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紅孩兒一難中存在的疑問

孫悟空真的打不過紅孩兒嗎?

觀音菩薩為什麼要拿玉淨瓶來賣關子?

菩薩和孫悟空討價還價的目的何在?

這些問題初聽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們總是以為這次劫難的重點,在於如何打敗妖怪救出唐僧,至於那些無關痛癢的細節,其實並不重要。而且孫悟空打不過紅孩兒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否則他也不會去請觀音菩薩。

但是這樣的觀點真的正確嗎?其實未必如此。有時候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那些蓋棺定論的說法,也不見得完全都是對的。如此正是《西遊記》的獨特之處,到處埋藏線索,每一處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幾句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就很有可能暗藏著一段非常複雜的前因後果。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與整部小說相互關聯相互交融。其實許多獨立的故事,彼此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繫,並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譬如紅孩兒一難中,觀音菩薩對待孫悟空的反常態度,便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問題。而且此事所涉及的層面,也並不僅僅侷限於這次劫難當中,若要追溯真正的起因,則應該從對方戴上緊箍咒的時候開始說起。

緊箍咒的副作用

在《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的故事,發生在第此書14回。從此之後天不怕地不怕的齊天大聖,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隨心所欲,只能被迫聽從唐僧的吩咐。

然而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雖然騙其戴上緊箍咒的人是唐僧,但此事的主謀卻是觀音菩薩,對於這一點他心裡分的十分清楚。比如當時他曾這樣說過:

“不消講了!這個老母,坐定是那個觀世音!他怎麼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

可見在孫悟空心目當中,顯然將觀音菩薩當成了仇人,畢竟誰也不願意遭受這樣的懲罰和約束。此後儘管他在唐僧的苦苦勸說之下,放棄了打上南海的念頭,可是心裡卻並沒有把這件事情真正的放下。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可是一個問題如果埋藏在人的心裡,那麼遲早會形成一種隱患,甚至產生一些副作用。因為戴上緊箍咒之後,雙方就等於強行達成了某種約定,這樣固然能夠讓他老老實實的歸順,但卻無法使其心甘情願的為取經事業服務。

如此一來其中的副作用也就體現了出來:其一對觀音菩薩心存怨氣,試圖脫離取經團隊。

比如在剛戴上緊箍咒時,他甚至動過打殺唐僧的念頭,只是礙於這件寶物威力太過強大,最終沒能得手。而且在降服小白龍的時候,他曾經親口質問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著法的來害自己?

所以說他已經把心中的怨氣,全部集中到了觀音菩薩的身上,對其抱有很大的成見。而且還在不停地找藉口,想要摘掉頭上的金箍,脫離取經團隊。包括後來三打白骨精一難中,他最後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希望唐僧能夠給他摘掉金箍,從此雙方各不相干。

《孟子》一書中有言: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此時此刻他只是畏懼緊箍咒的強大威力,而不曾對唐僧或者觀音菩薩心悅誠服。因為對方只是靠法寶對其進行約束,既沒有展現出強大的實力,也沒有給予真正的恩澤,當然無法得到他發自內心的認可。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其二、由於緊箍咒的強行約束,使其產生了一種僱工的心態。

在緊箍咒的約束之下,不服管教的孫悟空固然安穩了下來,但是想要讓他做到盡心盡力明顯不太可能。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他從一開始就心不甘情不願,又怎麼能夠全心全意為取經計劃奉獻自己的價值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一種僱工的心態,遇到小麻煩可以自己應付,但是難度係數和風險過高的時候,他就會把問題推給幕後的觀音菩薩。就像對付黑熊精時,他的實力根本不在對方之下,可是卻不曾與其戰鬥到底,經過兩次交鋒之後,便跑到南海去找菩薩幫忙。

包括這一次也是一樣,孫悟空雖然被紅孩兒折騰得半死,可那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西遊記》原著中寫的非常清楚:“原來這大聖不怕火,只怕煙。”

由於對方碰巧用煙噴中了他的眼睛,所以才導致其手忙腳亂,誤打誤撞跳進了河裡,以至於差點命喪黃泉。可是他經過這次失敗之後,就主動放棄了繼續戰鬥的念頭,再次跑到了觀音菩薩那裡去尋求幫助。

事實上只要他能夠調整戰術,做到揚長避短,未必不能靠自己戰勝紅孩兒。畢竟要論真正實力,對方根本不足為慮。不過如此一來,也正好在無形中體現了僱工心態的作用。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因為他只是被迫為觀音菩薩和唐僧服務,對於那些危險係數太高的事情,則沒有必要冒險。但是這樣的想法明顯是一個錯誤,菩薩之所以要用緊箍咒約束他,是為了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完全是一片好心。

只是現如今孫悟空還不能明白對方的良苦用心,心裡依然無法放下成見和怨氣,難以真正釋懷。可作為取經計劃總負責人的觀音菩薩,卻並不能任由這種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否則遲早會演變成更大的麻煩。

觀音菩薩故意賣關子,是為了扭轉孫悟空的心態

根據《西遊記》原著中的描寫,孫悟空來到南海說明事情的經過之後,菩薩表現出了一種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態度,甚至有些故意刁難的嫌疑。先是讓他自己去拿玉淨瓶,接下來又讓他拿出東西作為抵押。

在此之前菩薩也不是沒有幫過他們的忙,可是卻從來沒有提過這些條件,他也更不曾遭受過如此待遇。不過以他目前的狀態不理解也很正常,畢竟他的心思還沒有完全用在正道上。而觀音菩薩的種種反常行為,其實也正是為了扭轉他的心態。

1、單手提起玉淨瓶,是一種絕對實力的震懾。

原著第42回中寫道,菩薩聽說紅孩兒變成了自己的模樣,一怒之下將手中的玉淨瓶拋入了汪洋大海之中。然而片刻之後,一隻老龜又把淨瓶完好無損的馱了上來。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此時觀音並沒有親自走下蓮臺,而是吩咐孫悟空去拿瓶子。一開始他還不曾在意,可是直到真正接觸到玉淨瓶的那一刻,終於發現了這件事情的不尋常之處。因為即使他拼盡了全力,淨瓶始終紋絲未動,彷彿長在那裡一樣。

這時候菩薩笑著對他說道:

“常時是個空瓶,如今是淨瓶拋下海去,這一時間,轉過了三江五湖,八海四瀆,溪源潭洞之間,共借了一海水在裡面。你那裡有架海的斤量?”

