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

精彩導讀


管清友: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


今天的主題是《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想從幾個方面和大家一塊探討。既探討短期的問題,資產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拉長時間週期,去探討一下可能對整個世界的長期影響。


新冠疫情是一個超級衝擊,學界、資本市場、政策諮詢界,一開始很多人低估了這次疫情的衝擊。直到3月中下旬,疫情對於世界的影響、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愈發明朗。


以下內容節選自直播實錄: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

1、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和衝擊?

2、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雙重衝擊

3、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

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和衝擊?


第一種,一切如常,迴歸到疫情以前的世界。可能不同國家之間有一些博弈,有一些摩擦,我覺得是很正常的。但是整個全球化共享繁榮的狀態,“和平與發展”大的主題沒有什麼變化,一切如常。這種情景當然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情景。但是一定會發生嗎?確實未必。


第二種,整個全球化終結。在所謂的愈演愈烈逆全球化驅使下,全球化終結,大國之間的摩擦、矛盾加劇了,甚至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所謂從冷戰到熱戰的狀態。


第三種,更為嚴重,國家之間的矛盾增多了。不但沒有實現有效的國際合作,提供全球性的公共產品,而且國家之間的紛爭加劇了。熱戰的頻率、可能性、概率增加了。這當然更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一種情景。


我們不妨從這種糾結於當今的思考方式當中跳出來,稍微拉長週期看一下。這個世界是否會從原來的全球化狀態逐漸走向區域化、半球化狀態?


1991年到2016年,全球化的狀態也是逐漸從形成、發展到高峰,到慢慢沒落,到開始逆全球化這樣一個階段。


16年以後,我們是不是可以視為全球化的另外一種狀態,或者說整個世界在走向另外一個形態。


如果是按照這種情況去發生,那麼它一定意味著整個世界貿易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現在看起來,新冠疫情對整個世界格局大的影響可能正在顯現。


過去經常講的一句話,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找答案。我不敢說我能尋找到答案,至少我想到一種可能的情景或者一種猜想,去預判所謂的未來。當這種趨勢發生的時候,它一定是非常緩慢的,同時因為大國之間板塊的移動,甚至撕裂,一定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


比如說從經濟金融層面,它一定會對金融市場形成衝擊。在地緣政治層面,大國之間這種板塊的移動,一定會影響到周邊或者利益相關的這些國家或者經濟體。整個世界處在一個鉅變當中,新冠疫情加速了這種鉅變。


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雙重衝擊


整個石油價格戰從開始,到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到石油價格暴跌,再到幾次OPEC會議召開,之後達成的減產協議。能不能發生作用呢?現在需要觀察。我只能告訴大家,根據過往的經驗,低油價週期往往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它不是一天兩天能結束的,也不是幾個產油國減產就能重新把這個油價週期扭轉。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低油價週期發生在1985年到2003年,接近20年的時間。在這當中發生了什麼?蘇聯解體。只能說由於油價週期從高位均衡進入到低位均衡這種狀態,低油價對於當時蘇聯的財政幾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低油價週期裡面會伴隨著很多重大的國際經濟、軍事、政治事件。


而這次的油價週期,即便是減產,恐怕也難很快的走出。因為價格戰的起因是上一次OPEC會議沒有達成減產協議。為什麼會沒達成減產協議呢?這裡面原因很多,但是有一條,整個全球石油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什麼變化呢?美國已經實現了能源獨立。美國最近十幾年以來頁岩氣革命解決了兩項關鍵技術,第一個技術叫水平井技術,就是水平打井;第二個技術叫分段壓裂技術,它可以提高產量,同時降低油氣田的資本開支,降低成本。這就導致整體它的產量增加,成本下降,非常規油氣資源產量突然上升。所以石油界稱這種現象叫供給衝擊,因為有供給衝擊,總體上油價就很難上去。什麼叫供給衝擊?供給突然增加了,這不是OPEC可以控制住的。


