有深邃的,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类几大文明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时期,思考的侧重点不同,对后世影响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同时期,地球上突然诞生了一批智慧超群的人,分别是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印度的释迦摩尼等。冥冥中又很默契地侧重于一个方向深入研究。

中国的诸子百家由于周室衰落,诸候连年征战,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的智者们必须要回答社会治理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并进面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治理体系,从而让古代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在的中国社会治理仍在汲取前人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又都记录在古书典籍之中,这就是古书典籍魅力所在。

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毎个人永恒要面对的问题。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与人共事?古人建立的基本原则仍是应该遵守的原则,比如仁、义、礼、智、信; 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华智者先贤的智慧结晶已经深深烙入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品格。这些都是古书典籍的独特魅力。

在古希腊,各城邦在爱琴爱边生存发展,贸易和航海地需要,希腊先贤借鉴了古埃及文明成果,建立了系统的几何学,数学,并影响了整个欧洲文明,帮助欧洲在近代建立了科学精神,较成功地解决了人与物的关系,使欧洲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引领人类文明进人工业时代。

人类文明是个累积的过程,只有很好地继承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创新。古书是前人智慧的载体,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读古书,是跨越时空与智者先贤的对话,何其妙哉!

现在年轻人为何不喜欢读古书了呢?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不易懂

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书不易读懂,加之古人在竹简上刻个字确实不容易,故惜字如金,读起来相当费劲,再加之历史久远,相关人,事,物早已不在或变更了,不认真研读,还真读不懂,读不懂自然就不想读了,宁愿把时间用在肥皂剧和傻瓜网络小说上。

二、功利心

读古书更多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并不能立杆见影,哪有去做个网红秀无知,秀下限,搔搔首弄弄姿来钱快,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不能直接挣钱的古书谁还去读呢?

三、浮躁心

现在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买张彩票想大奖,买个股票想暴涨,又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即使是垃圾信息,也分散了注意力,扰乱了心智,哪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呢?更别说读不易读懂的古书了。




小哥老王


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年轻人为何不喜欢读古书。

1、受文化层面的影响,古书生僻字汇多,晦涩难懂。

2、感觉读不读古书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不大。

二、古书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读古书的益处。

1、读古书可以了解历史,借鉴古人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后总结出的经验,供我们学习运用。

2、读古书可以立君子之品,明德晓礼,行仁义之事。读古书可以学习古人们,处世的旷达和智慧。

3、读古书可以体会到,撑起华夏历史天空的那种民族气节。

读古书书就像欣赏古陶。古陶与如今的陶瓷工艺相比,它算不上雍容华贵,但它独具一种拙朴的气质美,使人很想亲近它。它浑身散发着一种古韵生香的烟火气,凝聚着一种血乳交融的精神,从而衍生出一种身为华夏儿女的豪情壮志。这便是古书的魅力所在。

【三】我们读古书并非是读死书,并非所有的古书都适合我们读,要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去读,读适合自己,对自己人生有帮助的古书,取其精华,摒弃糟粕。


梅落肩香


古书的魅力

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盗跖,古人名字,跖读音(zhí)。

上面讲述的都是因门户之见不能在一起的男女,私定终身之后决定一起私奔,可是私奔那天,男方到了约会地点等待,女方还没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男的傻乎乎地一直抱着柱子等待,结果最后就被淹死了。

只不过庄子描写下的尾生,淹死的时候还紧紧抱着梁柱,而小新漫画里的胡尾生是抱着一棵大树,一直在等树妖族的月啼暇,直到淹死也没放手,真可谓痴情至死不休。

2.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讲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

我比较喜欢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典故,炎帝的女儿女娃,千百年来化作精卫鸟一直在衔石填海,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沿用前人好的方法,我们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知道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欢迎留言。

3. 诗词从古延续至今,是现代人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我们身心疲惫时诗意的栖居地。

古往今来的励志古诗名句:

4. 古代的人物传记史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冠居“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我们了解远古历史文化很有帮助,且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牢记初心,不忘根本。

《史记》文言文的版本,我也去看了,完全是懵的。字也不认识,拗口的语句更让人有弃书的冲动。

不过后面找到一个文白对照本,见图:

5. 明清小说,元杂剧,唐传奇,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能让现代人间接地了解到古代风俗民情。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至今为止,大家都对书中的人物津津乐道,不仅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深入人心,就连书中不为人知的小配角,都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探讨的对象。

还有荣国府的园林描写,府内布局设计也极尽细致,对我们学习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学的研究者也颇有帮助。

曹雪芹刻画人物有血有肉,像他这样的古代知名优秀作家还有很多,写鬼写妖控诉封思想的蒲松龄,写《三侠五义》的石玉昆,写《窦娥冤》、《单刀会》的关汉卿,实在是数不胜数。

为什么新青年不喜欢读古书?

古书生僻字,繁体字居多,让人望而却步。

文言文的词句晦涩难懂,通篇知乎者也,让人看了立马就想睡觉。

古书中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遥远,和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潮流格格不入。

然而,现在大多数网络小说,基本上是供人闲暇娱乐,昙花一现后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而中国古书中的智慧,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洗尽铅华流传延续下来的,为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想研究古书,却看不懂?漫言阿玥来给你支个招。

1. 找古书的白话译本,而且最好是

文白对照的那种。

2.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查字典,查词典,也可以上网查。

3. 找你身边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朋友,帮你做翻译指导,不过前提你跟人家必须熟,怎么说你也得请人吃一星期的大餐啊。

4.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去报个汉语言自考,或者说汉语言类的研究生,你可以边学边研究,不仅解决你看古书看不懂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档次。

总而言之,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囫囵吞枣,什么书都读。要读好书,活学活用。

比方我现写东西之前都要看书找资料,然后总结利用。因为百度来的从来都不算原创。

除了四大名著,史记之类的,大家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吗?万分感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敬请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