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給率只有七成左右 中國人需要擔心乳製品安全嗎?

  對於家住北京東城區的楊怡來說,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僅意味著需要採購各類防疫物資,還意味著家中三歲多小朋友的奶粉供應安全需要加強考慮。

自給率只有七成左右 中國人需要擔心乳製品安全嗎?

  2019年相關法規實施後,以往的國外品牌奶粉的穩定代購渠道變得越來越少。隨著孩子轉入主副食為主輔助喝三段奶粉的階段,她順勢換成了國產某品牌。而在近日看了朋友轉發的一則相關部委發佈的新聞後,為防萬一,她又在某購物網站上新訂了幾罐奶粉送到家。

  這則新聞的主題,與“嬰幼兒配方乳粉原輔料供應保障”有關,其中提到: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對中國嬰配乳粉原輔料的生產和進口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脫鹽乳清粉、乳清蛋白粉、乳糖、乳鐵蛋白等中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原輔料,當前供應鏈存在一定風險。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飲食結構中乳製品的攝入量正在加速提升。按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10月14日發佈《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牛奶的人均佔有量分別為22.1公斤,比1996年增加17公斤,增長333.3%。居民人均直接消費口糧減少,動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糧食食物消費增加,食物更加多樣,飲食更加健康。

  隨之而來的,則是除大豆等相關油料作物需淨進口之外,包括嬰兒乳粉原輔料在內的各類乳製品,也是中國淨進口的主要農產品。按照艾格農業諮詢公司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時,中國生鮮乳產量3200萬噸,進口乳製品摺合生鮮乳約1400多萬噸,乳製品對外依存度為30%左右。如果把進口乳製品全部按生鮮乳來計算,進口乳製品約佔整個生鮮乳市場份額的33%左右。

  作為普通消費者,上述這一系列數字意味著什麼?新冠肺炎疫情又正在給中國乳製品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國產奶如何提質增量?

  按照國際上主流的劃分方法,乳製品可分為液態奶與固態奶製品,大類當中包括了各式各樣密切相關的產品,比如酸奶、乳清粉、黃油、奶酪等,也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但無論是對於行業分類還是消費者日常購買來說,能提供大量蛋白質與微量元素的牛奶及其相關製品,是乳製品的絕對主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隨著超高溫瞬時滅菌技術和無菌包裝技術的引進與吸收,盒裝牛奶的無冷鏈保質期延長,開啟了中國乳製品行業以常溫包裝牛奶為主的快速發展新階段,中國也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國之一。

  但受制於地少人多的資源條件所限,加之奶源建設起步較遲,中國的乳製品行業曾一度呈現出“下游加工能力及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上游奶源發展仍為發展中國家水平”的尷尬落差。直至2008年時引發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不僅如此,中國的乳製品產銷還常年存在著地理和季節性不均衡的矛盾。北方4省(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和河北)牛奶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加起來還不到總人口的12%;東南沿海12省人口占總人口的52%,但牛奶產量不到總產量的20%。

  更棘手的問題在於:以成本計算,中國乳製品的奶源並不具備優勢。雖然中國的乳業企業近年來不斷積極佈局上游,這使得中國奶牛養殖業的工業化、上下游一體化等方面的水平不斷提升,但解決的核心問題主要仍是保證質量安全及供應的穩定。受制於規模化程度、苜蓿等飼料及奶牛需進口等一系列因素,難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去大洋洲幾個產奶國家看一下,就明白我們的核心難題在哪裡:人家的牛在草場上自由吃草,地是牧場自有的,草基本不用花錢,奶牛覺得漲了會主動去找機器擠奶。相比之下,中國養牛要考慮環保等因素只有部分地區能夠圈養,土地成本不得不算;苜蓿、豆類飼料也是每一份都要花錢。”國內某乳企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解析。

  正因國內優質苜蓿等飼草料供應有限,中國的大型奶牛養殖場需要依賴進口苜蓿和大豆(作為精飼料的關鍵成分)。環境和食品安全法規以及不斷上漲的人工價格,也增加了相關生產成本。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這一系列問題在國內很多奶牛養殖地區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著。

自給率只有七成左右 中國人需要擔心乳製品安全嗎?

