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导语:要问中国目前最繁忙的交通线路是哪一条,无疑是京沪高铁。京沪高铁连接着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但你知道吗,这种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格局是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

提起安史之乱,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藩镇割据的罪魁祸首,地方诸侯开始不在听从朝廷的命令。但安史之乱也迫使唐朝开始加速对政局的重构,以满足自身经济政治的需要。安史之乱前期,唐朝的经济中心在华北,政治中心在关中,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政治中心仍然在关中,经济中心却变成了江淮地区,也就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从唐初时期的东西格局转变为南北格局。而随着之后历朝历代的对南北格局逐渐优化,形成了今天政治格局在北京,经济格局在长江地区的局面。

一、安史之乱前的政治经济格局是东西格局

①安史之乱前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为东西格局

唐朝建国之初,以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因为唐朝源于北魏时期的关陇集团。而当时的经济中心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号称千里沃野,当年秦国就是从这里起家,最后统一了天下。但经历多年的战乱和过度开发,关中平原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因此需要从华北平原向关中运送粮食。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关中平原是得天独厚的粮仓

唐朝发家于关中地区,因此需要把政治中心放在长安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经济中心位于华北地区,需要华北地区的赋税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因此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就是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的缩影,可以说此时的格局是东西格局。

②隋唐以来,历代帝王都在极力维持着东西格局的平衡

隋唐以来,关中地区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经济需要,但是政治地位又极为重要。因此如何维持这种东西格局已经成为了历代帝王的心病。历代帝王都在不断的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 隋文帝时期,为了便于粮食的运输,杨坚下令就修建了广通渠来连通关中地区和华北平原,这样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粮食压力。
  • 隋炀帝继位后,身在华北平原的杨凉便起兵造反。这件事给了隋炀帝很大的触动,让其明白了关中地区的长安距离华北平原太远,不利于华北地区的稳定。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以震慑华北地区。
  • 唐朝建国后,李渊定都长安。虽然长安有着险峻的地理优势,利于与天下群雄。但在关中地区收成不好时,往往需要带着文武百官前往洛阳,以解决粮食问题。
  • 武则天即位后,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命名为“神都”。武则天退位后,唐朝统治者又再次迁回了长安。

我们可以看到在隋唐时期,国都基本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反复迁移,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了脱节的情况。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矛盾,不得不随着事态的发展,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选择。

③江淮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东西格局的主要因素

在关中地区的政治和华北地区的经济相互矛盾时,南方经济正在安定的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开始影响华北平原的经济地位。

  •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开流入南方,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隋朝建立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往南通到余杭,这样一方面方便运送军队以防止南方的叛乱,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的洛阳。
  • 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狄仁杰就曾经对武则天说:现在华北平原多年战乱,巴蜀汉中地区也有百姓流亡,江南的赋税又很重,这就可以看出南方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财政来源。
  • 唐玄宗天宝十年,李华的《安阳县令厅壁记》中还记载着“以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意思是说,河北地区征收上来的赋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隋朝大运河

从上面可以看到,江淮地区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在安史之乱前期,全国的经济中心仍然在华北平原,政治中心在长安。可以说此时的地缘格局仍然还是东西格局。

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重构政治格局,逐渐转变为南北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政治格局进行了重构,开始采用放弃华北,确保江淮的策略,使得江淮经济得到了发展,开始奠定了北方政治、南方经济的格局。

①南北格局的逐渐形成得益于张巡的死守雎阳

安史之乱的本质是藩镇造反。唐朝中期,唐玄宗为了扩张和稳定边境安全,在边境开始设置藩镇以抵抗外来入侵。而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就是当时的藩镇安禄山。而战争一开始,唐朝军队一败再败,国都长安也被攻陷,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四川。

而如果提起安史之乱中功劳最大的唐朝将领的话,很多人会认为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

却有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使唐朝转败为胜,他就是张巡。

安史之乱后,作为爆发地的华北地区已经无法为唐王朝提供后勤,因此需要江淮地区来为平叛大军提供后勤保障。而张巡镇守的雎阳则就位于大运河之上,连接着江南到长安洛阳的粮道。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张巡血战雎阳

张巡在雎阳的死守让江淮地区的经济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而经济繁荣的华北平原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之后的唐朝政府开始逐渐依靠南方的江淮地区来提供军需,至此中国地缘政治格局开始逐渐由关中—华北的东西格局向关中—江淮转变。

