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慈与曹操的对立

曹操位极人臣,并自封魏王,以周文王自喻,其功业之盛莫过如此。然在左慈眼中,功名就如曹操剖开的柑子,徒有其表,实为空壳!曹操与孙策一样,都以建功立业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然而这种目标却受到了左慈的质疑与挑战。他用"空壳"之喻否定了曹操的追求,在左慈看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追求。为规劝曹操,他甚至敢荐刘玄德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足见左慈之与于吉,左慈显得更为主动,态度也更为鲜明。

浅析左慈与曹操的对立

二是真亦假来假亦真。左慈于墙上画出假龙,却取出了"真龙肝",如此一来,左慈就模糊了真与假的界限。曹操想要的牡丹、松江鲈鱼、蜀中生姜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得到的,但是左慈却把不可能之事变为了现实。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真与假已经难以辨别了,曹操追求的物质上的享受看起来是真实的,但事实上正如管辂之言:"此幻术耳"。眼前的真实皆为虚幻,甚至包括曹操的呕心之作《孟德新书》。

浅析左慈与曹操的对立

左慈与曹操的对立实际上也代表了两种思想意识的对立。左慈无疑代表道家;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显然代表的是法家。法家讲求以"术"治人,曹操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征战方面都尤其讲究统治之术。曹操门下,人才各尽其用,如官渡之战,曹操采用"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针,用许攸的计谋,以少胜多。

在左慈与曹操的对峙中,左慈的力量与曹操的力量是分不出强弱的。左慈被严刑拷打时"全无痛楚";枷锁对于他来说毫无用处;至于禁食七日,他却呈现出"面皮转红"之相,这些都说明曹操所代表的法家意识没办法凌驾于道家意识之上。曹操欲以"龙肝""牡丹"为难左慈,而左慈却将危难一一化解。力量相当的两种意识相碰撞,结果只能是矛盾激化,冲突也是以"未完成"式而收尾。曹操杀了左慈,而左慈未死;左慈预言了曹操的死期,却也未能让曹瞒"转头"。

浅析左慈与曹操的对立

可惜的是历史不会依照任何人的意愿向前发展,"三国归晋"的最终结局使得三个集团一生的奋斗都走向了完结。作者理想中的"归属"也由此消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