這次價格戰處於整個全球經濟即將步入衰退的時期。中國經濟在下行,美國經濟在疫情之前表現還可以,但是疫情之後美國的失業大大超過了大蕭條時期。所以經濟差,油價不可能高。這個時候產油國必然要去搶佔市場份額。當以沙特為代表的OPEC產油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減產時,它們的市場份額被美國的企業搶走了。他們發現只有OPEC組織和俄羅斯減產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維持和減產是沒有用的。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沙特或者俄羅斯從國家層面來講,對它的石油公司有足夠的影響力。因為它們的石油公司主要是以國家石油公司存在的。但是美國政府沒法影響它這些公司,它不是國家石油公司,而是股份制公司,美國政府沒法要求它的公司加入到減產裡面。這就造成了減產很大的一個問題。美國如果不加入進來,這個減產似乎意義不大,除非你減產特別多。所以這次OPEC會議達成了一個協議,能否實現真的還需要觀察,這也是這兩天國際油價繼續暴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石油市場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我把它作為我們第二個問題來說,因為它直接衝擊金融市場。我們講它有兩條線影響整個金融市場。


一是直接影響,石油公司預期收入、利潤下降,它的股票會下降,它質押的股票融的資馬上面臨債券違約的問題。而且石油公司發的這些債券大部分是高收益債,就是我們說的垃圾債。同時石油期貨市場價格馬上會出現劇烈的波動,就像打價格戰的當天,很多多投馬上爆倉,很多石油基金淨值大幅縮水,我們國內也有公募基金在海外所謂的石油基金、油氣基金,這次受到的打擊也是比較大的。這是直接影響。


二是間接影響,它不但會影響到整個石油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它還會影響到新能源。所有形式的新能源,電池、新能源車,因為油價很低,大家用化石燃料就可以,不需要再去申請補貼,去買這麼貴的新能源車。新能源車到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原來的燃油汽車去競爭。儘管我們說從汽車行業本身來講,汽車未來的智能化、電子化、信息化肯定是一個方向,所以汽車基礎能源肯定要變。但是就短期之內,能源價格相對這種價格關係,對於大家買什麼車,用什麼車,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是我們說間接的影響。


低油價對整個頁岩油氣的開發,對於新能源都會產生一系列相對比較長遠的影響,很多公司可能支撐不下去了。所以油價在未來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導致整個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系統又進一步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而石油價格戰這個事兒是不可控的,疫情可能通過科學家的努力,至少我們大概知道能控制住,但是石油價格戰確實很難說。


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們自己算過,只是春節期間,直接的經濟損失應該是在3萬億左右。大家從微觀層面、產業層面、宏觀層面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這裡面我就總結兩條,一是不能低估疫情對於中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衝擊;二是不能高估中國出臺寬鬆宏觀政策的力度。


這裡面有幾個理由。


第一,中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還是正利率。我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2.6左右,美國已經接近零利率。他們的政策空間在原來常規的貨幣政策空間是沒有的,所以美國美聯儲這次對於金融市場的救助叫無上限的救助,中國現在還不需要這樣,也不能夠這樣,因為中美兩國貨幣創造機制、貨幣傳導機制都是不一樣的。


第二,我們在過去10年裡面,經歷過三輪大寬鬆。一是09年4萬億,二是12年保7.5,三是14年準備保7。09、12、14三輪大寬鬆,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問題。我們看到從2017年以後,開始強調金融去槓桿、金融強監管、金融整頓。站到今天這樣一個時點,你回過頭來看2017年以來整個金融強監管、金融整頓是不是對的呢?完全正確。為什麼呢?基本上我們通過降槓桿,通過點爆的形式,引爆一些具體的風險,然後去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


你可以想象,如果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的狀態是2016年底、2017年初的那種經濟狀態,那種資產泡沫的狀態,今天中國的宏觀政策空間將十分狹窄,我們的金融風險會無限加劇。但是這個過程的代價也是極其巨大的。很多產品出問題,很多機構出問題,很多所謂的企業創始人跑路,很多機構被接管,很多債務違約。如果沒有這次,可能是一次全局性的風險。這是我們自己看到的教訓。


