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抗瘧藥受熱捧,專家:或致瘧原蟲耐藥性增強應加強監測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擴散,新冠肺炎患者也可能患有瘧疾。若大規模使用抗瘧疾藥物氯喹,可能造成瘧原蟲耐藥性增加,影響未來的瘧疾防治。

4月26日,在由中華預防醫學會醫學寄生蟲分會和全球衛生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2020年“全國瘧疾日”主題網絡研討會上,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高琪在回答南都記者此前提交的問題時,表達了這一觀點。

新冠疫情下抗瘧藥受熱捧,專家:或致瘧原蟲耐藥性增強應加強監測

近段時間,因表現出對新冠肺炎的潛在療效,兩款老藥磷酸氯喹和硫酸羥氯喹受到關注,甚至在部分地區引發搶購。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納入了磷酸氯喹。

據瞭解,磷酸氯喹和硫酸羥氯喹均以“氯喹”為基質,作用機制相似,可用於抗瘧原蟲,也有一定抗自身免疫效果。在臨床上,磷酸氯喹更多用於治療瘧疾,硫酸羥氯喹更多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國際上對使用氯喹類藥物治療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存在一定爭議。4月22日,諾華製藥註冊了羥氯喹的臨床試驗,希望通過對444名患者的隨機、雙盲、多中心研究進一步明確其效果。

高琪介紹,氯喹和羥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時主要有兩項作用:抗病毒和抗炎症因子風暴。炎症因子風暴主要表現為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過度反應,在殺死病毒同時也破壞自身細胞。

通常來說,新冠肺炎患者早中晚期情況不一,抗病毒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早期患者,抗炎症因子風暴作用則主要用於治療晚期患者。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兩種藥什麼時候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高琪認為,開展氯喹類藥物的臨床研究時,需要進一步明確患者病程、作用機理等。“不能簡單說能用,或許不同人、不同階段效果完全不一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另一引起關注的是氯喹類藥物使用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高琪認為,氯喹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首先與使用劑量和使用療程有關,增加劑量和療程後不良反應可能增加,但相關症狀一般會在停藥後消除。在此前,中國的診療方案也曾調整磷酸氯喹用量,由不超過10日降至7日,並下調部分患者的服用劑量。

同時,氯喹類藥物也展現出對患者心臟的影響,過量服用可能引發竇房結抑制,心律失常而致死。

在巴西進行的一項小型2期臨床試驗中,有11名患者不幸死於心律失常或心肌損傷。研究表明,大劑量氯喹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是危險的,尤其與抗生素阿奇黴素或其他藥物聯用時。目前該試驗已被叫停。

高琪表示,氯喹類藥物對老年人和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可能有更大影響,而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有不少老年人,臨床使用時要高度重視。

高琪也提醒氯喹類藥物的積蓄毒性作用,這目前被外界關注較少。據介紹,氯喹類藥物半衰期較長,可能產生針對視神經、視網膜的毒性。積蓄毒性作用通常在用藥初期不會顯現,但會隨著療程、劑量增加而累積,等到出現症狀時已經很難逆轉。

“積蓄毒性作用應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其他不良反應都是可以預見的,這個是不可以預見的。”高琪強調。

由於氯喹類藥物在近期受到熱捧,目前原料藥的國際市場需求及價格均大漲。談及臨床供應,高琪認為,由於氯喹類藥物相對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疫情也極大刺激了市場需求,相信廠家有能力也有意願生產,很快就能增加供應,滿足市場需求。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非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感染超28000人。同時,非洲也是瘧疾高流行區,如果新冠病毒進一步在非洲擴散,不排除很多新冠肺炎患者也合併患有瘧疾。

高琪強調,這種情況下,如果大規模使用氯喹類藥物治療,有可能造成瘧原蟲耐藥性增加,影響未來的瘧疾防治。

他表示,中國對境外輸入的除惡性瘧以外的瘧疾病例(間日瘧、卵型瘧和三日瘧)的治療也是以氯喹為主。如果由於境外新冠疫情造成耐藥性增加,中國也需要加強監測,若發現耐藥性,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用其他藥物如青蒿素複方藥物進行治療。

據瞭解,2017年以來,中國已連續3年實現本地瘧疾病例零報告,但每年有近3000例境外輸入瘧疾病例,防控壓力有增無減。

南都記者 宋承翰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