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代90%的政治领袖都吸烟?看伟大人物是咋把烟抽出逼格的

近代以来百分之七十的商界、政界大人物吸烟,百分之九十的政治领袖人物吸烟,二战三巨头都是大烟鬼。网上流行的所谓杜月笙看人准则也提到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太自私一定不能嫁,无论这是不是杜撰但是近代以来大人物、著名艺术家、尤其是伟大领袖们爱烟如命确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何他们给人的形象是都爱吸烟?难道只是喜欢这样简单吗?

一、吸烟的大人物与失败的自律者

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在前线各种秀,丘吉尔叼着雪茄凝望着不列颠空战的烽火,斯大林吸烟开会的照片频繁登上头条,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抽着烟思想深邃的思考着中国的未来,而他们的对手们几乎都是健康生活的典范,天皇是绝不会吸烟的这会损害御体还会影响形象,希特勒在公开场合的形象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吸烟不喝酒不好色非常自律,而蒋介石可谓自律的典范了,每天凌晨开始工作不吸烟极少喝酒坚持写日记,做他的侍从在当年是一件苦差事。

如果我们要问为何如此自律的人却输了?得出结论吸烟有一百种好处那就犯了归因谬误,这是个复杂世界成败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二战这样无比复杂的系统对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吸烟让同盟国取得了胜利,但是烟草却为伟大人物变身伟大领袖提供了物质与精神载体。

二、被烟草武装的领袖们

作为领袖形象的营造工具,吸烟远胜喝酒。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把酒临风对一众谋臣讲,我当做歌,汝等和之,在古代社会没有大众媒体,如果有他一定不会选择喝着酒,唱着歌,做着诗这种形式在公开场合和主要领导层互动。如果有江东媒体拍到他喝的大醉的图片发出来在配上-曹丞相视察前线与主要领导层娱乐到深夜大醉而归的标题,这个形象是不是全毁了?都等不到周瑜火烧赤壁,所以在有烟有媒体的时代领袖是不能公开喝酒的,最好的选择是抽烟。有人就这样做了,他就是麦克阿瑟。

为何近代90%的政治领袖都吸烟?看伟大人物是咋把烟抽出逼格的

作为”二战头号型男“的麦克阿瑟,他的人气在当年可是头号网红,他去纽约几十万人迎接,少女激动的都晕过去,那个政治人物有这个魅力啊。而他的形象打造杀手锏就是那个特意定制的大号烟斗,晚年他的身边人回忆讲大烟斗几乎从未放过烟,那个烟斗太深也无法吸烟,太考验肺活量了,这是他提升自己辨识度的工具而已,各种公开场合尤其记者招待会那是一定要秀一下的。果然通过报纸媒体,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叼着烟斗不屈服的美国西部牛仔将军,而为何是烟斗不是酒瓶?麦克阿瑟为何不到处拎个军用酒壶,不也是桀骜不驯爱自由吗?前面讲了,现代媒体时代隐喻比事实更重要。酒给人的感觉是醉,是不清醒,是思维的混乱,就是不喝醉在潜意识里也不利于自己形象的提升。而烟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是沉稳,是思考的深邃,我们的常识也是这样对一个事想不清楚,抽根烟提神了思想就深入了而要是喝瓶酒就睡了啊。

所以在近代以来吸烟那是领袖气质打造的工具,拉近民众距离,提升自己形象,领导可以刻板,但领袖必须更像人。吸烟就是这个维度上最好的工具,毛主席坐在竹椅上目光深邃的看着远方,手里夹着点燃的烟,这幅照片今天看来依旧是领袖气质的最佳体现。

三、载体带来共鸣,共鸣使人认可

烟如青缕,吐雾满室。如果秦朝那会就有烟草,秦皇汉帝会不会都要叼着香烟在指挥统一六国,批改奏折?这不确定,但是如果唐朝有烟草,李白一定是烟鬼,不人家可能是“烟仙”,也许会写下和《将进酒》一样的描写吸烟场面的千古名篇《将进烟》,哪今天的文艺烟民是不是在吸烟时就可以怅然所思,吟咏几句了,自带逼格了。但是没有李白的诗篇也无所谓大杯喝冰啤酒吃烤串、小杯喝白酒吃花生凉菜都是一种文化情感共鸣,你不需要去做,只要想一下就知道这种体验,因为相同的物质载体必然带来情感体验上的共鸣。

情感体验上的共鸣带来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相同的物质载体带来体验上的共鸣,体验上的共鸣带来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而香烟作为现代大众流行事物,具备这一维度上的全部内涵,为何形象太完美的人不受爱戴成不了伟大领袖?因为太完美缺乏共鸣性,缺乏交互性,想做神的人只有一种人可以就是死人,盖棺定论无懈可击,而活人不行。烟草背后代表的思考、惆怅、具备这种深邃的共鸣隐喻。

再过一百年,当你读书时看到他们吸烟的图片,自己也来上一口,这种媒介的交互性依旧会让你觉察到和读唐诗,宋词时古人居然讲出了你的心境一般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