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严会”学术座谈回放·张乃衡撰文“你指挥时,嘴别唱出声啊”

指挥家,作曲家张乃衡,与马老、严老有过不同方式的交往和相处,在合唱指挥业务上,收到过两位大师的熏陶和教导。由于时间和工作原因,张乃衡老师无法亲临“马严会”现场,但专门为我们发来独家文章,以此缅怀先辈对中国合唱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期,本网将独家全文推出张乃衡老师的专稿。文中从师从马老、严老相处与认知的生活点滴着笔,回忆、追思对两位大师的敬仰和怀念。

感谢张乃衡老师百忙之中,专此撰文。合唱e家独家首次全文登载,以飨读者和广大网友。

【专家简介】

张乃衡

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培训学校校长

合唱指挥家

作曲家

“马严会”学术座谈回放·张乃衡撰文“你指挥时,嘴别唱出声啊”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作曲系。凭借着天生的艺术感悟力,毕业后从事作曲兼指挥的工作。现任半岛都市报群星少儿合唱团指挥。个人作品有《中华福娃》、《我心如帆》、《生死不离》、《海的旋律》等。

(编者注:原文无标题,本网略作修改)

大家好!转眼间,我们中国合唱事业的两位最重要的合唱大师、奠基人马革顺先生和严良堃先生,已相继离开我们三年和一年多了,在他们诞辰104周年和95周年的日子里,我手捧着已被我翻阅了无数遍的《合唱学新编》、看着大师们生前合唱排练的教学资料和视频,思绪万千!仿佛又聆听到了大师们和蔼可亲的话语,看到了他们激情澎湃、为合唱奋斗一生的身姿!

我记得是2003年左右吧,严良堃大师来青岛讲课,我第一次见到了真人,真是既高兴又紧张。严老师的谈笑风生、严格认真、激情四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们排练《把我的奶名叫》、《山在虚无缥缈间》,严老师要求大家第二天必须背着指挥不许看谱,这着实让我这个不是准科班出身的指挥夜不能寐。第二天,我忐忑的站在了严老师面前,紧张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严老师点了点头,说了句:“还不错,不过你指挥时,嘴可别唱出声啊”。严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的肯定给了我一种无限的力量,那就是你选的路没错,可以将合唱进行到底!

大家都知道,严良堃先生是《黄河大合唱》最具权威的解释者。当时严老师在排练《黄河大合唱》时,吴灵芬老师在边上弹伴奏,我突然发现,吴老师旁边放了一个小录像机,严老师说话时,吴老师马上就会录下来。课间我悄悄地问吴老师:您为啥也录?吴老师说:老爷子是见过冼星海的,他对于《黄河大合唱》的解释太珍贵了,我要好好记下来,这是权威!我立马瞪大了双眼、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了大师的每一句话,我感慨:此生,能聆听到大师的真传,我无比幸福和骄傲。

我第一次听到马革顺先生的声音,看到马革顺先生的画面,是一次出差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天天音乐书店里,发现了《马革顺合唱训练》VCD,我如获至宝!我虽然没有机会在马老先生身边学习,可VCD却拉近了我与大师的距离。我不知看了多少遍,逐字逐句的去理解大师对于合唱的诠释,无数遍的练习如何起声、收声及指挥手势,终于明白了合唱是一项多么高深、细腻、艰巨、崇高的事业!后来,马革顺先生的《合唱学》出版了,我更是爱不释手!我把它做为我从事合唱事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它让我在合唱团的组建、合唱的协调、平衡、谐和、色调、吐字咬字、作品的选择和运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马老先生用他毕生的研究、经历和经验,为我们后人总结出了从事合唱事业的方法,开辟了我们通往合唱高峰的捷径,解决了我们在合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作为一个从事合唱事业的我来说,前有大师的指引,后有合唱爱好者的的眼睛在看着你,我怎能懈怠?我要把学习到大师们的人品、知识、精神、执着和激情,运用到我的实际排练中去,在实践中,再去挖掘、总结和积累,为实现老一辈大师们的愿望,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想这大概才是对马革顺、严良堃大师们最好的缅怀和敬意!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张乃衡

2018年12月30日于青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