四是我們還有一些國際教訓,我多次提到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研究過日本。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重大宏觀政策失誤。日本為什麼出現問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有一個共識,日本當時確實出現了比較大的宏觀政策失誤。而這種失誤既有被動式的,沒辦法的,也有主動的。這個給我們提供了很大參照樣板或者教訓,你是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


如果說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本幣升值壓力過大,或者經濟下行壓力過大,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過度寬鬆,極容易引發劇烈的資產泡沫。資產泡沫必然會破,可能會非常快的起來,非常快的破掉。而我們知道,這個資產泡沫破裂的過程也是極其慘烈的。如果你對這個沒有感覺,你可以想象2015年股災過去也就不到5年時間。很多人應該說記憶猶新,股災發生的原因很多,今天不再具體探討,過去幾年都探討過很多次。但有一點,資產泡沫如果再起來的話,就不是5100多點的股市下跌,可能是15000點,你覺得哪個風險更大呢?


今天我們看到中國貨幣當局、宏觀管理當局對於宏觀政策這次實施是相當剋制、相當謹慎,這點我表示完全贊同。而且我一直提倡,這一輪的所謂干預政策,經濟刺激是第二位的,企業疏困和民生救助是第一位的。因為這次我們看到疫情對於整個經濟的衝擊特點和以往我們遇到的金融危機並不相同。


金融危機是什麼?金融產品出了問題,進而影響到整個機構,整個機構影響到跟這個機構之間的利益相關方的槓桿、資金,它的合同等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到銀行的信用,再就是影響到實體經濟。而這輪疫情的衝擊,首先衝擊的是實體經濟,衝擊的是經濟基本面,改變了經濟運行的外部條件、外部環境,同時也衝擊了金融市場。這時候如果你只是靠寬鬆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那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說沒有讓大家看到希望,那麼純粹注入流動性只是一個泡沫,不創造財富。


人們總願意生活在所謂貨幣幻覺和財富幻覺當中,因為寬鬆就有錢賺,就能轉得動,很多人就有所謂賺錢的動力、機制。很多人也能夠在寬鬆的環境當中發現各種商業機會、投資機會,人們天然是偏愛寬鬆的。但問題在於我們過去這12年裡面,這三輪寬鬆總體效果好嗎?我覺得至少一分為二去看。


這次疫情,中國並沒有走老路。為什麼還是主要通過IMF這樣的公開市場操作去降低中央銀行給機構之間的利率呢?因為大家知道,在貨幣傳導機制裡面,首先中央機構給金融機構,銀行也好,其他非銀行機構也好,然後這些機構再給到企業。


道理上來講,中央銀行給你降低利率,你金融機構相應也應該降低利率給實體經濟這些企業,但不是這樣的。我們在14年以後就發現了這種情況,他們覺得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低,不願意放,還不如做一個同業業務,做點通道業務,這樣就形成所謂的金融空轉,這個金融資源流動性沒有真正服務實體。


所以我一直主張直接降低貸款利率。這不是為了所謂刺激資產,所謂的房地產,是真正的降低這些企業的融資成本。由於疫情的衝擊,對很多企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你現在給它成本很低的貸款,它都不一定願意要。


這次中國宏觀政策確實應該把企業疏困和民生救助放在第一位。關於民生的,是不是發消費券,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很多,如果統一的組織這樣的事情恐怕很難,但是鼓勵各個省、各個市、各個縣嘗試這種辦法,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很多人建議所謂發行1萬億的特別國債,我覺得可以,但是這個特別國債要用在民生和中小企業的疏困上。


如果能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有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能夠活下去,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微觀細胞就能夠得到更多的保留。我們經濟復甦的速度、力度肯定會更快、更大。我們不用否認說中國這次在全球經濟當中復甦肯定是最快的,肯定控制疫情也是最快的。儘管我們現在還面臨輸入性的疫情壓力,所以從宏觀政策角度來講,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從資本市場角度觀察,不能高估它的寬鬆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