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踏尽公卿骨——曾经失传千年的唐代第一长篇诗歌

《秦妇吟》

晚唐: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

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

君能为妾解金鞍,妾亦与君停玉趾。

……

天街踏尽公卿骨——曾经失传千年的唐代第一长篇诗歌

韦庄,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韦庄虽然大半辈子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斐然成就。他在唐朝末年黄巢大军攻城略地之时,漂泊在长安与洛阳,亲眼目睹种种战火离乱的情形。883年,韦庄借一位逃难女子之口,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这首诗为七言歌行体,共238句,1666字,为唐代第一长诗。

《秦妇吟》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韦庄也因此被人赞为“秦妇吟秀才(唐代称进士为秀才)”。但就是这样一篇杰作,却由于作者的“志希免祸”、编纂自己的诗集时都有意放弃这首诗,所以在这之后居然就失传了。虽然后世总会传颂这首唐代第一长诗的名声,可除了像“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句子,其他内容都不可知。

但是历史就是如此令人捉摸不透,千年之后的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的藏经洞里运走一大批宝藏,中间就有这首《秦妇吟》。再后来近代考古学家、敦煌学家罗振玉看到了伯希和搞来的一些敦煌卷子,著名学者王国维又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一些残稿;几经坎坷,最终,伯希和整理出国外藏的《秦妇吟》两种,寄给了罗振玉和王国维,这一首历史上极富盛名却多年难觅踪迹的诗篇才终于重见天日。

一般人们都认为,韦庄之所以不愿让这首给自己带来极大声誉的诗歌流传下去,大概是因为这首诗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黄巢军队给唐王朝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写了当时的官兵的不堪一击和给人民带来的同样的影响。

黄巢军队进入长安,于是“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而被人们寄予希望的唐王朝的官兵,与黄巢军队作战则是“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而他们在日常也会对百姓横征暴敛,“旋教魔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诗歌之中还选取介绍了一位曾经的富翁的不幸遭遇,“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也许正是在诗歌之中对这种兵匪一家的状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揭露,这首诗成为唐代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被人们各位传诵。但是或许正是此诗,让朝廷中的一些当权者甚为忌恨,也使得韦庄屡试不第。于是晚年韦庄也极为讳言此诗,甚至不许子孙传录。在由韦庄的弟弟韦蔼帮助编纂的《浣花集》中,这首唐代第一长诗的确是没有收入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