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回頭看”整改下足治本功夫

江蘇省泰興市長江邊,“泰興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正在抓緊進行。之前,這裡是濱江汙水處理廠汙泥堆放的原址。將其建成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目的是進一步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喚起全市上下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2018年6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期間,因“長江邊傾倒數萬噸汙泥”和“數萬噸化工廢料非法填埋長江岸邊”問題,泰興市兩次被督察組點名批評。

數萬噸汙泥和化工廢料是怎麼形成的?之前為何不能妥善處理?問題被曝光後整改進度如何?近期,記者來到泰興市進行採訪。

“繞不過”的化工產業

兩次曝光的問題,都與化工行業有關,問題也直指泰興經濟開發區在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

2015年,泰興市化工產業實現開票銷售505.8億元,佔全市的45.3%;2018年,全市化工產業實現開票銷售690億元,佔全市的42.9%。泰興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化工產業是泰興市的支柱產業。

“東西南北中,處處是化工。”泰興市的化工產業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泰興鄉鎮工業發達,化工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無序,由此帶來一系列安全環保問題,亟待規範管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泰興決定於1991年在原過船鎮建立化工園(泰興經濟開發區),將規模較大的近40家企業全部搬遷入園,統一規劃、佈局和管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泰興經濟開發區總面積從當初的4.62平方公里發展到122.6平方公里,其中化工園區佔地25.8平方公里,並在2012年被原化工部授予中國(泰興)精細化工園區牌子。2017年,泰興在全國601家化工園區中位列第六,在全省54家化工園區中位列第二。

“由於當時生態環境意識較差,加之法律法規不夠健全,說是統一規劃,但管理水平很差,問題也很多。”回想起當時的發展情況,相關工作人員直言不諱。

從最初入園的40家企業,到高峰期的127家,化工園區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開始逐漸顯現。

由於建園初期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不夠完善,垃圾就近傾倒現象較為普遍。一號橋(揚子醫藥西側)地塊區域由於人工修挖長江堤壩形成佔地約15畝的廢溝塘,附近企業在此地傾倒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工業垃圾,逐步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垃圾傾倒點。自2005年起,泰興經濟開發區明確這一區域禁止傾倒垃圾,同時對該地塊實施土地覆蓋,並栽植綠化。

為配套園區建設,1992年,設計能力為5000噸/日的濱江汙水處理廠開始建設。到2014年,經過幾輪擴建和設備設施改造提升,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1萬噸,其中生活汙水6.5萬噸、工業廢水4.5萬噸。擴建後的汙水處理廠日產生生化汙泥16.3噸。由於處置能力不足,2013年,未經任何部門批准,濱江汙水處理廠租賃泰興市建築材料三廠在頭圩村的空地,在此建設了一個長70米、寬70米、高4米的大池,用來堆存大量汙泥。

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督察組接到多個舉報反映上述兩方面問題,並轉辦給地方要求整改。“蓋子”被第一次“揭開”。

督察組的嚴厲措辭

“面對汙染無動於衷,面對督察百般隱瞞”,“兩年未整改還變本加厲”,2018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督察組對這兩個問題的再次定性,可謂措辭嚴厲。

“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責任,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是開發區發展到現階段必須承擔起的使命和責任。”泰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坤錶示。

如果說2016年發現的問題有“歷史原因”,那麼2018年督察組再次嚴厲批評,則完全是“現實責任”。

由於濱江汙水處理廠接納大量化工企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泥成分複雜,應按危險廢物處理,因此督察組將其作為重點案件進行了轉辦。泰興市政府2016年8月反饋,承諾2016年11月底前啟動汙泥規範化處理。

2016年8月,開發區委託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汙泥進行預評估,當年11月得出的結論為“該生化汙泥不屬於危險廢物”。2017年初,濱江汙水處理有限公司擬委託天星建材廠進行焚燒處置。但由於天星建材廠環評手續不全,無一般工業廢棄物處理資質,汙泥處置工作暫停。

在一號橋地塊處置上,則存在著“鑑定週期長,導致後續整改遲緩”的問題。

根據泰興市提供的材料,2016年7月接到轉辦案件後,9月便委託相關單位開始場地汙染調查,並承諾10月開展專項調查工作,隨後制定水土汙染控制與恢復方案並組織實施。但鑑定直至2018年1月才得出結果,時間長達一年多。直到2018年督察組下沉到泰興市,地方仍沒有制定整改方案,以致沒有任何實質性整改措施。

“歷史上形成的汙染物處置不到位,確實是泰興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不辯解、不逃避,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主動認領,然後認真把問題處理好、解決好。”泰州市副市長、時任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表示。

問題被曝光後,泰興市委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擴大會,部署了編制綜合整治方案、預處理轉運暫存、應急規範化處置、風險評估和生態治理等具體工作。目前,濱江汙水處理廠的汙泥處置工作已經全部結束,土壤修復後已經達到功能區要求。同時,一號橋地塊填埋區域全部開挖、轉運及處置結束,已上報銷號。

“標本兼治”的整改措施

除了“治標”解決“棘手”問題,泰興還在“治本”上下足功夫,從“根子”上想辦法。

在這個過程中,泰興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落後產能淘汰的步伐明顯加快。

“當時就感到化工行業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這是泰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蔡雲富在得知泰興兩個環保問題相繼被曝光時的第一感受。

2016年元旦到任新的工作崗位,蔡雲富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對全市化工行業進行產業佈局優化、結構調整。其中的難點,就是落後產能的淘汰。

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8年兩年時間,按照化工企業“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的“四個一批”專項行動,泰興市兩年累計減少化工企業74家,入園率達到了95.32%。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幹部親自督辦,靠前指揮,推動了工作,也讓我減輕了壓力。”蔡雲富說。

另一方面,產業門檻也在提高。據介紹,按照相關要求,如果有新的化工項目進入園區,必須經過管委會初步商議、專家評估以及汙水處理廠和危廢處理公司參與的聯合審定。

除此之外,泰興市紮實開展“減存量、控風險”專項行動,專門建立了“鄉鎮園區全面排查、職能部門牽頭排查、重點區域專家排查、群眾反映問題逐一排查”的工作機制,共排查固廢環境隱患點86個。目前,已完成整改69個,正在整改17個。

針對執法監管的新形勢、新要求,泰興生態環境局還建成投用“天地一體化監測平臺”,完善大氣預警監測系統,配備無人機、無人船,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手段,精準監管、高效執法;創新開展重點汙染企業環境專項審計試點,從嚴從實評估企業環保投入與排汙量是否匹配,倒查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積極探索“三管合一”新機制,建立企業、園區、生態環境系統三級聯網的環境監管平臺。

“在整改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強化系統思維,才能真正做到統籌兼顧,推進高質量發展。”張育林表示。

在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方面,泰興市委率先成立生態辦公室,全市69名村鎮園區環保專員、233名專職網格員和712名村(居)生態文明委員也同步到位。在保持財政生態投入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泰興還設立市級生態公益基金8110萬元,專項用於存量整改。

同時,開發區還加強治汙能力建設,規劃建設1500畝的泰州靜脈產業園,對各類危廢、一般工業固廢進行集中處理利用,啟動實施40萬立方米一般工業固廢填埋場建設。據介紹,2016年以來,開發區相繼建成(改建)多個危廢處理項目,危廢處理能力達到7.5萬噸/天。

原題:淘汰落後產能 提高產業門檻 強化治汙能力 泰興“回頭看”整改下足治本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