②安史之乱后华北平原逐渐失去唐王朝的控制

唐朝收复长安和洛阳后,叛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相反经过战争洗礼的唐军却逐渐的发展起来,而依靠大运河的运输,南方的物资钱粮源源不断的供应着唐朝军队。经过八年的战乱,叛军纷纷投降,安史之乱就此平息。

但如何处理有功的将领和投降的叛军则是摆在唐朝君主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对于投降的叛军最主要便是田承嗣、李怀仙和李宝臣。削弱他们的兵力有可能会再次引发兵变;但迁到内地又怕半路再次造反。因此,唐朝决定就地安置,封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封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又封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让他们管理华北地区。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主要在华北地区

虽然三镇名义上回到了唐朝的管辖下,但河北三镇却往往不服从中央的管辖,不向朝廷缴纳税款,使得唐朝对河北三镇开始逐渐失去控制,这也就导致了华北平原逐渐失去经济地位。

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控住制江淮地区经济

安史之乱虽然历经了八年之久,但是由于张巡的死守雎阳,因此对江南的影响很小。基于河北三镇的过于独立,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不得不依靠江淮地区。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权德舆

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后期,国家的正常运转以经开始依靠东南的江淮地区。要想控制好江淮,就必须严格控制淮西。因为淮西是控制着大运河通往洛阳和长安的必经之路。因此,江淮的安稳是唐朝后期最主要关注的问题。

牢牢将江淮地区控制的唐王朝在唐宪宗李纯时期甚至能够暂时的解决河北三镇,使得唐朝再次获得了统一。而此时的江淮已经替代华北平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经过唐王朝对江淮经济的有效控制,在放弃河北,确保江淮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此时的政治经济格局已经逐渐的由唐朝早期的东西格局转变为南北格局。

安史之乱后历朝后世南北格局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政治经济格局进行了重构,奠定了北方政治、南方经济的格局。这种格局被后世继承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不同于唐朝的是现在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长安,而是北京;经济中心也不在是江淮而变成了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那么现在的经济政治格局又是如何由关中—江淮地区逐渐演变为北京—长江地区的呢?

①经济格局的不断南移

为了便于对江淮地区的控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通常会对江淮地区的节度使每两三年便调换一次,这样就减少了佣兵自重的发生。凡事有利亦有弊,频繁的调换节度使使得江淮地区的军事力量开始逐渐薄弱。

随着江淮经济的发展,一股新兴的势力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地方上占有大量土地,还经营着商业活动,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类似于《水浒传》中的祝家庄,曾头市等。这种团体可以称之为新型的“地主”。

这些“地主”往往要交付着大量的赋税,久而久之就会对朝庭不满,当这种不满达到一定值,就会引发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入江淮时,就获得了当地地主的支持,而江淮地区也没能从战火中幸免。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安史之乱使江淮免于战乱,黄巢起义破坏了江淮的经济

到了五代时期,江淮地区开始了长期混战,而江南却相对安定,于是经济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北宋建都开封,便是为了依靠运河快速的运输江南的粮草物资。南宋建都临安后,吸引力了大批的北方百姓前往南方,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此以后,江南便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②政治格局的不断北移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开始由攻势转为守势。五代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失去了地理屏障,宋朝对北方民族长期处于守势。而由契丹建立的辽国实行了一种近似“一国两制”的制度,通过契丹法律管理契丹,由汉人法律治理燕云地区,这一制度将中国由一个局限在农耕地区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兼有农田和草原的多元性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定都中原就已经无法兼顾草原的统治。

女真人建立金朝后,不仅要统治女真部族,还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于是将国都定在了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北京是农田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从北京往南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北京往北是游牧民族的广阔草原。

到了元朝,为了确保南方物资运往北京,更是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改造。使得原本要经过洛阳的大运河可以直接到达北京。京杭大运河的改造使得可以从北京直接南下到达杭州,比隋朝时期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从此以后,政治中心在北京的政治格局便形成了。

安史之乱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

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对比

总结

安史之乱加速了唐王朝对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这种转变经过后世王朝不断的进行完善,使我国逐渐从关中地区—华北平原的东西格局转移到北京—长江三角洲的南北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