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漢代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層社會追求享樂的風氣也愈演愈烈,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地主階級都以奢靡為榮。他們日日宴飲,歌舞相伴,不但活著時生活奢侈,也將奢靡之風帶到他們的墓葬之中。

漢代厚葬風氣極濃,陪葬俑的盛行是便是這一社會風氣的體現。《鹽鐵論》上說:"生不能致其愛敬, 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慼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著於俗。",所以京師貴戚,郡縣豪家,"死後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這些被用來陪葬的"偶人車馬",便是漢代的陪葬俑。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漢代陪葬陶俑

陪葬俑的類型

漢代的陪葬俑材質以陶為主,也有少量木俑或者石俑,雕和銅鑄,題材以表達社會流行風尚為主,內容多為體現墓主人的身份、 階層、和生活。它由不同身份或角色的俑群體組合或排列而成,再現了墓主人在世時生活中的內容。這些陪葬俑以大膽誇張的動態造型和豐富生 動的面部表情為特色,體現出一種既樸實又浪漫, 既渾厚又輕盈的寫意風格。

這些陪葬俑中,宴樂俑佔據了很大比例。它由宴飲俑和表演俑兩類組成,宴飲俑是以墓主人為代表的享受歌舞 、宴飲的貴族們,表演俑包括伎樂俑 、徘優俑 、舞蹈俑 、雜技俑 、 魔術俑等等,它們共同組成了貴族集團宴飲生活的場面。

這些表演俑動作張揚,形體複雜,擺脫了仿楚地木俑的柱狀大形,能夠根據不同人物角色的典型動作, 進行塑造和把握,將陶的材料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陶俑面部五官和髮髻等細節刻畫方面,控制住人物的大比例關係,使整體符合人形特徵。在它們動態的把握和組織上,進行少量的局部誇張變形;與生動動態無關的細節則以各種形式進行簡化,甚至有些人體關節轉折都被忽略,形體直接連接成整體的弧線。工匠們依照表演者的運動趨勢,對俑的形體進行主觀的組織連接,使得表演俑既古怪又傳神。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表演俑中,手持排簫、壎、竿等樂器、或彈琴唱歌、或擊節等表演的"伎樂俑"數量最多, 在漢墓中,它們通常由多個隊列組成,統一向西跪坐,呈彈琴 、 吹簫 、 擊節等形象。故宮博物院青藏的3三件聽琴陶俑, 左手撫耳, 右手擊節作歌唱狀 , 就是典型的"伎樂俑"。

"徘優俑"也是比較常見的陪葬俑。 "徘優戲"在東漢墓葬的石畫和磚畫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徘優俑"們或跳舞 、或擲劍,或誦徘辭,他們多袒裸上身, 形態誇張 ,臉上帶著明顯的笑意 。長沙博物館收藏的一具"白粉徘優胡俑", 高 12 釐米 , 頭束單髻 , 雙目內凹 , 大鼻高顴, 上身裸露 ,下身穿肥大褲子, 面含微笑,是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詼諧侏 儒形象。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說唱俑

"說唱俑"是東漢陶俑藝術的高峰之作,主要出土於巴蜀地區的漢墓之中。四川新都三河鎮馬家山出土的一具說唱俑,長32釐米,寬20釐米,高48釐米,頭扎巾幘,仰頭張口,笑容滿面,袒胸露乳,肚腹渾圓,體態矮胖。它踞坐一圓墩上,收頸聳肩,左臂帶有瓔珞 臂釧,環抱一扁圓鼓,左腿曲於圓墩上,右腳向前高抬顯露腳掌,一位漢代說書藝人表現時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漢代陶俑的特點

漢代陪葬陶俑無論身份、職業,面部都飽滿柔和,有一種天真純淨而又恬然超越的笑容。這種笑容是來自內心的喜悅與寧靜,使得漢代陶俑整體造型精美又獨具特色葩。

樂山大佛博物館今天還保存著樂山東嶽廟出土的一組樂舞俑,它們包括了舞俑、撫琴俑、擊鼓俑、吹簫俑等。其中舞俑是一位女性造型,高 95.5 釐米,頭戴捲雲冠,穿著寬袍,腰間束帶,胸部隆起,左手提裙,右手上舉,舞巾搭於肩上,正奮力為主人舞蹈。擊鼓俑通高 52.5 釐米,頭戴高帽 ,身著圓領右衽衫,右手舉鼓槌,左手撫鼓,作擊鼓狀,笑逐顏開。吹簫俑通高 57.5 釐 米,雙手持簫豎吹;撫琴俑高 49.5 釐米,膝上放有一琴,正兩眼專注琴絃作彈奏狀。這組人俑神態各異,正陶醉在樂舞中,呈現了漢代貴族歡愉的樂舞場景。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漢代陶俑具有古樸、稚拙的藝術表現力和不拘小節的表現手法,寫意寫實互相結合,獨具特色。舞俑大多身著圓領右衽衫寬袍大袖,右手揮動著長袖身體微微向前傾,熱情洋溢,在音樂中翩翩起舞,彷彿陶醉在歌舞之中。它的面部刻畫生動簡練,服裝線條流暢,人體形態乾脆利落,將舞者舞姿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厚重樸實之感,真實的再現了漢代的審美特點。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能讓人感受到舞者的飽滿熱情和優美舞姿。特別是它們表情柔和輕鬆,以質樸、純真的笑容,展現出內心的平靜安詳,體現了漢代社會安定的輕鬆感與國富民強的自豪感。

