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20世紀初,完形心理學在德國出現,其研究重點是探索人腦整理複雜的圖案的規則,即:我們對圖形、面、線和點的認知遵循的規律。

完形心理應用於攝影,能讓我們在視覺層面更好地理解二維圖像,對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構圖很有意義。

攝影者對同一照片主題進行不同的佈局,將使產生不同的圖像元素(⊇意義單元),這些元素從所處的環境凸顯出來,並能夠被觀賞者發現、感知。


相鄰/相連規則:物體之間的距離越近,越被視為一個整體。相反,距離越遠,越會被視為單獨的個體。元素之間的相互連接也會使其產生一定的整體效果。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相似規則:物體的外表(顏色、形狀和結構上)越相似,越會被視為一個整體。相反,外表差距越大,越會被視為單獨的個體。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舉個栗子,下圖所有花的形狀都基本相同,然而這些花立即會被劃分為多個小組———由於距離接近、相互之間有一定的連接以及其他相似性被歸為一組,也由於不同的色彩被分開。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封閉規則:被一條線包圍的物體或輪廓相連的物體會被視為一個整體———這條線無需連續不斷。相反,穿過物體之間的線條也可以將它們分開。

試著聯想一下框架/包圍構圖。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延伸規則:位於一條線上的物體會被視為一個整體。這條線既不需要真實存在,也不需要連續不斷,只要有一個跡象或趨勢就夠了。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該條規則進一步說明,線條總會被觀賞者理解為“向前延伸”。如果看到一個十字形狀,那麼我們會認為它是由十字交叉處發出兩條線構成,而不會認為是由兩條指向交叉點並相交的線構成。

舉個栗子,根據延伸規則,這六棵樹看起來在視覺上形成一個整體,即使它們的外形和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共向規則:運動方向相同的物體會被視為一個整體,相反運動會使物體“被孤立”,而成為單獨的個體。

有些物體的運動在照片中只是被暗示,或者說被腦補(因為我們瞭解其現實中的運動方式),那麼同樣適用於這條規則。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照片中的圖像元素越小、數量越多,完形規則的作用就越強。

上述5條規則中,最重要的是相似規則,因為該規則會讓多棵樹被看做一片樹林或樹群,並構成一個意義單元。而一棵樹和一座房子即使間隔很近也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比如兩者亮度、色彩或紋理都相似(其實這也符合相似規則)——才會被看做一個整體,在外形上被視為統一的。

一張照片的元素越多,攝影者越需要清楚地衡量這些因素、合理地佈局,以防觀賞者感到混亂、失去對照片的興趣。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攝影中的完形心理

佈局整潔的元素總是可以講述內容豐富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並能長時間吸引觀賞者的注意。


PS. 圖像元素,指照片中的意義單元組合,這些意義單元要麼在內容層面,要麼在純粹視覺層面

,從其所在環境(背景)中凸顯出來,從而被觀賞者理解。

內容相關(致使其聯繫是眾所周知的)的單元們被視為一個圖像元素。就像汽車和車輪雖然在外形上看起來如此不同,但是出於經驗我們都知道它們是配套的,因此不會將其分開來看。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人和動物的身體和頭部。

視覺層面,圖像元素可以是在完形心理規則影響下,任何形式的點、線、面、形狀或紋理的組合。

注意, 哪些意義單元會被視為元素,並不完全取決於意義單元本身,更要看被塑造物體的總量、比例、外觀及其在作品中的佈局。

在風景照片中,一個較小的人就是一個圖像元素;當這個人的形象充滿整個畫面時,他的身體則被劃分為腿、胳膊、軀幹和頭部等元素;當頭部這個元素被放大時,它又會被細分為眼睛、鼻子、嘴巴、面頰、下巴、額頭、耳朵和頭髮等元素。

感知心理學中的一些規律會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意義單元在形式上的劃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