  反觀需求端:乳製品的保質期等相關特性決定了,雖然中國自產原奶價格並不佔優勢,但液態奶的需求仍主要由國內生產滿足;固態粉則相對依賴於進口。

  目前行業內正在積極推動可增加進口奶量的低溫凍幹技術的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國產奶源的價格劣勢或將進一步凸顯。與常用的噴霧乾燥法——溫度達到103℃以上,易破壞乳中的許多活性養分——相比,低溫凍幹工藝能使得凍幹牛奶粉保持相對較好的活性,也大大減少對蛋白質活性成分和維生素的破壞。

  在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之下,雖國內消費量持續增長,但自2008年起至今,中國的生鮮乳產量仍保持了相對的穩定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2018年,中國生鮮乳產量一直維持在3100萬噸左右(期間曾達到過3300萬噸的頂峰)。綜合折算下來,中國有30%左右的乳製品(以摺合生鮮乳計)需求要通過進口滿足,而在2007年時,這一數字則約為5%。

  中國目前的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低於100克/天,但國家的每日建議量為300克;為了改變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由外國品牌主導的局面,相關政策也旨在將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此前非典疫情時期,乳製品在中國相關城市中就出現了銷量提升,反映了消費者在特殊時期願意通過增加乳製品攝入來提升免疫力。新冠疫情亦有望帶來一波消費量增加。

  為滿足各類新增需求、減少對進口奶源的依賴,2018年12月時,農業農村部及其他八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國奶類產量達到4500萬噸,同時提升奶業發展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從實現途徑來看,該意見包括多項措施,例如加快確立奶農規模化養殖的基礎性地位(包括支持農戶適度規模養殖發展,積極發展奶牛家庭牧場。強化養殖保險和貸款等支持)、降低奶牛飼養成本(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業,將糧改飼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所有奶牛養殖大縣,支持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優勢產區大規模種植苜蓿)、做強做優乳製品加工業(發展適銷對路的低溫乳製品,支持和引導奶酪、黃油等幹乳製品生產。提升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品質、競爭力和美譽度,提高市場佔有率)等。

  市場方面的利好因素是:隨著國人對乳製品消費觀念的不斷提升及冷鏈運輸的不斷完善,行業內近年內出現了低溫酸奶、巴氏鮮奶及奶酪等乳製品消費量提升。因其單價較高,對於國產鮮奶原料的價格承受能力也較強。

自給率只有七成左右 中國人需要擔心乳製品安全嗎?

  “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國內的液態奶被常溫奶所侷限了。議價空間不高,企業只能通過營銷等方式拼殺。低溫鮮奶和低溫酸奶以及奶酪的高利潤率是沒人想要放棄的蛋糕。各方紛紛‘搶奶’之下,優質國產牛奶的產量提升可期。”一位乳業分析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海外供應鏈如何保障?

  為保障自身乳製品供應安全,中國除了大力扶持國產牛奶產業之外,不斷增加進口來源渠道與方式,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而按照艾格農業的相關統計:從2019年中國的乳製品淨進口情況來看,摺合成液體乳約1400萬噸左右,其中奶粉和嬰幼兒奶粉淨進口量佔比達到76%,是中國主要的奶製品進口品種。也是目前受新冠肺炎全球性傳播影響較大的品種。

  對數字進行細化可見:新西蘭是中國進口乳製品的第一大來源國,乳製品實物淨進口量為118萬噸,佔淨進口總量的42.8%;其次是德國,處於3至6位的分別是澳大利亞、法國、荷蘭和美國;如果按摺合成原奶計算,2019年中國的淨進口量達到1430.0萬噸左右,其中新西蘭仍處於第一位,淨進口總量位826.3萬噸,佔淨進口總量的比例提高到57.6%;而荷蘭的淨進口量為114.2萬噸,佔淨進口總量的8.0%,處於第二位。

  新西蘭之所以成為中國乳製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與其天然的生產優勢有關。除此之外,早在2008年10月,中國和新西蘭就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中國從新西蘭進口的各種乳製品關稅逐年降低,2019年乳製品的協定關稅全部降為0。而除了進口乳製品之外,新西蘭優質的奶源、規模化的生產養殖技術,近年來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新西蘭尋求收購或者合資合作機遇。

  新近出現的希望抓住中國市場乳製品需求機遇的供應地,還包括俄羅斯和越南等國:2019年9月,首批5噸俄羅斯牛奶發往中國。中俄雙方企業還簽署了一項長期協議,旨在讓俄羅斯每年向中國供應50萬噸牛奶。

  據《財經》記者獲悉:俄羅斯此前對中國出口的乳製品多數以冰淇淋為主。為增加貿易量,中俄兩國的乳製品企業還計劃模仿此前“在俄羅斯種植中國大豆”模式,共同在俄羅斯設立畜牧場。

  此外,據中國海關總署在其網站上發表的公報顯示:自2019年10月16日起,准許滿足有關檢驗檢疫要求的越南乳品出口中國。包括以經過加熱處理的牛乳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包括巴氏殺菌乳、滅菌乳、調製乳、發酵乳、乾酪及再製乾酪、稀奶油、奶油、無水奶油、煉乳、乳粉、乳清粉、乳清蛋白粉、牛初乳粉、酪蛋白、乳礦物鹽、乳基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其預混料(或基粉)等。越南將力爭實現2020年對中國的奶製品出口額由1.2億美元增加到3億美元的目標。

  供應來源的不斷增加已形成長期趨勢,新冠疫情肺炎因素會對中國的乳製品進口帶來哪些影響?

