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擁抱握手會不會變身碰肘致意?

2019年11月中國武漢爆發新冠病毒肺炎,已經蔓延至世界上的幾乎所有國家,毫無疑義將以一場全球性的世紀瘟疫載入史冊。歷史上尤其是近代發生過的大規模瘟疫,不僅增進了人們對傳染性疾病的瞭解,促進了藥物研發和治療手段,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交往方式。美國史密森尼協會最新一期會刊,就從歷史角度介紹了歷次疫情對人們的社會意識所產生的影響。


新冠病毒疫情:擁抱握手會不會變身碰肘致意?

年長一些的讀者,可能會記得一件多年前幾乎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痰盂。痰盂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多為皇家官宦和文人墨客所用,成語“唾壺擊缺”就與晉代權臣王敦和痰盂有關。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和基辛格時,沙發旁就明晃晃地擺著一個痰盂。西方社會在紙巾普及之前,痰盂也曾經風光一時,煙館酒吧車站,各式各樣的痰盂隨處可見,直到二戰蒐集金屬材料用於軍工生產,美國的痰盂才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至於痰盂在西方的興起,則源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肺結核和流感大流行。


如果你看過迦勒·卡爾(Caleb Carr)的懸疑小說《精神病學家》(The Alienist)及其續編《暗夜天使》(The Angel of Darkness),或者前年由美國特納影業改編的電視劇集,就會知道那個時期美國的大都會諸如紐約,尤其是其底層移民居住的下東區,早上人們從窗口往人行道傾倒夜壺,二三十戶共用的公廁常常屎尿橫流,即便有人掏糞,也是往東河一倒了事。街道擁擠狹窄,馬車與剛興起的汽車爭道而行,空中煙塵瀰漫,地上馬糞摻合屎尿,死狗死馬在街上一直躺到腐爛發臭才有人過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貧民的劣質菸草和紳士的古巴雪茄同樣盛行。無分貴賤,隨地吐痰如入無人之境,加上傳杯遞盞共飲狂歡,結核菌與流感病毒四處蔓延,死人無算。


自那之後,通過傳染病學家的努力,發現無論是結核桿菌還是流感病毒,其傳播途徑都離不開身體接觸和空中的飛沫。於是分杯飲酒漸成習慣,隨地吐痰不但讓人側目甚至違法。前面提到的痰盂就是在那個時候在西方開始流行的。


後來人們不但漸漸改變目所能及的社會陋習,對城市基礎設施加以改造,自來水過濾消毒,抽水馬桶普及,還開始認識到新鮮空氣對健康的好處。老房加建陽臺,閒暇走向山林和海灘,甚至舉家遷徙,前往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科羅拉多州一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來自東部的結核病患者,堪稱第二次“西進運動”。


新冠病毒疫情:擁抱握手會不會變身碰肘致意?

1906年的紐約市東城街景。買東西的人們熙熙攘攘,一群兒童坐在人行道邊,旁邊是一輛平板售貨車,街道上仍然

傳染病對人們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上,它還影響到人們思想意識和社會行為的方方面面。專門針對流行疾病的慈善機構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美國爆發脊髓灰質膜炎疫情,5萬7千人受到感染, 2萬1千多人因此癱瘓,疫情當中專門收治該類病患的醫療機構小兒病床一度告缺。由本身就是該病受害者的小羅斯福總統創建的小兒麻痺基金會發起,捐助了價值2500萬美元的醫療設備,後來發展為知名的“一毛錢捐贈運動”(The March of Dimes)。


如果再往前的話,可以追溯到1924-1925年諾姆市的白喉疫情。在其它交通工具都無法前往的情況下,20支狗拉雪橇隊伍以創紀錄的5天半時間,日夜兼程一千多公里,在攝氏零下50度的嚴冬,將白喉血清趕送到那裡,拯救了許多兒童的生命。現在阿拉斯加每年舉辦盛大的Iditarod(艾迪塔羅德)狗拉雪橇比賽,紀念這一曠世義舉。今天許多知名的慈善基金會,將大量資源放在流行病的防治上面,就是美國人這種傳統精神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