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道德经》(六)——“大白如辱”应该放在哪里?

这篇讲《德经》马王堆版的第三章,也是传统版的第三、四章(40,41)。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马王堆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传统版)

以上两个版本的差异就比较大了,特别是顺序上。两相比较,明显马王堆版的行文结构更合理些,但是也有几处要以传统版为准:

上等之人听闻“道”的理论,恭敬地实行“道”;中等之人听闻“道”的理论,有时做有时不做;下等之人听闻“道”的理论就会大声嘲笑它,不嘲笑的话就不足以称作“道”了。所以前人立言说过:明白“道”很耗费时间精力,在“道”上前行有如后退,看似平坦的“道”其实坑坑洼洼(“纇”有疙瘩、颗粒的意思)。上等的“德”如同“山谷”(此处应为谷而不是浴,所谓“虚怀若谷”),特等的白看似有污点(大白如辱),广大的“德”看似不足。立“德”时默默进行不为人知(建德如偷,偷除了偷盗之意还有暗中隐瞒进行之意,如偷听、偷看),本质真诚的看似背叛(质真如渝,渝:背叛,改变。忠贞不渝)。

在这段里“大白如辱”为什么马王堆版的在前,而传统版在后呢?这是个比较有趣的问题。传统版认为前面几句都与“德”有关,在“上德”和“广德”中间加了句“大白如辱”,岂不是文理不通,不符合排比规律吗?而且后面是一连串的“大”字开头的排比句,所以“大白如辱”一定要归置于这里。从整段来看,前面三句“道”,中间三句“德”,除了夹带一句“质真若渝”,后面就是五句“大”。至少从文字的优美度上,传统版似乎更胜一筹。

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马王堆版也是有规律的:从“明道如费”一直到“质真如渝”包括中间的“大白如辱”都是“什么如什么”的结构。之后的“大方无禺”一直到“道隐无名”都是“什么无什么”的结构。你或许要反驳说“大器免成”和“大音希声”并不是这样的结构,但“免”不就是“无”的意思吗?而“希”通“稀”,“大音希声”也就是“大音无声”的意思,可见马王堆版的行文也完全合理。

这就证实了一件事:我们今天的常用成语“大器晚成”是一个被误读后沿用至今的成语。在马王堆版时期的用法一定是“大器免成”!也就是“大器不必成器”!《论语·为政》里子曰:“君子不器”,《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据称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从这两句你就可以明显体会到“不成器”的境界更高。因此,以后若有你骂你是个“不成器的东西”,或许你更应该高兴才是!

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最大的方正之物没有棱角(因为巨大而看不到边角);最大的器物不必成型;最大的声响听起来无声无息(声音巨大震聋耳朵如同无声);最大的天象反而无形(因巨大而无形);道隐藏时无以名状(道隐即“道恒无欲”)。只有“道”在开始前是善的,在成形后也是善的。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反也者”的“反”通“返”,是指“道”在“始”和“成”之间来回往返,即“道”在不需要的时候就“隐而复始”,隐藏起来回复到初始状态;在需要的时候就显形。这种“来回往返”就是“道的动态规律”。“弱也者”的“弱”是指什么呢?就是“道”的“显弱”特性!前面的“没有棱角、不必成型、无声无息、无形无名”等等,都是一种看似很弱的表现。而这种“似弱实强”(相当于扮猪吃老虎)就是“道”的“作用”!(看到一些故作高深的乱烘烘的解释,真是哑然失笑)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的物质从“有”开始,而“有”是从“无”开始的。这章前面是“昔之得一者”那章,“得一”就是“得道”,我在“人话版”《道德经》(四)一文中提到过,那时没有“0”这个数字,类似概念的字就是“无”。此处的“无和有”就是从“零和一”的概念。从无到有,相对于“有”来讲,“无”当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没有这个“无”,“有”也无从谈起(“无中生有”)。这一句就是对“道”的特征总结:“道之动”和“道之用”就如同天下的物从“无”到“有”的这么一个过程和结果!

为什么这么解读?因为天下之物固然从无到有,但也会从“有”再回归到“无”(消耗或死亡),同样是一个来回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可不就是“道之动”吗?而接下来的一章就是“道生一......三生万物”了,这不就是“道之用”吗?

“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