  從原輔料生產角度來看,前述相關部委發佈通知的背景,是國內乳企生產嬰配粉的原輔料大多依靠進口。乳清粉、乳鐵蛋白這些配料的進口受阻,將對國內沒有或者較少原料庫存的乳企造成損失。主要進口國的疫情持續時間太長的話,會給一些進口奶粉帶來影響,一些依賴原料進口的乳企也會面臨供應鏈的難題,可能會面臨“斷炊”問題。

  例如,目前來自歐洲的原輔料供應仍存在物流相對受阻、生產力相對不足、成本相對增加等困難。空運和海運的運力和成本都受到影響,唯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是中歐班列。

  但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也指出:國際性奶粉品牌企業都具有完善供應鏈體系,能依據疫情防控情況調整產能和供應;近年來國內的一系列綜合性乳製品企業也紛紛通過“走出去”構建起自身的供應鏈。雖成本會相對提升一些,但大企業保障生產的連續性應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當然,相對而言,中小企業的日子會難過一些。

  在前述通知當中,也對做好國產嬰配乳粉原輔料供應保障工作提出了要求:一、做好進口原料儲備工作儘量確保4-6個月的原料儲備量,防範供應鏈風險;二、加大國產原輔料採購和使用,對國內有一定產業基礎和供給優勢的原輔料,如植物油脂、OPO結構油脂、益生菌、核苷酸、牛磺酸等,可提前與國內供應鏈聯繫對接。

  為彌補可能出現的缺口,更值得關注的仍是中國國內短期的生產情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奶業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養殖環節所受的影響尤為突出。2020年2月28日至3月5日期間,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通過線上問卷對奶牛養殖場開展的相關調查顯示:“2019年,因消費需求與奶價的增長,各規模組的平均養殖規模都有明顯增長。可以看出,2019年大規模養殖場對奶業市場恢復做出了更積極的反應……養殖場當前及近期一段時間的產奶量受到明顯影響,但是長期生產能力受到的影響比較有限。”

  但該調查也顯示:雖然養殖場普遍表現出對中國奶業發展的信心,希望在疫情後保持或擴大養殖規模,但是對疫情後恢復和發展生產也表示面臨系列困難。其中,最突出的是資金問題,其次是有46.9%的養殖場表示面臨缺少工人,由於環境標準越來越高、環境規制越來越嚴,也有41.4%的養殖場表示面臨環保限制。另外,有22.7%的養殖場表示面臨用地不足的問題,包括缺少種植青粗飼料所需的土地。

  如前所述,中國奶業優勢區域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北奶南運”的情況依然存在;而原材料同樣存在產區和銷區錯配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養殖場與加工廠分離的問題。產區銷區錯位,對交通和物流的依賴性比較大,如果遇到疫情封路等這種特殊情況會有較大影響。例如,因疫情封路就曾在近期導致某些省區出現了倒奶情況。

  為此,相關專家建議稱:奶業應該未雨綢繆,學會兩條腿走路,減少損失。可考慮發展乳肉兼用牛或者考慮飼養奶公牛,遇到應急情況,肉牛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業;不僅如此,中國的乳業產業鏈也可效仿歐洲等國家,進行乳製品結構的調整,增加奶酪的加工,在乳業上下游聯結之間建立緩衝。奶酪則具有保質期長的優勢。以往在國內生鮮奶供應量超過需求量時期,多餘的產量大多被噴粉生產成為奶粉。用於奶酪生產,其副產品乳清則可用於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動物飼料,也可降低對進口相關產品的依賴。

  “對於中國乳製品產業來說,此次疫情既是大考,也是機遇。中小企業可能會面臨洗盤,但大型國產乳企則認為是個從2008年之後再次搶佔嬰幼兒奶粉市場主導權的機遇。為了一雪前恥,大家都卯足了勁兒。”前述乳業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在此之前,國家對於原奶增產有積極性,企業卻往往要算原料成本賬。此次疫情是一次提醒:為避免可能的供應波動,需要綜合考慮產業鏈如何增加彈性的問題。”

  4月15日,日本某乳製品企業再次投資中國市場,其在當日的一份通報中宣佈:其母公司以約18億元人民幣收購中國一家從事牧場經營業務企業25%的股權。目的是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