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真正会说话的人,简单聊两句,对方就秒懂了

文/枫少

去年年底,和朋友去北京玩,在去南锣鼓巷的途中,我们不小心绕到胡同里了,而且还是死胡同。

原路返回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位当地的大叔,我们问他怎么走,那位大叔告诉我们往南多少米出去,再往西走多少米,东西南北各种接力走。

当时,我的脑中瞬间浮现出一幅“贪吃蛇走迷宫”的画面,绕来绕去,瞬间就被绕晕了。

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用“方位语言”来找路,确实有些困难,客气地表示感谢之后,我们只能跟着地图导航,继续摸索。

在工作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人都习惯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没有考虑对方倾听的感受,很容易造成“沟通困难”的局面,让对方觉得你“不说人话”。

长期用这种方式去沟通,不仅会伤害人脉关系,还会错失很多机会,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 。

类比思维:真正会说话的人,简单聊两句,对方就秒懂了

一、知识的诅咒。

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教授曾发起一个实验。

她把实验的参与者分成“敲击者”和“倾听者”两组,敲击者需要戴上耳机,一边听着在美国耳熟能详的歌曲,一边根据旋律在桌子上拍打节奏,然后,让倾听者来猜这首歌的名字。

测试了120首曲子之后,倾听者只猜出了3首,正确率不到2.5%。

伊丽莎白·牛顿教授让敲击者预测倾听者猜对的概率,大部分的敲击者给出的回应是:

“这还不简单?正确率起码50%。”

他们认为这样的游戏很简单,但是,他们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为什么敲击者会觉得倾听者可以根据节奏猜出音乐?他们的这种自信源自哪里呢?

其实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在敲打节奏的时候,他可以听到自己脑子里的歌曲,但是,他却无法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反而会认为那些分离的、凌乱的拍打声,和他们听到的歌曲差不多。

当伊丽莎白教授向敲击者公布真实的实验数据之后,大部分敲击者都不相信,反而还提出质疑:

“他们怎么会这么蠢?连这种简单的歌曲都猜不对?”

这个现象就叫做“知识的诅咒”。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敲击者”这个角色,他们常常会被自己知道的歌名、节奏给限制住了,误认为对方也能懂。

如果无法破除这种诅咒,你自己讲的再卖力、再起劲,对方也会听的一头雾水。你觉得他们理解能力差,同样的,他们也会觉得你不说人话,故作高深。

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沟通。

类比思维:真正会说话的人,简单聊两句,对方就秒懂了

二、如何打破这种诅咒?

那么,怎么破除这种诅咒呢?

慧言帮创始人--寺昆老师在《言值》一书中分享过一个思维,叫:“类比思维”。

他在书中用自己的一个经历,讲明了“类比思维”的运用:

“写书是一件“烧脑”的事情,这本书才写到第二章,我的脱发越来越严重,感觉像一棵蒲公英,风一吹就纷纷脱落。”

这个自嘲的段子就用了“类比思维”。

类比就是用“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达到秒懂的效果。

比如说,上述提到的这个段子,寺昆老师想让读者知道写一本书有多烧脑,于是,提出了“脱发”的概念,他觉得这还不够。

于是,用“被风吹落的蒲公英”来形容自己写书时“脱发”的状态,一下子就让读者知道写一本书,到底有多烧脑了。

这就是运用“类比思维”的好处:

让对方“秒懂”你。

“类比思维”还可以用来说服或启发对方,用一种全新的体验,刺激或引导对方去思考。

比如说,下面这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

老禅师知道后,还是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在倒水时,杯子已经倒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个人觉得非常不解,于是就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听了之后说道:“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反正已经装不下了。”

听了这话,这个人瞬间懂了老禅师想表达的意思,于是羞愧地低下头,开始改变态度,虚心地向老禅师请教。

在这个故事中,老禅师就巧妙地利用了“类比思维”,用“倒满水的杯子”讽刺来访者傲慢无礼的态度,提醒对方不要骄傲自满,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学会“类比思维”,可以帮你打破“知识的诅咒”。

类比思维:真正会说话的人,简单聊两句,对方就秒懂了

三、3步用好“类比思维”。

既然“类比思维”这么重要,那我们该怎么用呢?

寺昆老师在《言值》 一书中也分享了3个技巧:

1、留心发现、及时记录灵感。

关于“类比”的灵感并不难找,它就散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到的就是及时记录。

比如说,你和朋友出去逛街,心情本来非常好,结果,在转角的咖啡店刚好听到一首歌,瞬间勾起了你的伤心事,你就可以把这种感觉记录下来。这种感觉是一种非常大众的“经验素材”,用它来解释一些感觉,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的一些特征、鼻子闻到的一些味道、耳朵听到的一些声音、嘴巴尝到的一些味道、手触摸到的一些感觉,都是灵感的来源。

只有留心发现、及时记录这些突然出现的灵感,你在做“类比”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对方理解,也会更有说服力。

这个方法听着简单,但却需要不断训练,才能提高你的敏锐度,不会错失灵感。

2、探索事物间的相似点。

这个方法很好理解,就是要了解“类比”三要素: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想要用好类比思维,还需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比如说,把“灵感”比喻成“露珠”,那它们就存在一个相似点,就是“稍纵即逝”。

再比如,把“极其脆弱、敏感的心理状态”比喻成“泡沫”,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易破”。

所以,一定要多去探索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才能成功地用好类比思维。

3、引导对方用类比思维思考问题。

你在和领导或同事沟通的时候,是否也有遇到过对方无法理清思路、难以表述的时候?

寺昆老师在和一位女职员沟通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时那位女职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觉得自己难以胜任。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目前的状态。

于是,寺昆老师就用“类比思维”引导她讲出了困惑。

他问那位女职员,如果把她现在的状态比做办公室里的某个物品,最像什么?

那位女职员的目光开始在办公室里搜索了起来,最后定在寺昆老师桌上的一个充电宝。

她说她自己就像一块没了电量的充电宝,想为项目持续输出自己的能量,但是储电量却远远不够。

明白了她的想法后,寺昆老师又开始引导她去思考,会选择用什么方式为自己充电?

很快,这位女职员就开始去思考、并讲出自己可以提升能力的渠道了。

这就是引导对方运用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

这个技巧是为了帮助对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想要用好类比思维,一定要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灵感,多去探索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同时,还要学会引导对方用“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


类比思维:真正会说话的人,简单聊两句,对方就秒懂了

精华总结:

本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三个知识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个叫“知识的诅咒”。我们需要打破这种诅咒,不要用对方很难理解的语言去沟通,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不说人话”。

第二个叫“类比思维”。这个思维是打破“知识诅咒”的一把利器,用好这个思维,不仅可以让对方秒懂你的意思,还能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第三个是用好“类比思维”的3个小技巧:

① 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灵感。

② 多去探索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 引导对方用“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收藏!

- END -

我是枫少,今日头条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90后荐书达人,关注我,让知识成为你最大的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