漢代陶俑的社會背景

漢代陶俑多出土於四川地區,這裡在漢代樂舞藝術極為發達,是一個"既庶且富,娛樂無疆"的天府之國,樂舞是當時四川地區上層貴族中極為流行的消遣方式。樂舞廣收並蓄、融合了舞蹈、 音樂和雜技,所以又稱"百戲舞",是先秦時期雅樂的的發展。漢代樂舞文化在繼承先秦樂舞文化的基礎上,雅俗共賞,形式多樣,術由封閉的以"祭祀""娛神"為主逐漸向"娛人"轉變。四川樂舞文化受到中原與外域文化的雙重影響,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樂舞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樂器種類較多,民間音樂空前發展,參與人員廣泛。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漢代宮廷宴會中的歌舞

伎樂俑、徘優俑 、 舞蹈俑 、 魔術俑為我們還原了漢代貴族宴飲中的演出場景。漢墓中出土的女舞俑與徘優俑通常都是成對出現的,也由此可見漢代徘優與舞蹈是結伴表演的。漢墓中的陶俑都是面對著墓主人擺放的,最前面是舞蹈、 徘優結伴獻藝 , 周圍加以雜技、魔術表演 , 墓主人和旁邊的賓客一邊飲酒 、 一邊觀看,為我們還原了漢代貴族生活的縮影。

漢代陶俑寫意誇張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政治、、文化傳和審美意識等綜合因素是有緊密聯繫的, 它體現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折射。陶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現, 而不注重客觀對象本身的形體比例結構, 也是中國傳統雕塑的一大特徵。

漢代政治穩定, 經濟繁榮, 人民從容自信, 漢代陶俑藝術也漸形成了雄渾豪放、自由灑脫、氣勢昂揚的審美風格。漢代陶俑在塑造過程中採用了簡練概括的捏、模、刻、劃等多種技法, 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和性格特徵 , 並賦予其 豐滿的"神"與"情 "。陶俑形態捏塑中,工匠們手法如同中國畫手法中的大寫意, 只注重交代大的動態關係, 注重整體氣勢,所以漢代陶俑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的 審美表現形式 , 而是有著與漢代社會和人文內涵相吻合的文化傳承。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這種"以形寫神"的塑造手法,產生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藝術土壤, 重視的意境的創造, 強調抒情達意而把形似放在其次的位置, 形成以"寫意"為主導傾向的藝術創作方式,注重氣韻生動, 講究整體的氣場氛圍, 強調整體風格神韻, 以豐富的暗示力與象徵力創造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神韻十足的藝術形象。

漢代陶俑的藝術性

漢代陶俑是一門千變萬化的視覺語言,是造型藝術外在形式和內在內容兩者的和諧統一, 是 "以形寫神"的靈活運用 。漢代陶俑注重"神似",通過人物的"遺貌取神"和 人物形體誇張手法來實現這種"神似"。四川成都出土的擊鼓說唱俑,身軀粗短, 頭大身小 , 比例失調, 但其藝術形象生動傳神;洛陽出土的雜技俑身穿長袖短衣, 下著肥大喇叭形褲,動作極其誇張。為了表現 雜技的驚險, 這些陶俑有意縮短了雙腿的長度, 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為了追求神韻的塑造, 陶俑面部神情被刻畫得極為細緻, 和身體其他部位刻畫的"虛"產生了明顯的對比。這種注重內心的刻畫, "集中一點深入"塑造的方法 , 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氣韻為虛、形體為實、虛實相應、小中見大"的意念, 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時空觀。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這些生動形象的刻畫, 既不是主觀臆造 , 也不是照抄生活, 而是在深厚的生活基礎上,採用極其大膽誇張的手法對生活中的形象進行歸納與提煉, 創造出來高於生活的陶俑形象。

樂舞百戲俑是具寫實性的隨葬藝術品,從樂舞百戲俑中,反映出漢代樂舞藝術的普及,也從側面映射出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經濟基礎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而陶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也暗示出漢代人們生活富足安康,國家繁榮穩定的社會現實。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強有力的後盾,才足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出現了樂舞藝術甚為普及的社會現象,才能雕刻出大量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樂舞百戲俑。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漢代樂舞、百戲熱潮離不開統治者的推崇與參與。樂舞藝術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重視,是因為樂舞文化作為統治者的一種統治手段,是一種"娛人"為主的、維護階級統治的樂舞文化形態。 漢代宮廷設有樂府,皇宮慶典、祭祀或宴請時,都少不了樂舞百戲表演;民間樂舞亦在這種統治者的推崇之下盛行,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歌善舞。

綜述

漢代是一個開明、開放的封建朝代,樂舞藝術在繼承前秦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民間的樂舞文化精華,以民間俗樂為靈魂的樂舞也獲得國家的認可,與多民族多地區的藝 術進行碰撞與融合,形成雅俗共融、內容豐富的漢代特色樂舞文化。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樂舞百戲俑作為印證漢代樂舞文化的歷史文物資料,傳達出的歷史信息與史料文獻相互印證,彌補了文史資料中的不足。作為喪葬隨葬品,它具有樸實大氣的表現手法,是一種純樸的寫實性陶製藝術,其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繁榮的經濟、百姓豐富多彩的樂舞文化生活,還原 當時的社會狀態,既是我國古典雕塑珍品之 一,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