說罷她緩緩走下蓮臺,伸出一隻手掌將玉淨瓶輕輕提了起來,並且託在手中,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吃力之感。通過這件事情,孫悟空終於看清了觀音菩薩的強大實力,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

經過這次絕對實力的震懾,他也終於認識到,觀音的能力絕對不止一個緊箍咒這麼簡單。就算沒有這件法寶的約束,自己在對方面前也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可,真正看清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因為以對方的實力,無論想要怎麼處置他都是輕而易舉,只戴上一個緊箍咒已經是一種很仁慈的舉動,足以證明觀音並不想真正的傷害他。而且在此之後,孫悟空的態度也的確發生了很大轉變,再也不曾提過菩薩故意傷害自己的說法。

這一轉變不僅僅是心態上的成熟,同時也改變了他對待取經之事的態度。從原來的叛逆和牴觸變得順從,接受了觀音菩薩對他的安排,緊箍咒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在逐漸被消除。其實在人生中有很多時候都會經歷這樣的叛逆期,總會把那些善意的引導當成惡意的約束,結果導致自己背道而馳。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不過孫悟空此時明白顯然還不算太晚,取經計劃才剛剛開展不久,一切都還可以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而且菩薩對他的引導也並沒有就此打住,依然還在繼續進行著。

2、用討價還價的方式,來打消對方的僱工心態。

觀音菩薩拿起玉淨瓶之後,並沒有立刻跟著孫悟空前來降妖除魔,而是與其展開了一番討價還價。

《西遊記》中有原文如下:

“悟空,我這瓶中甘露水漿,比那龍王的私雨不同……你見我這龍女貌美,淨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又來尋你?你須是留些什麼東西作當。”

看著菩薩如此小氣,孫悟空頓時靈機一動,準備拿頭上的緊箍咒來作為抵押。但是對方的目的卻並不在於此,而是想要讓他把腦後的三根救命毫毛拔下一根。面對這樣的條件他當然不肯答應,繼續站在那裡苦苦哀求,希望觀音能夠不看僧面看佛面,幫自己渡過難關。

事實上菩薩的真實目的並不是要他頭上的救命毫毛,因為那三根毫毛本來就是楊柳枝上的樹葉,雖然在孫悟空面前是難得的寶物,但對她來說卻並非什麼重要的至寶。她只是想讓對方知道,儘管自己曾許諾過在危難關頭會出手相救,可是也僅僅侷限於萬分危急的時刻。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倘若對方遇到一點困難就來找她,那麼又如何能夠得到真正的成長呢?在此之前她屢次出手相助,是因為取經團隊還沒有組建完畢,孫悟空一個人保護唐僧總是捉襟見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一些幫助。可是現如今取經團隊中的所有人員已然全部到位,他們已經擁有了可以應對大多數困難的能力。

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那樣,孫悟空一直都保持著僱工的心態,喜歡把難題推到她這裡,而不是自己想辦法克服。所以此時此刻也就很有必要給對方一個教訓,讓他明白不到萬分危急的時刻,不要總想著找別人幫忙。

因為如果他們一直活在菩薩的羽翼之下,就會漸漸形成一種依賴感,很難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彼此之間也無法相互融合,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如此下去即使能夠走到西天,但是取經團隊中的成員也不會得到成長,到最後依然如同一盤散沙,不會形成自己的信仰,難以讓各自的人生產生蛻變。那麼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修成正果呢?

畢竟唐僧師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真意,就是為了讓各自的心態,在一次次危險和磨難中得到昇華與突破。而且人也只有在經歷過真正的風雨之後,才能磨礪自己的信念,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無堅不摧。

而觀音菩薩只是師徒四人在生死關頭的最後保障,並不是他們取經路上的依賴。所以她此刻必須要讓孫悟空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扭轉他的心態,從而改變取經團隊的整體思想,讓他們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

通過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這一招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後的許多劫難,師徒四人都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度過,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很少再向她求助。

觀音通過紅孩兒一難,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

由此可見,觀音在紅孩兒一難中,通過實力的震懾和一番討價還價之後,不僅消除了緊箍咒的副作用,同時也扭轉了孫悟空的心態。她所說的那幾句話,看似無關緊要,但卻實實在在的作用在了對方的心上,可謂是藥到病除,徹底根治了對方的思想問題。

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觀音菩薩作為取經計劃的整體負責人,對待問題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所以她的所作所為,也總是與取經團隊的未來走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影響整件事情的成敗。譬如這一次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通過此事想到了什麼?

在生活中有句俗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顯然是一個注重細節的人。她非常及時的發現了緊箍咒給孫悟空帶來的副作用,並且成功將之消除,確保了取經團隊能夠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其實她身上的這個優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因為人生在世所做出的每個決定都互有利弊。就像菩薩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以後,雖然約束了對方的行為,但也使得其內心中產生了成見。而取經團隊最後之所以能夠成功完成任務,也正是得益於她在細節方面的把控足夠到位。

所以我們要學會思考每個決定所產生的影響,並且對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